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文深挖,开合有度

时间:2022-07-17 08:33:38

摘 要: 《呼兰河传》(节选)为初三教材内容。通篇读来,该篇无深刻语言、无曲折故事、无复杂结构,有的只是孩子对景物的感受,对园中琐事的铺写。总之,从字面看,学生阅读是无障碍的。宋老师的课堂,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炫目的噱头,有的只是师生共赏文本时散发出的语文的芬芳。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品析:一是文本解读,另辟蹊径;二是课堂结构,形气合一;三是教师点拨,精当有效。

关键词: 浅文 宋静娴老师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节选)为初三教材内容。通篇读来,该篇无深刻语言、无曲折故事、无复杂结构,有的只是孩子对景物的感受,对园中琐事的铺写。总之,从字面看,学生阅读是无障碍的。这就是所谓的“浅文”。因而,浅易的语言、简单的情节使得很多老师在教授此课时往往是浅读粗授。大抵解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景(特点)?叙了哪些事?抒了什么情?结果往往是课文被肢解,教学过程中语文味缺失,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认知层面。

纵观宋老师的课堂,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炫目的噱头,有的只是师生共赏文本时散发出的语文的芬芳。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品析。

一、文本解读,另辟蹊径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了解主要内容(简要概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宋老师摒弃了诸如“写了些什么景物”“写了哪几件事”等低幼化提问,直问学生感受:你感受到“我”怎样的生活(?摇?摇 ?摇?摇的生活)?在与学生交流中,确定“自由”为全文关键词。并以此为抓手,师生重点研读了§28、§22-24、§10-21三大部分,共同品悟后园自由的一切。(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生活是自由自在的。而一切自由之源是祖父!)

真可谓“牵一发以动全身”。当然,如何“牵”?“牵”哪里?这是对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师的功夫所在。要“牵”得巧“牵”得妙,教师就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度研读、对学情有充分的认知。

二、课堂结构,形气合一

近年来,板块式教学颇受同行们青睐。其大体结构为: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重点段落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挖掘等)、语言品味、写法归纳、拓展延伸。这样的课堂结构优势是思路清晰、教学内容集中。然而,当一种课堂形式演变为一种模式被奉若神明时,弊端就显现出来了。有些教师往往拘泥于课堂环节之完整,试图面面俱到,结果是蜻蜓点水,点点不充分。再有就是板块间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交叉重复,浪费了课堂时间。

宋老师采取的是“一线串珠式”的纵式结构。文本的教学与课堂的推进都是建立在紧循文章内在的文脉及学生的认知进展的基础之上的。

全课以推荐一位作家(萧红)始、以认识一位作家终。其间的媒介是什么?就是师生对文本《呼兰河传》的深摩细读。从形式上看,这堂课没有可有可无的导入,没有出乎意料的延展,无需精美绝伦的课件,一切浑然天成,宛如一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江南女子。

阅读学习,无疑就是一场读者与作者的特殊对话。文本本身既是二者间的桥梁,又是障碍。课堂学习的本真意义,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屏障走向作者内心。在这一点上,宋老师的这堂课无疑做得非常好。如:在感悟“自由”之景时,宋老师采取的是比较法。“倭瓜的触须不断地往上蹿……”,教师故意去掉了原文中极富有主观色彩与儿童心理的“要……就……”、“愿意……就……”这种句式,让学生在朗读、比较中感受“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这样的环节设计,既完成了语言的鉴赏品味,又推进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再如:在感悟“自由”之事时,宋老师采取的是质疑法。“平常老师教我们写作时,都要求叙事要具体细腻,详略得当,课文对这些事都是蜻蜓点水,是不是有问题?”教师的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师生共探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由”的深刻含义,又体会到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还有,在探讨祖父是“我”自由的根源时,宋老师采用的是体验法。她让学生谈一般的晚辈与长辈的交流特点,甚至让学生试“抛”。祖孙间自然、和谐、自由的关系,教师无需多赘言,学生自然有体会。

总之,在宋老师的这堂课并无固定教法,却又处处得法,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三、教师点拨,精当有效

课文节选自《呼兰河传》,选文部分基本上不存在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如何引导学生透过貌似浅显的文字品悟其间情味?这是对教师的“点拨”之功的考验。学生的认知基础、理解能力、感悟深浅是存在差异的,即便是同一个教案,只要教学对象不同,每一堂课就是一种新的挑战。

宋老师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了老师的引导、点拨的作用,同时也践行了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文中有一处关于祖父的描写:“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关于“笑”的品读,教师的引导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是引导学生认知。(“笑”有几处?祖父为什么笑?)这是浅层次的,学生一读便知。第二层,是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从“笑”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父?怎样的祖孙关系?)这是深层次的,学生的理解难以深入。学生大都只能认识到祖父“慈爱”这个层面,于是宋老师适时予以提示:“祖父在怎样的情况下‘笑’?”自然地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层:正是祖父的宽容、慈爱才有了平等、亲密的祖孙关系,才有了“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如:在课堂的最后,宋老师加入了关于作家萧红创造本文的背景及她童年生活的介绍。让学生深切理解作者内心对于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真正从认识一篇文到认识一个人,让语文学习的课堂从45分钟延宕开去,引领学生走入一个大语文的殿堂,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拓展。相较于有些教师对文章背景介绍及课堂拓展的表面化、程式化,宋老师的这节课无疑做了一个积极的示范。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有遗憾的艺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上一篇:校内外并进,开发课程资源 下一篇:赵于萱:欢喜付出,自有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