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伟:念念不忘大排档的气场

时间:2022-07-17 05:28:27

广州人的城市记忆里,有两个标签式的符号,一个是西关小姐,一个是东山大少。昔日的东山大少出身官宦人家,不显山不露水,温和之下有火山。这次,在一家隐蔽于广州闹市的私人会所见到“黄振龙凉茶”的继承人黄昌伟,真正被他的不温不火打败。这个靠摆档起家,打造出一个凉茶王国的人,闲聊起家常,他觉得无外乎吃喝享乐,“这是岭南风情,叫温情”。

记忆中的节目

黄昌伟的样貌与实际年龄不相符,不惑之年的他看上去顶多而立。很想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经常喝凉茶的缘故,他回答:是,也不是。

往返外地,他必定要喝“斑痧”,这是他外公黄振龙的看家发明。因为可以代替拔罐和刮痧祛湿下火的功效,故名“斑痧”。不过,主要还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对黄昌伟来说,生活中有太多值得享受的内容,喝早茶、吃夜宵、去文明路排队买“太爷鸡”,在路边吃一碗云吞面,晚上着趿拖鞋坐在大排档和朋友聊天……“我很馋,我喜欢吃”,黄昌伟很肯定这一点,“我不光喜欢食物本身,更喜欢吃的形式。它们是广州人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节目。”只不过,吃的节目形式越来越模式化,让黄昌伟倍加珍惜,也有点惆怅。

从小到大,黄昌伟都生活在越秀区,小时候的光景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他家里住的是骑楼,一到晚上,骑楼下面便有邻居架起火炉子,大火上滋啦啦地烹出各色小炒,有黄鳝、田螺,还有干炒牛河,几张胶凳,一张塑料布上台,是一顿大餐。这是黄昌伟儿时记忆中的广州大排档,与现在的餐馆式夜市相去甚远,这种改变,他一直念念不忘:“气场是不一样的,那种大排档的气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没有距离感,是平民式夜生活,没有钱照样能享受。”

成功经营家族企业的黄昌伟,现在是东山少爷的代表人物。和老派的少爷们一样,他十分讲究生活品质。穿PRADA 的衬衣,系LV的腰带,搭着Hermès的外套,但这不妨碍他兜着车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寻吃找乐。

如果跟黄昌伟讲广州美食,他可以意兴盎然地列举一气,顺便再告诉你这些东西的烹制工序,却没有一道大菜。他离不开猪肠粉、云吞面、牛腩粉,“那种小推车上的银丝细面,太美味了。只不过,现在很难找到,我曾开车找了很久,失望而归。”如此迷恋,不留在广州怎么办?“在国外,我可以炒饭,去超市里买姜葱,或者只是买一些腊肠,放在饭上蒸。腊肠的汤渗进饭里,吃一口,够香了。”

如果跟他断续聊下去,你可能会饥肠辘辘。而对黄昌伟来说,他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最怀念的是小时候全家人在一起炸油角,一家人围成一堆一起干,小孩子图热闹,包的油角很丑,但特别欢快。大人们边包边聊,这是家庭乐趣。现在工作越来越多,过年都买现成的,这些宝贵的东西,有感情在里面。最能体现岭南的风情,那是一种温情。它可以让人回到更美的状态。”

“我是童工来的”

黄昌伟并不是生来就是“东山少爷”,小时候,他是在家门口摆档的“凉茶仔”。 “我是童工来的。”黄昌伟用一句很广州的普通话笑言。

1984年,黄昌伟念小学的时候,母亲和舅舅在解放南路的家门口摆档卖“黄振龙”凉茶,一张小桌,一把大壶,是全部行头。黄昌伟经常要看摊位,街坊小孩来来往往,都喊他 “凉茶仔”,他是讨厌这个称呼,让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卑微的事。

做过房产中介,做过DJ,再后来,黄昌伟还是接手了家传的凉茶业。创业阶段的艰辛是无法忘怀的。黄昌伟清楚记得,1995年他因为《南方日报》上的一篇小文章受到刺激。“角落里的一篇文章说凉茶业日渐式微,还配了一张黄振龙凉茶铺的照片,是我母亲在华贵路开的。那一刻,我非常悲凉,那时每天熬完凉茶的药渣,一大包一大包,都由我抬着去倒,那种味道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难道它会伴随着凉茶铺消失?”这件事激发了黄昌伟的斗志。1997年,他开始以连锁店的方式经营凉茶,从文昌路的第一家起身,现在拥有300多家店面。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黄昌伟一样样罗列,吃苦耐劳、享受工作、寻思着如何让手中的财富生出更大的财富,这些是广州创富者共有的特征,只不过在黄昌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罢了。还有什么?“一份庆幸。18岁时,家人要送我去英国留学,如果去了,我现在可能是一个拖家带口说着一口蹩脚英语的打工仔。当时签证没办下来,所以,20余年后,我的人生是现在这样的。”

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但黄昌伟不愿意再做假设。因为他离不开广州。他渴望丽江,喜欢三亚,每年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出国游历,甚至曾想过移居上海、厦门或者杭州,但他更愿意沉醉广州,体会花城的细腻。

“虽然这座城市的空气质量还不太好,城市内容的附加值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但我越来越喜欢喝着茶,体会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它们的每一样,都让我感到亲切。这里有太多内容可以享受。如果,再票上一段粤剧《分飞燕》,我还能艳惊四座。”

上一篇:清平市场“抓两味”,药味\人情味 下一篇:Tom Ford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