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对数学思维开发的帮助

时间:2022-07-17 04:25:23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对数学思维开发的帮助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一个重要的价值方向。对于数学这门传统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是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行为和目标。“小组讨论”这一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早已被证明为是极具效率和潜力的,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和创新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思维开发

合作学习对于数学学习意义之理论探究

合作与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矛盾之一。人们最初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正式依靠互相协作与互相支持才得以生存下来,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辉煌文明。如今在信息化时代,科技与经济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在竞争中团队的能力和合作的形成逐渐显现出了其在整合优势,共同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知识建构的要求较高,因而被动而孤立地学习数学时,对准确度的把握和思维的开发就容易遇到阻碍,因为见仁见智,每个人都不可能考虑到事物的所有方面,唯有在互相的审视之中才能发现彼此的优点和问题,由此加以改进而逐步完善。美国学业测评报告显示,数学学科科目的特点之一主要就是培养学生逻辑、分析、推理思维等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逻辑层次的过程,需要规范的培养方法和潜移默化的养成氛围。在数学的学习上,合作学习的方式能为学生和老师都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渠道和高效的主动学习进程。[1]

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通过交流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角色安排使其内在潜能得到开发。通过组队形式使其团体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得到了全面的体现。[2]综上,在数学学习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和数学思维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小组讨论”形式在我国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在我国数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一种实践载体,其具体内容是将学生或自发或被动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与思考而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我国高考体制的导向下,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个体对课程知识的深化掌握、对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优化和提升。其在具体应用中有很多的细节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对这些细节的处理积累了许多的经验。

第一,明确而高层次的合作目标的设定是发挥小组效能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任务的明确设定和小组合作的具体要求的传达往往是其所忽视的一个环节,简单的要求学生去合作而不向其指导行为内容,合作方法,时间条件,竞争环境等只会使学生在小组中各做各事,茫然孤立而缺乏交流,这样就达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只有设定了明确的合作目标才能使小组产生合作的集聚力,而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3]

第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矫正学生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少些不必要的细致安排,给学生更多自主合作的空间,不能让师生之间的互动完全取代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而且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较强而不顾他人、不合作的倾向较为明显,教师如果不加引导反而硬性干涉则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秩序混乱(没有步骤,各谈各的)、主题虚位(所进行事项与目标任务并无关联)、组织松散(参与平均水平不高)的一些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掌握节奏,适当控制以保证合作的效率性。

第三,加强逻辑训练,兼顾学生共同特性和个体差异性。小组合作中除了要设计训练算数和培养空间感之外,还应有体现数学承载着的更多的逻辑训练。这不仅是我国高考出题的依据之一,而且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认真、细致、严密的品质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能使学生受用终身的。在合作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表达熟练程度是参差不齐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其在合作进程中的表现和认知感受。“人类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保护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4]在这个方面,要考虑到学习优异的学生和学习稍弱的学生的区别,给予劣势学生一定的关怀。

中小学班级小组讨论合作形式――数学思维开发教学的启发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模式化的进程,而合作学习正利于这种模式化思维的构造。班级小组合作形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合作学习的一种常见而新兴的方式,如何在班级环境中设计一个良好的小组合作运行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启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笔者通过学习借鉴同行其他理论成果,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仅就以下几点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合作时间的选择应该科学合理,适应数学的学习规律。新方法的使用必须合理恰当才能体现出其优越性,才不至于使学生产生适应性疲劳。在数学教学进程中,合作的时机通常应在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时,或是在破解难点和重点,解决复杂问题时,亦或是在涉及一些概念、理论和定律等抽象性问题的判定时。

其次,小组的配置和问题的设计应该规范有序,有利于学生思维环境的展开。在对学生的分组问题上,应该依据班上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而划分,实现组内的规范竞争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依照保障学生平等的展示机会和适当照顾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原则。

最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虽然在班级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把握分寸的适当介入也是维护合作规范进行的外在保证。在合作开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角色分工以及讨论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小组的运行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沈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新课程(中).2011(06)

[2] 余新文.初中数学学习策略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周先怀.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J].校长阅刊.2006(06)

[4] 蒋穆艳.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9(Z6)

上一篇:浅析《陌上桑》与《咏上总末》中女性形象塑造 下一篇:真心去爱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