对《别离辞:节哀》的前景化分析

时间:2022-07-17 08:55:01

对《别离辞:节哀》的前景化分析

内容摘要:《别离辞·节哀》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以其奇思妙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为世人传诵。本文利用前景化理论对该诗加以分析,旨在让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主题及语言特征。

关键词:《别离辞:节哀》 前景化 变异 过分规则

前景化理论是进行文本分析的重要手段。文本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总是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表现手法达到前景化的效果,从而更有利于作者思想的表达,吸引读者的注意。这一点在诗歌文本中尤为突出,对诗歌进行前景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本文选用了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别离辞:节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本诗的前景化特征。

一.前景化理论

“前景化”一词源于绘画艺术,是指将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从其他人或物中凸现出来以吸引观众的注意。俄国形式主义者根据这一绘画原理提出“陌生化”的概念,后被布拉格学派作了进一步阐释。在布拉格学派,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在其著作《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中提出:前景化就是出于美学的目的而对标准语言常规的有意违反,这使诗歌语言的使用成为可能,没有这种可能就没有诗歌。随后雅格布逊(Jacobson)开始关注诗歌中超出常规的结构,发现了节奏、韵律、排比、重复等手段对诗歌语言的重要性。这为前景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英国的文体学家利奇(Leech)总结了之前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聚合前景化和组合前景化(也分别被称为变异和平行结构)。功能学派韩礼德也提出了两个新的术语——失协和失衡。前者指语言运用偏离正常语言规则的现象,后者则是某个语言的使用频率超过预料,强化常规,从而出现了超规则现象(over-regularity)。

目前,文体学界普遍将前景化分为两种类型——变异(deviation)和过分(over-regularity)规则。王守元(2000)在《英语文体学要略》中总结指出,语言变异包括词汇变异、句法变异、音位变异、语相变异、语义变异五种类型;前四者属于表层结构变异(surface-structure deviation),语义变异属于深层结构变异(deep-structure deviation)。语言过分规则化则在语音和句法层面上来实现。下面笔者根据以上分析思路来分析《别离辞:节哀》的语言前景化。

二.诗歌《别离辞:节哀》的前景化分析

1.表层结构变异。

表层结构变异分为词汇变异、句法变异、音位变异和语相变异四种类型。对本诗的变异分析主要体现在音位和词汇两方面。

(1)音位变异

在文体学研究中音位变异主要表现为音节的省略、特殊发音等,目的是为了满足格律或押韵的需要。这首诗中“th'earth”(the earth),“th' other”(=the other)等的使用便体现了这一点。再如第二节中“T were profanation of our joys”,补全后应是“It were profanation of our joys”,这里作者将音节“I”省去,这样便符合了全文的格律分布,增强了诗的音律和谐。作者对音位变异的使用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效果,有利于思想感情的流畅表达。

(2)词汇变异

诗歌中词汇变异是指新单词的创造,其中主要有词缀法、复合和转换等。该诗中词汇变异较明显的一例是第四节“Absence, because it doth remove / Those things which elemented it.”中“element”一词。element本是名词,指“要素,元素”,而在此被用作动词,表示“组成”。这属于文体学词汇变异中的词类转换(conversion)。原文表达的是“世俗的男女彼此相好,(他们的灵魂是官能)就最忌别离,因为那就会取消,组成爱恋的那一套东西”(卞之琳译)[4]。作者在此不直接使用表达“组成”的动词而把element转化为动词用,突出了爱情中微妙且需人们仔细体验琢磨的组成元素。另外,“元素,要素”的原始含义让人联想到哲学中所认为的世界万物都是由火、气、水、土四种元素构成,这是世界最本源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讲,对“element”的运用能体现出世俗男女对离别的恐惧,惧怕离别会破坏爱情中最原始和最本质的东西,从而引出了下文作者对别离的理解。

2.深层结构变异。

深层结构变异主要体现在语义层面上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诗中采用的主要是奇喻和夸张。

(1)奇喻

所谓奇想妙喻,指的是一种“悖逆性的隐喻,通过喻体与喻指之间的非相似性给读者的心灵带来震撼”[5]。在这首诗中,约翰·多恩将奇喻的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作的第一节描绘了德高人逝世,亲朋哀悼的场景,这在诗篇开头不免有些突兀[6],但细读之后便会发现诗人是将夫妻间的离别比作死亡,且用这短短一节道出了世人对死亡(即离别)的态度:德高者安然离世,对灵魂轻声告别;友人们则悲恸不已,甚至不敢相信人已离世。前者折射出德高人(暗指作者)注重爱人之间的精神一体,而非世俗人所表现的那般,看中肉体的存在,惧怕肉体的分离。这一则奇喻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感知方式,发人深省,突出主题。

第三节中,地震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恐惧万分的人们去猜测它的危害,而较大的天体移动却不会带来伤害。地震和天体移动本属自然现象,作者在此是将离别与之类比,世俗人会将夫妻离别比作地动山摇,恐惧不已;而作者则认为离别给夫妻双方带来的思念之苦不会造成像地震那样的危害,如果夫妻之间有充分的理解,达到精神的统一,那么即使离别,也会像天体的震动一样,“什么也不伤”。作者意在表明要平静地对待离别,这一奇喻呈现了爱的力量和神圣。

第六节中引出的奇喻是把黄金的延展性比作情人间的离别。爱情如黄金,在分离时不会破裂,而是延伸。这个奇喻中科学因子的加入,让诗歌新颖别致,引人深思。

最后三节诗人把夫妻比作圆规的两脚,妻子是圆心脚,处于中心位置,诗人是圆周脚,时刻守护在妻子的周围。正如诗中所云“另一个去天涯海角,它就侧了身,倾听八垠;那一个一回家,它马上挺腰”(卞之琳译),暗示夫妻二人即便肉体分离,也会相亲相爱,精神一体,只有两人相互理解支持,才会画出完美的圆。读到此处,不能不为作者大胆的想象和绝妙的比喻喝彩。圆规本是寻常的工具,而作者运用圆规的科学原理诠释了夫妻爱情的真谛,可谓是新颖于意料之外,又奇异于情理之中。

整个诗作中这些奇妙的隐喻将两种迥然不同的思想融合为一体,将读者的视线从爱情的传统理解转移开来,道出了情人世界中的完整和本质,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感震撼。

(2)夸张

夸张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渲染,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从而增强表达效果。诗中第二节“So let us melt,and make no noise,No tear-floods

,nor sigh-tempests move”(“让我们化了,一声也不作;泪浪也不翻,叹风也不兴”),这里把眼泪看作洪水,把叹息说成风暴,这种夸张手法暗示了诗人与爱妻并不像世俗情侣那样在意肉体的别离,而是彼此溶为一体,即夫妻间精神统一,灵魂相守。这一节歌颂了尽善尽美、忠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诗作的深刻主题。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前景化的分析手法能有效的解剖语言精妙的内涵,挖掘深藏的主题和思想。本文通过分析《别离辞:节哀》的前景化,展现了约翰·多恩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特色。诗歌中的变异现象和过分规则手法,可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尤其是“奇喻”手法的使用,巧妙地揭示了作者和妻子之间的神圣之爱,而非世俗之爱,因此面对离别时无需悲伤。这种对离别的见解也给了无数离别情人别样的安慰。

参考文献

[1]Mukarovsky,J.“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In D.Freeman (ed.).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 New York:Holt, Rinhart &Winston. 1976.

[2]康美香.前景化的发展历程与文学文本的解读.广州大学学报. 2005(10).

[3]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4]南健翀.《经典英语诗歌》.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8.

[5]胡荣欣,王树利.析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节哀》中的韵律与隐喻.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3).

[6]白润芳,郑爱英.赏析《别离辞:节哀》.时代文学.2011.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春风有知己 下一篇:我国老年电视节目发展背景及困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