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地区树莓标准化栽培技术

时间:2022-07-17 07:44:46

阜新地区树莓标准化栽培技术

摘要 阜新地区是树莓适栽区,近年来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期,已逐步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总结阜新地区树莓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品种结构、园址选择、建园、架式、整枝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旨在实现树莓高产、优质、高效栽培。

关键词 树莓;标准化;栽培技术;辽宁阜新

中图分类号 S668.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96-02

阜新市是我国重要树莓产地之一,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距今已有近20年的栽培史,至2016年种植面积约2 000 hm2,产量近5 000 t,形成了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和阜新镇为主的树莓产业集群。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力度的加大,树莓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经济林果中的特色产业,为果农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树莓规模化种植时间还不长,果农对树莓标准化技术缺乏了解,造成优质果少、产量低、品质差、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频频出现。为切实提高树莓产量与质量及经济效益,针对目前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生产品种、栽植方式、肥水管理、整枝修剪及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措施,旨在实现树莓高产、优质、高效栽培。

1 品种结构

树莓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种植红宝玉、美-22、澳洲红等夏果型品种。近年来,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对树莓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和新品种的引进速度加快,一批海尔特兹、秋红、波鲁德等秋果型品种进入了产业化生产。由于秋果型品种具有不用防寒、生产用工少等特点,成为了主导品种,占总面积的90%以上[1-2]。但是,随着秋果型品种面积剧增,果实采收期间的用工短缺、成本提高、效益下降等问题凸显,成为制约树莓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从树莓产业发展布局的角度分析,改变栽培模式,调整品种种植结构势在必行,适当增加夏果型品种的种植比例,既能提升树莓的总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又减少了果农与收购企业的供需矛盾,加之近年来各地引进的托拉米、维拉米、费尔杜德等品种在辽宁省的生长结果表现良好,为品种结构调整奠定了物质基础。生产上为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早产早丰,倡导种植组培苗,种植托拉米、维拉米及费尔杜德和海尔特兹、秋红、波鲁德及波拉娜等夏果型和秋果型品种,建议生产上秋果型与夏果型品种的比例以各占50%为宜。

2 园址选择

选择土质疏松、地势平缓、交通方便、土质肥沃的地块为宜,要求土壤含有机质≥2.0%,pH值7.0~8.0,地下水位1 m以下,无明显环境胁迫因子,远离生活垃圾、矿山和企业的废水等污染源。根据自然条件、面积及架式等进行规划,设置主道和支道,将园地划分为若干小区。

3 建园

挖长100 m、宽50 cm、深50 cm的定植沟,挖沟时将表土与底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先将一部分表土回填到沟底10 cm厚,再将剩余表土与厩肥混匀填入沟底,每100 m定植行施入腐熟厩肥1 500~2 000 kg,最后回填底土。无条件挖定植沟的,也可在定植行上铺撒等量有机肥,用旋耕机旋耕1~2次。采用双行定植,即在栽植行内起双垄,栽植株行距为0.5 m(株距)×0.8 m(小行距)、2.5 m(大行距),栽植密度1万株/hm2,栽植的苗木均以“品”字形顺序排列。树莓自花结实,可不配置授粉品种。组培苗于5月中旬以后定植,按行距起垄,在定植沟内挖穴栽植,将去掉营养钵的组培苗置于穴中,培土、踩实、灌水,待水渗下后封住苗严[3-4]。根蘖苗于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苗木萌芽前栽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定植行上按株距要求挖深、宽各30 cm的栽植穴,将苗木放入栽植坑内扶正,纵横对直,边填土边提苗,踩实,使根系舒展并与土壤紧密结合,栽植深度以原苗根际与栽植沟面平齐为宜。栽后灌透水1次,待水渗下后及时封苗严,并将根茎用砂壤土埋上10 cm左右。

4 架式

树莓枝条柔软,如果重量过大或枝条生长达到一定高度时会下垂触地,对果实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生产上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需要进行搭架,一般按照不同类型树莓品种进行不同处理。

秋果型树莓每年在生长期和结果期将枝条限制在栽植带内。采用双壁篱架,于栽植行两侧立水泥柱,柱间距8~10 m,底部埋入地下50 cm,东西相邻2根支柱间距下端45 cm、上端110 cm,两柱并立上部向外侧倾斜30°,架面拉2道铁线,分别距地面 90、130 cm处[5]。

夏果型树莓每年早春修剪后将枝条引缚固定。采用单壁篱架,于栽植行一侧立一排水泥柱(东西行在北侧,南北行在东侧),间距8~10 m,埋入地下50 cm,拉2道铁线,分别距地面100、150 cm。

5 整枝修剪

整枝修剪可以改善园地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无效消耗,促进枝条生长和花芽分化,调整枝条密度,平衡生长和结果的关系。

夏果型树莓在二年生枝撤土上架期(4月中旬),以剪留枝8~9个/m2为宜,留枝量3.00万~3.75万个/hm2;一年生枝生长期(5―6月),以剪留枝10~11个/m2为宜;果实采收后(8月上旬),齐地剪除二年生结果枝;一年生枝防寒前期(10月中下旬),以剪留枝9~10个/m2为宜,留枝量3.60万~4.05万个/hm2。秋果型树莓根蘖萌发前期(3月上旬),齐地剪除上一年的结果枝;一年生枝现蕾期(7月上旬),以剪留枝19~20个/m2为宜,留枝量7.50万~8.25万个/hm2 [6-7]。

6 肥水管理

采用生草制度,行间自然选留当地野生良性杂草,待所留杂草旺盛生长后再行刈割,1年刈割3~4次,杂草割后保留8~10 m,割下的杂草于株间撒开,亦可开沟深埋,与土混合沤肥。树莓需肥量较大,仅施化肥不能满足其生长结果的需要,树莓多种肥料配施可明显促进生长结果和提高果实品质。按1 kg树莓果实施有机肥1.5~2.0 kg的比例,在秋季或翌年春季采取沟施和铺施相结合的方式。在定植行绕淌谢肥,将有机肥均匀撒于定植行内,并浅翻15 cm左右,培土耧平,然后放水沉实。在定植行两侧开沟施有机肥,沟深、宽各30 cm,将有机肥与土拌均,有机肥用量37.5~45.0 t/hm2。于根蘖萌发期(4月上旬),在定植行内挖数条浅沟,沟深10~15 cm,撒施尿素后覆土并灌水沉实,用量300~375 kg/hm2。在现蕾期(7月上旬),以同样方法撒施复合肥和硫酸钾,用量复合肥375~450 kg/hm2+硫酸钾300~375 kg/hm2 [8]。在枝条生长期(5―6月),为增加生长量,每隔15~20 d喷施1次0.3%尿素。在果实采收期(7―9月),由于果实采收期较长,每隔10~15 d喷施1次0.3%尿素+0.3%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水分管理方面,每次追肥时均要灌透水1次,同时在萌芽期、开花期、果实膨大期、埋土防寒前及时灌水。雨季注意排水,土壤通气不良或滞水会产生有毒物质,使植株生长衰弱,并引发病害。

7 病虫害防控

果农在树莓病虫害防治上只重视化学药剂防治,忽视农业、物理等防治措施,导致果实、叶片病虫害发生严重,过早失去栽培价值。提倡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减少化学药剂对果品和环境造成污染,在实现壮枝增产的同时实现壮枝抗病。在冬季落叶至春季发芽前,及时扫除落叶落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增施优质腐熟有机肥,培肥地力,通过整形修剪,控制留枝量,减少病虫害发生。夏季在蚜虫发生季节,悬挂粘蚜板,可杀死蚜虫成虫,安装杀虫灯、配制糖醋液可捕杀一些危害树莓的害虫。于现蕾期至初花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喷布特里克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2次,防治树莓灰霉病及茎腐病;喷布20%康福多可溶性粉剂2 500倍液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2次,防治金龟子等其他害虫。果实采收期间禁止使用农药。

8 参考文献

[1] 郭长杰.优质高产树莓生产园周年管理技术[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6(7):14-16.

[2] 郭长杰.修剪次数和留枝量对树莓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北方果树,2016(3):15-17.

[3] 齐金海.早熟树莓新品种‘波拉娜’在阜蒙县的引种表现[J].北方果树,2016(5):55-56.

[4] 郭长杰.树莓新品种(系)在阜新地区的引种试验[J].辽宁农业科学,2016(2):80-83.

[5] 信国彦.树莓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果树,2011(1):20-21.

[6] 贾忠奎,张东升,陈军.新疆适生优良树莓品种及栽培技术[J].林产工业,2012(2):63-65.

[7] 孟祥鹏.法库县树莓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92-94.

[8] 冯琦,邹威,李淑玲.北方树莓引种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6(3):40-41.

上一篇:淡水池塘现代化养鱼技术优势分析 下一篇:苦叶菜中氨基酸含量测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