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拉祜族学龄儿童入学问题探究

时间:2022-07-17 05:12:22

双江拉祜族学龄儿童入学问题探究

摘 要:拉祜族学龄儿童的入学情况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关心的大事,我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讨如何提高拉祜族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以期能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点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依据。

关键词:拉祜族 学龄儿童 入学

一、基本情况

解放前,双江县境内拉祜族几乎没有一个识字人,还处于结绳、刻木记事的原始阶段。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拉祜族教育,陆续在拉祜族聚居的地区开办小学,举办民族教育,使部分拉祜族子弟能读书识字。但由于师资和经费缺乏,拉祜族又处于边远山区,许多拉祜族聚居地未能就地办学,拉祜族子弟只能到较远的学校就读,入学人数很少。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民族教育,双江县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拉祜族聚居村寨的教育,首先,增强了学校布点,让拉祜族子弟能就近入学。在拉祜族聚居的自然村中,如勐勐镇的解放新村,勐库镇的邦改村办起了小学。其次,形式多样顾普及,集中办学出效益。双江县从1949年的三所小学,六名教师,发展到今天已有四百余所小学,八所初级中学,一所完全中学,1972多人的教职工队伍。在校职业高中生1869人、高中生1698人、初中生7457人、小学生12834人、幼儿生2771人,全县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双江拉祜族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双江拉祜族适龄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是:

(一)经济比较落后。双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的落后必然制约教育的发展。除个别村寨外,拉祜族村寨均处于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耕作粗放,收入比较低,笔者对65个拉祜族聚居村寨调查发现,人均纯收入平均是675元左右,收入最高的是勐勐镇的新村人均达1049元左右,最低的是沙河乡的陈家三社人均只有251元左右,这65个拉祜族聚居村寨处于绝对贫困的有20个村,相对贫困的有42个村,这样低的收入无力解决子女读书的费用。加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拉祜族农户劳动人手缺乏,子女需要带弟妹、放牛或帮助父母生产,故丧失了读书机会。

(二)受一些陈规陋俗的影响。有的孩子到了能帮家里干点活的年龄,家长便不让其到校学习,教师到家里去动员说服时,家长们会这样给老师算账:“孩子回家帮忙放牛,每月能有几十元的收入,而到学校去反而要交钱,不划算”。

(三)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首先由于双江经济落后,企业较少且多数不景气,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困难,一些家长看到子女初、高中毕业后无法就业,认为不如早让子女参加生产劳动。其次山区拉祜族人的思想观念总体上还没有从原始的平均主义中解脱出来,商品意识淡薄,对生活没有过多的期望,坐等靠思想严重,读书无用论盛行。

(四)学校布点不太合理。拉祜族聚居村寨开办小学,使拉祜族学童能就近入学,除解放新村、邦改村等几个少数村寨以为,多数只办1至3年级,4至6年级就要到离拉祜族村寨较远的半寄宿学校住校就读,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因此,高年级学生辍学现象较为严重。未开办小学的村寨,需要到外村就读,入学率相对更低。

(五)拉祜族适龄儿童存在严重的显性与隐性失、辍学问题。从学龄儿童的入学情况表和调查中发现:一方面是勐勐镇、大文乡的高入学率和勐库镇、沙河乡、忙糯乡、邦丙乡的低入学率的反差;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低学业成就。这种隐性失、辍学现象被称为“换班制”或是“小学函授班”。所谓“换班制”是指学生轮换上学的现象。只有在开学和考试的时候一个班的学生才会到齐,平时都是你来上几天,我再来上几天。当地老师称这样的学生是“小学函授生”,而由这些“小学函授生”组成的班级,则称为“小学函授班”。这种严重的显性与隐性失、辍学问题以及低学业成就的现状是由经济、自然地理环境、师资、教育管理、语言障碍、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就业市场等多种相互影响的因素造成的,是拉祜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此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制约了拉祜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三、对策和措施

鉴于这些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政策宣传,加大教育投资。针对拉祜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低的现象,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些区域进行政策性宣传,以及经费和师资上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资助,缓解教育部门的财政压力,积极引入先进文化,改变落后习俗,提高拉祜族群众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积极送子女上学读书,并自觉革除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习俗。

(二)教育立法,依法治教,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三)要对拉祜族子女入学给予较多的优惠,鼓励支持到该地区任教的教师。首先,应拨专款解决拉祜族地区学生的课本费、纸笔墨费和寒衣补助费。再次,鼓励优秀教师到拉祜族聚居地区任教,尽可能为这部分教师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为他们创造公平宽松的教学环境,对作出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重奖。

(四)有效开发和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如适当扩大全、半寄宿制小学的布点;在拉祜族聚居的乡镇中学开办职业班,由县职业中学派专职教师授课,把不能升入高级中学的学生录入职业班。职业教育的内容要突出拉祜族地区的产业特点;依靠当地教师和回乡青年的力量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扫盲班要突出传授文化知识与生产生活常识相结合;利用宗教活动的宣传功能等。充分发挥社区的宣传导向作用,在社区中营造积极接受教育的氛围。

(五)开办学前教育或开展双语教学。在拉祜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地设立的学校,应普遍开办学前教育或开展双语教学,解决拉祜族与其他民族混合型带来的多层次的接受能力问题。即走一天具有我县民族办学特色的教育模式,使拉祜族学生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改革之路。

总之,我们深知,拉祜族由于受经济的、地域的、传统的、意识的、民族心理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要真正意义上提高拉祜族学龄儿童入学率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推动广大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也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宏伟目标。

上一篇:激发兴趣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对初中英语基础教学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