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Hp感染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17 04:07:13

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Hp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唐梅森 李鸣明 庞海江

【摘要】 目的 观察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方法 66例十二指肠溃hp阳性的患者分为三组:a、b、c组,用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结果 58例完成全部治疗方案,8例失访。三组hp根除率88.88%~94.7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溃疡愈合率83.33%~89.4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三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组方案均能有效地根除hp和促进溃疡的愈合。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三联疗法 兰索拉唑 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最为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证明,根除hp可使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的复发率降至5%以下[1]。本研究拟在不同抗酸疗程下,观察兰索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6例观察对象均取自本院门诊病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18~70岁,平均34.7岁;全部观察病例为用药前1周经内镜证实的hp阳性的活动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溃疡数量≤2个,大小<1.5cm;1周内未使用过其他h2受体拮抗剂、抗胆碱药、解痉药等其他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无明显的心、肺、肾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案 入选者按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a组(22例):一周疗法,兰索拉唑30mg qd,阿莫西林1.0g bid,克拉霉素0.5g bid,口服1周,后3周不服药;b组(22例):二周疗法,兰索拉唑30mg qd,阿莫西林1.0g bid,克拉霉素0.5g,bid,口服1周,再继续兰索拉唑15mg qd维持1周;c组(22例):四周疗法,兰索拉唑30mg qd,阿莫西林1.0g bid,克拉霉素0.5g bid,口服1周,再继续兰索拉唑15mg qd维持3周。于全部治疗结束后第28天复查内镜和检测hp,观察溃疡愈合和hp根除的情况。

1.3 症状疗效评估 症状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标准:疼痛0~3级分别计0、2、4、6分,其他症状0~3级各记0、1、2、3分。

治疗前对患者症状积分进行评估,疗程结束后再次评估,比较三组症状积分的改变情况。得分改善=用药前得分-评估时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 各组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均用按意愿治疗(itt)分析和按方案治疗(pp)分析进行评价。各组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症状积分改变用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所有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

2 结果

三组受试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及临床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中a组4例失访,b组1例失访,c组3例失访,实际完成58例。三组的hp根除率、溃疡的愈合率组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症状积分改善状况组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兰索拉唑比其他质子泵抑制剂维持胃内ph>4.0时间更长[2]。本研究三组方案根据正常人的胃酸分泌特点,采用兰索拉唑30mg第1周早1次口服,然后15mg qd再继续维持1周或者3周的方法,可以达到持久而强大的抑酸效果,而溃疡的愈合与抗酸治疗强度和时间成正比,治疗方案疗效高而溃疡面积又不很大时,单一抗hp治疗1~2周就可以使活动性溃疡有效愈合。三组方案的三联治疗在第1周内都能提供强大的抗酸治疗,以及高效率的杀菌治疗,因此,三组的溃疡愈合率均在a组83.33%以上,且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结果和相关报道的奥美拉唑的愈合率相似,优于h2受体阻滞剂[2]。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提供强大的抑酸治疗,均能有效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症状。a、b、c三方案的症状积分改善的渐次增加,临床治疗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兰索拉唑根除hp的作用,诸多的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对hp有抑制作用。原因可能是兰索拉唑起效快,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胃内ph,可以迅速稳定酸敏感抗生素,从而加强了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的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为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提供理想的ph作用环境。根除hp单用抗生素根除率较低,联合用药则有协同作用。目前推荐的根除hp有效的三联疗法以ppi为中心加上2种抗菌药,疗程7d,根除率可达80%~90%。本实验的结果三组根除率均在88.88%以上,与文献报道相符,并且三种方法hp根除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本实验充分证明,应用三种不同方案均取得较高的根除率,是比较可靠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2):126.

[2]李晓宇,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6):443.

上一篇:海南琼海市疟疾防治状况调查 下一篇: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