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一练 获益无限

时间:2022-07-17 03:47:24

课堂一练 获益无限

纵观古今,关于“读书”的意义所在,还有“读书”的方法技巧之类的言论不胜枚举,人们似乎对于“读书”情有独钟。相对而言,关于“写作”的内容倒是淡漠一些。事实上,“读”与“写”,两者关系则是相依相存,互动互进。只有将所“读”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中外的优秀作品,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之后,将其进一步以自己的言语“写”出来。

“写”既然显得如此重要,那仅仅每周一练则显得多么“惨淡”的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所写,做到有感而发。因此,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仅局限于写作课,或是专门的培训课,将写作融入平时的课程,短短几分钟,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提炼文章内容法,促进“精炼”写作

学生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个致命的死穴,那就是认为文章写作贵在“以长为美”。于是,学生不顾及内容是否需求,一味地追求“长”。且不知,直接的后果就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因此,对课文内容的提炼,令学生能够体会到精炼的真谛,则是课堂上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指导。

学生或许能顺畅地去阅读一本厚厚的名著,或许能用心地去品味一首深情的诗歌,然而,当他们去面对着一篇既不长,又无深度,更无难度的散文时,竟是朦朦胧而不知所为。譬如,学习鲁迅先生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时,学生在初次阅读之后,对文章内容的层次不甚了解。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概括文章重点内容,从中把握文章主题。

《记念刘和珍君》段落概括:

第一节: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悼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悼念逝者”;

第二节:想到烈士们已经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

第三节: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

第四节:目睹惨象,耳闻流言,愤怒地解释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

第五节: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

第六节: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

第七节: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

从概括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总结出文章的中心:

鲁迅面对刘和珍君烈士的追悼会,内心无比悲愤,激发出要“唤醒生者”的感慨。在写作过程中,追忆烈士刘和珍的往事,胸臆中更是激愤难耐。作者也从惨案中感受到了血的教训,烈士的牺牲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奋然的希望。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有意识地去总结归纳文章主题。当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去深入理解文章,他们自然也就能够体味到文章写作并非随心所欲地拉伸篇幅,关键是要紧扣中心,完善内容。

二、模仿经典之作法,促进“意境”写作

写文章提倡要有创新思维,要有自我的独特见解。然而,对于学生,他们的生活范围和知识层面往往有很大的局限。但这并不表示学生没有创新思维,而是他们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能够让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提供这个平台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借助经典,适度地模仿经典文章的语言风格,然后融入自身的语言特点。

请看学生模仿苏轼的《赤壁赋》而作的《应试赋》:

丁亥三春,二月清明,志敏独带病应考于第四十九考场。铃声徐来,学生不兴。发卷考试,做不熟之题,写曾作之章。少焉,静如明镜之湖,唯笔声纸声之闻。朝阳既上,艳光接开。纵一笔之所如,凌试卷之茫然,昏昏乎如行空走马,而不知其是否对;飘飘乎如飞入太空,羽化而登天。

于是作题用心,扣纸而写之。思之:“铁铱兮钢笔,填试卷兮空白处,渺渺兮予怀,望满分兮天一方。”卷有默写题者,倚八分而高之。予声呜呜然,如恨如怨,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试场之气流,动监考之教师。

志敏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己曰:“何为其差也?”卷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非坡之赋予?左望上句,右望下句,句句相连,记忆茫茫,此非志敏之困于苏子者乎?方其破选择题,下工诗,顺流而下也,头尾一张,钢笔蔽空,酾墨临卷,横笔难写,固一时之差也,而何时不如此哉?况吾与子考试于试场之内,填选择而作主观,特一枝之钢笔,写答案以相属,寄对错于试卷,渺题海之一角。哀吾生之差劲,着题海之无穷。挟高分以遨游,抱第一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哀叹于悲风。

志敏曰:“汝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对错者如彼,而卒莫是否也,盖其自变者而观之,则卷试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考试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自卑乎!且夫天地之间,冠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次未取到。惟知识之清风,与书本之教材,耳得之而为知。月遇之而成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知识之无尽藏野,而吾生却未认真也。

志敏去而矣,整理试卷,笔墨既尽,书桌狼藉,相与书本于桌中,不知铃声之徐来。

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状态,将坡的《赤壁赋》中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巧妙的转换,倒也有几分别具风格的诙谐之感,学生并非无能,也并非无知,而是他们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去展示而已。

三、拓展文章梦想法,促进“情感”写作

每当鉴赏诗歌,你不能不惊叹诗人诗的触角之灵敏,诗人对于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诗人丰富的想象以及比喻的新奇,惊叹诗人构思的精巧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也许,我们不能让每一位学生像诗人一样写诗,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努力让大部分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情感、诗一样的意境写出文章来。譬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洗炼,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的美。我们自然不能苛求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徐志摩,但我们的学生却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那静无声息的脚步渐渐远离了那片熟悉的芳草地。轻轻地,我招着手,算是作别西天的云彩吧!含着不舍把曾经的回忆封锁起来,但却出人意料地飘出诱人的清香。

那随风飘摆的柳枝摇曳在河畔,杂夹着丝丝羞涩,彷徨是在夕阳照耀下的新娘。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透出迷人的风景,击起我心中的层层涟漪,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那温柔的波光里,我甘心永远做一条平凡的水草,静静地享受着柔波的抚慰,听她述说那娓娓动听的故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人间的清泉,是天上那五彩斑斓的彩虹揉碎在浮躁间的,沉淀着七彩的梦。

泛舟于清泉之上,撑一支长篙向着青草处划去,想去栽满一船闪烁的星星,和着微微星光放声轻歌。

但可惜我不能放歌,因为只有悄悄才能体现出离别的惆怅与萧索,夏虫也在这个时候突然变得寂静,寂静是为了我离开的忧愁而沉默!

悄悄地我似风一般晶晶飘去,我挥挥衣袖,告别梦中曾相识的今晚的康桥,微笑地转身,不带走一片云彩。……

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练习当中既对诗歌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汲取了诗歌的精华,并为自己所用,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作者单位:江西玉山一中。

上一篇:观CHIC 探行业风向 下一篇:张小雅寻爱记(三)谁是谁的备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