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促进教师成长的“摇篮”

时间:2022-07-17 06:00:21

《师道》,促进教师成长的“摇篮”

相识,满怀期待

两年前,在QQ群友交流平台,我初识《师道》。

那时,正值高考期间,群友们都在讨论着关于高考的相关话题,有试题方面的、高考改革的、学生发展的……作为QQ流平台的一员,一开始我只是潜水,默默咀嚼着群友们的各种观点,有些新鲜的观点和头脑中原有的认知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我对高考的认知进行了重组与新的建构,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渐渐地,我心中的想法越来越丰满,欲喷薄而出。在一个群友们热烈讨论的日子里,我带着几分不安,将自己内心涌动的话语键入在交流平台,与大家共同探讨,碰撞出了越来越多的思想火花。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里,自由而审慎地谈论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是幸福的。时间渐长,留下的文字也越发多了起来。直到有一天,在群里看到了《师道》的编辑了一条与高考相关的征稿信息,我的心中便萌生了“把自己的只言片语整理成文”的想法。于是,伴着夏夜的微风,我静静地思考着“高考”这个既离我远去,又时常萦绕在我耳边的话题,抒写着自己对于“高考标准答案”的浅显认知,形成了《“标准答案”,心中的痛》一文。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便进行了仔细的修改,一遍遍地阅读,满意后,将稿子投递给了编辑老师,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期待。

撰稿,百转千回

对于“写稿、投稿、改稿、中稿、落选……”这一过程,相信每个人心理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获得不一样的收获,也自然会丰富每个写稿人的情感经历。这一次投稿,让我经历了跌宕、忐忑、纠结和煎熬,也引领我走进了《师道》,并深深感怀于《师道》编辑老师的敬业与热心。

我的稿子于2012年6月13日投递,五天后,电子邮箱里出现了下面一段文字――

小朱老师,你好!文章观点不错,内容还需充实丰富,请进一步修改。

萧田

2012年6月18日

看到这样的回复,我的内心兴奋不已,既感慨于编辑老师审稿的迅速,又欣喜于编辑老师给予的肯定,这使我看到了发表的曙光。于是,在接下来的四五天内,我将文章一遍遍修改,务使文章有血有肉。待自认为稿子得到进一步完善后,我将修改稿再次发送给田编,热切地盼望着“通过”的回复。

大概过了七、八天,我的邮箱里出现这样的文字――

小朱老师,请规范、合理地使用引号,尽可能消灭硬伤。另外,文章有些地方仍表达不到位,请再次修改。

萧田

2012年7月2日

编辑老师竟然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多么敬业的老师!《师道》肯定会越办越好!我一定要紧跟《师道》快快成长。我激动十分……面对编辑老师的指导、鞭策,我又怎能松懈?于是,将自己的文章再次一遍遍地阅读、修改,包括每个字词,每个标点的运用,我都要反复斟酌。那段日子里,行走、吃饭、睡觉,时时刻刻都在琢磨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论点论据等。看着文章不断地丰富深刻起来,我更是感激编辑老师的严谨,正是她近乎于严苛的编审要求,才促使我一遍遍修改,促使我不断地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使我收获了写稿以外的幸福与感动――编辑老师无私的热心的斧正。当将最终完成的稿件发送到编辑老师的邮箱后,我如同经历了一场旅行,饱览了思绪编织出的五彩斑斓的风景,回味着一路上各种奇妙的滋味,感慨万千。

大概过了二十多天,我的邮箱里再次收到了编辑老师的信件――

朱老师,此稿已发师道第七、八期合刊。

萧田

2012年7月23日

至此,我在《师道》杂志上的处女秀终于成功了!内心充满着对编辑老师感激之情。虽然此事已时隔两年,但编辑老师曾经指导我不断修改文稿的情景如同昨天刚刚发生过一样,记忆犹新;编辑老师曾经回复的邮件至今依旧静静躺在我的电子信箱里,成为激励我撰写教育故事、教学思考、教学论文的动力,帮助我开拓专业成长之路。

品读,受益匪浅

自从2012年9月,我便坚持订阅《师道》杂志。阅读着承载着满满智慧的《师道》,我不断更新着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期间,我正在新疆支教,给阿克苏地区35周岁以下少数民族老师讲授《语文教材教法》科目。由于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虽在教学上对语文教材教法有一定的掌握,但以一个培训者的身份来讲授《语文教材教法》还属第一次。因此,在备课时,我常常从各种杂志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来丰富我的讲课内容。其中,《师道》便是我汲取教学智慧最常用的刊物之一。

最初,在教授《语文教材教法》时,大多情况下是由我先讲述一些案例,再总结、提炼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老师们或是若有所思地听,亦或是被动地接受,课堂安静而沉闷,缺少激烈而自主的讨论与灵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实在不利于老师们感悟、领会、吸收,至于“学以致用”就更是纸上谈兵了。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开始尝试着从《师道》“新论视窗”、“别样课堂”、“边教边悟”等栏目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得有一天,我在阅读方天福老师的文章《脱胎换骨 化蛹为蝶应有时――“先学后教 有效课堂”的践行与感悟》后,心中便产生了新想法:为何不能将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移植到“教师培训”的课堂之中,使老师们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从而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高境界,诚然,我自知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境界,但我相信,只要是有勇气尝试,有敢于变革,就一定会产生变化。

于是,我尝试着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之中,组织老师们进行“课堂模拟教学”研讨。通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小组合作撰写教学设计――自我内化教学思路――课堂模拟教学――互动点评,导师答疑”等步骤来呈现“语文教材教法”的教学过程。在这个动态进程中,老师们备课、上课以及评课的能力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普通话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为了能够传递先进的语文教学思想,我时常将《师道》杂志中的相关文章进行细读与剖析,如:黄智娟老师的《让语文课堂提问更有实效》,李毅兰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大语文观》,叶桂玉老师的《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等。

由于恰当地引进了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及老师们感兴趣的专题,有些枯燥无味、相对沉闷的《语文教材教法》一课彰显出了异样的风采: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会有部分老师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讨论着相关内容。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一刻,我手捧《师道》,心里泛起幸福的微波!

2013年9月,我顺利完成了援疆工作,重新回到别离两年的小学课堂。面对着教育对象的转换跨度,我虽感受到了些许的不适应,但开学不久后,便完全适应了小学教学生活。当我静静地回顾这一过程时,我深深地发觉: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适应,都应得益于坚持阅读像《师道》这样的优秀的教育刊物,坚持思考小学语文教学。一路上,《师道》如同一位良师,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又如同一位好友,相视而坐,默默倾诉。

时至今日,坚持阅读《师道》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次手捧《师道》杂志,阅读着同行撰写的精致文章,我就会发出“师道,师之大道”的感叹。每一篇卷首语,都如同一杯芬芳扑鼻的香茶,沁人心脾,陶冶心灵;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栩栩如生地展现着真切的教育场景,清晰可见,回味无穷;每一位名师成长的经历,都静静地回荡在我的脑海,默默影响,激人奋进;每一则教育思考,都点染着我的思绪,牵动人心,启迪思想。总之,手捧《师道》的感觉,犹如走进“百家讲坛”,思想在这里自由而坚毅地放飞!在这个过程中,《师道》成为了培育我成长的“摇篮”!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李惠利小学)

上一篇:修订版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在青少年群体中应用的... 下一篇:心育活动课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