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OR职业教育?

时间:2022-07-17 06:01:17

通识教育OR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是现在出现在国内很多高校的“时髦”教育。什么是通识教育呢?在弄清之前,我们先谈谈什么是精英教育,什么是大众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都是精英教育,包括一些高等专科学校也可称为精英教育。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8%左右,也就是说,100个同龄学生中只有8人能够上大学,其中还包括大专院校。经过从1999年开始持续12年的扩招,到2011年我国大学的招生规模已经达670万,相当于1998年100多万的6倍左右。普通高等学校现在也已经有2300多所。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一国的高等教育就进入大众化时代。对应此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已实现大众化。但大众化不意味着所有的高校都进行大众教育,每所高校还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看,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主要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除了少数高校进行精英教育外,更多的学校实行大众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这些学校主要包括地方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而总体看来,我国的高校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位。比如某知名学府校领导曾在公开场合说该大学要培养蓝领,这让舆论一片哗然。如果重点大学的办学目标都变为培养蓝领的话,那其他学校该有怎样的定位?但与此同时,却有一些高职高专宣称要实行精英教育,培养社会精英。这就是该培养精英人才的学校培养职业型人才,该培养蓝领技术人才的学校却要不切实际地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由此导致精英教育出现尴尬局面,大众教育的目标也很模糊。社会要和谐发展,各个层面的人才都需要培养和发展,但精英的定义并不是局限的。有人把工作岗位好、待遇高、有特权的人视为精英。实际上,真正的精英人才是与权势无关的,如在美国,社会对精英人才的要求是有杰出的能力、平民情怀和社会责任心,而我们这里提到的精英教育只是一种培养模式。对于中学同学来讲,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哪些学校是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哪些学校进行大众教育,并根据大学的办学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教育。

对应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就有两种教育——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般而言,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以学生的能力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而实行大众教育的学校更关注学生的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和就业为导向组织教育教学。

美国的一些大学招生基本上不分专业,甚至一、二、三年级都是在学校的选课平台上学习,可以自由选修学校里的通识核心课程,到四年级时,才选一个专业方向,学习一些专业技能。与美国大学不同,目前我国所有大学都是按专业招生。有的学校招生专业数很多,达六七十个,这样的招生专业口径很窄,通常是按二级学科设置。如今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漠视人文精神和生活意义使得功利心理和浮躁情绪弥漫。这样的社会背景深刻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市场化不仅改变了社会,也全面渗透入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曾不自觉地跟着市场走。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更多地和职业以及收益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的专业设置围绕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紧跟职业的需求,使教学成为知识叠加和技能操练,而忽视了品性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种过分功利化的教育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学生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追逐社会热点、听任市场摆布,其结果是非常不妙的。因为,市场是多变的,社会也很无情,盲目追逐就业热可能反被抛弃。

近年来,有一些高校开始发现过窄的招生专业口径不利于学生报考大学,也不利于培养基础更扎实的学生,同时影响学生的就业——如果专业面窄,学生一旦无法在本专业就业,就会面临跨专业就业的障碍。因此,有部分院校开始逐渐将细分的招生专业调整为按专业类招生,比如按经济学大类招生,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这样一来,学生报考大学时选择相对容易。进入大学之后,先在专业大类平台上进行公共课程的学习,到了大学二三年级才分专业学习。早在2001年,北京大学就开办元培教育实验班,试图开创一种全新的培养人才模式。2005年,复旦大学建立复旦学院,对全校新生不分专业进行六个大平台的通识教育。2009年,中山大学推出通识教育平台,开展全校性通识教育,同时建立了“博雅学院”,进行通识教育的全新探索……各种院校采取大类招生的发展动向显示,通识教育正逐渐重新被关注。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被称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和博雅教育。按通俗的理解,通识教育是非职业化、非技能化、非功利化的教育。还有一种说法是“无用之学”,因为这些教育在现实中派不上什么用场,比如哲学有什么用?历史有何现实用处?实际上,这些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基本素养,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这些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之上再去学习职业技能,可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就业竞争力在毕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强,不像职业教育的学生马上可以上手做一个零件或操作一项工作。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化培养才能“上手”,但是他们的发展潜力更大。一位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的IT行业工作者这么对记者说:“我如果可以再回到学校,我会多学一些经济、历史、管理、心理,我经常觉得自己只懂一点技术,对于整个环境缺乏认识和理解,但这些是技术难以教给我的。”

对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通识教育、技能教育,本来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些教育的认识,按照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进行选择。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在现实中还低人一等,因此一些适合学习职业技能的学生也一心想选精英教育学校。这种错位的选择,造成学校的定位不清、学生的要求也很模糊。有的同学进了一所“985工程”高校,毕业时发现自己技能还不如高职院校毕业生,于是感叹自己四年大学白读了。其实,不是大学辜负了他,而是他将自己的精力嫁接在了不合适的教育上,当然不能结出最香甜的果实。可以说,急于就业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门操作性、实用性更强的专业,或是直接到高职高专学习,而还没决定自己未来想发展方向的同学,可以选择通识教育,或者大类专业,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掘和体会,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向。

【编者后记】印度灵性导师Krishnamurti在《一生的教育》里谈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目前我们所谓的教育,只是由书本汇集知识、见闻,这是任何懂得阅读的人都能办得到的。这种教育提供了一条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样,它无可避免地制造出有增无减的苦难。

冲突和混乱,是由于我们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间差错的关系而产生,除非我们了解此项关系且改变它,否则,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堆砌,各种技能的获得,都只会将我们导向更深的混乱和毁灭。

正确的教育,一方面应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这种体验才能将能力和技术置于它们应有的地位。”

上一篇:轻松度过考前忧虑期 下一篇:历史学专业“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