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管理方式的思考

时间:2022-07-17 02:57:10

关于政治管理方式的思考

【摘 要】政治管理是国家政权体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和保障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体现国家的社会职能。为了实现政治管理的目的,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政治管理方式。综合起来,政治管理的方式有:政治领导、政治决策、政治沟通、政治组织、政治监督等,这些方式往往是综合起来运用的,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管理 政权体系 公共事务

政治管理的方式,也就是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国家政权体系和政治组织对政治生活进行组织调控的各种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政治领导

所谓政治领导,是指国家政权的拥有者运用政治权力或政治权威,对社会其他政治力量施加影响,规定社会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确立政治规范,确定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目的,从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的过程。政治领导者是指能够运用政治权力或政治权威对社会进行政治领导的个人和集团。政治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两个方面:法定的权力和个人的威信。前者是指法律规定的由于担任某种职务而拥有的权力,这种权力也称为统治力,这种权力属于领导职位而不是领导者个人;后者则是指领导者凭借自己的专长、学识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而拥有的权威,这种权力又可以称为影响力,它是与领导者个人有关的。在现代社会,领导的有效性的关键就是要变统治力为影响力。成功的政治领导都会重视对被领导者心理上的感召,而不是强制性地迫使被领导者服从。

政治领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主导性。政治领导着眼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社会政治生活确立价值、规范、方向、目标和原则,对社会政治生活起着主导作用。第二,权威性。由于政治领导借助权力和权威而发挥作用,国家政治权力是政治领导的后盾和保障,这就决定了政治领导具有特殊的权威性。第三,效益性。有效的政治领导通过对社会政治生活正确的指挥和引导,促使社会向前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政治领导活动居于整个社会活动全局的主导地位,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要实现政治领导的有效性,必须采取科学的政治领导方式。在当今社会急剧变化、各国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探索政治领导方式的科学化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政治决策

广义的决策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在对环境进行充分地分析基础上,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顾名思义,政治决策是指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判断,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做出如何行动的决定。具体说来,政治决策就是执政党和政府等政治管理主体为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特定目标,在对国内外形势做出细致的分析判断后,针对国内外重大问题做出决定的过程。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的基础,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国家的政治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政治决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前提,也是决策成功的保证。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必要保证,虚假或不准确、迟到的信息是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政治决策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决策,对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决策的科学性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决策必须遵循信息原则。第二,预测原则。决策是对未来的事情所做的决定,因而带有预测的性质。要科学决策,必须进行科学预测。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社会问题庞杂,政治管理者如若没有未来的眼光,不能预见变化,就容易做出失误的决策,使国家和社会政治发展受到损害。第三,目标原则。政治决策应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政治决策要确定正确而合理的目标,只有这样,政治决策才有可能成功并获得较高的决策效能。第四,客观原则。无论是何种决策,要想获得成功,都要符合客观实际,违背实际的决策是注定要失败的。政治决策涉及的都是社会带全局性的、长远性的、比较深层次的问题,更要求决策者遵循客观原则,进行可行性分析,从多角度、多层面考虑客观环境中的限制性因素,努力做到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样,政治决策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第五,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原则。稳定性是指决策制定在时间序列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延续性、继承性,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多变性。保持稳定性对于政治决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决策的不稳定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但政治决策的稳定性又必须是相对的,因为,任何决策的对象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而且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随时随地存在,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决策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与环境相适应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不仅如此,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决策也会随着人对客观环境认识的深化,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决策的变动和调整是决策的常态。政治决策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是经常性的甚至有时是剧烈的,因此,政治决策必须在遵循稳定性原则的同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动态调整。第六,优化原则。实现政治目标的方法、途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决策者要在多种方案中进行反复对比、全面分析,争取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当然,所谓最优是相对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对的最优并不存在,我们需要寻找的是符合客观条件的、可行的、相对优化的方案。

政治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第一,环境。环境变化是决策产生的基础和主要原因。正确而合理的政治决策一定是根据现实的政治环境状况做出的。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国内的政治法律环境,也包括国际政治格局等外部环境。第二,社会政治文化。社会政治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成员共同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它对政治管理者制定政治决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民主、开放、包容的社会政治文化氛围中,政治决策的制定往往会倾向于公众民主参与,倾向于民主、开放、创新的内容;而在专制、保守、怀旧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政治决策的制定则往往只是统治者和管理者的专利,政治决策的内容也无不带有专制、保守的色彩。第三,决策者的素质。政治决策最终是由政治管理者制定而完成的,所以,决策者个人或群体的素质好坏对决策的内容和结果影响很大。政治决策者的政策水平、法律观念、对问题和决策方案的判断力、承受外部压力的能力、对信息的敏感性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政治决策的水平。

三、政治沟通

政治管理是社会,在政治管理中需要收集、灌输、反馈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沟通。一方面,政治管理者要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信息,制定政治目标和政治决策,然后通过教育、宣传、命令等方式和手段将它们输送给政治管理客体,使之对国家的政治目标、政治决策认知、认同进而执行;另一方面,政治管理者又需要获取更多、更客观的社会信息以做出准确判断,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各种政治客体的利益和价值需求,以获取更多的认同和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管理就是连续的沟通过程。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各地区竞争加剧,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社会政治问题复杂多变,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利益冲突明显,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政治管理肩负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就必须建立政治管理者和政治管理客体之间良好的沟通。只有通过沟通,彼此之间的观念、信息、意见、情感才能有效地传达,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最后达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奋斗。

四、政治组织

从动词意义上讲, 政治组织是指政治管理者在政治决策之后,凭借其领导地位,通过政治沟通的方式,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以实现政治决策和政治目标的行为。从名词上讲,经上述整合配置而形成的单位就称为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政权运行的重要凭借,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政治组织的特点在于:第一,政治性。即政治组织是构建国家政权的组织的行为,由此而形成的组织具有政权性质和功能,对社会起着支配作用,由社会成员自己形成的组织不是政治组织。第二,客观性。即一定要从实际条件和环境出发,适应本国本地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构建合理高效的政治组织。第三,有序性。即政治组织结构的设计和流程安排,必须遵循特定的组织原则,保证政治权力在各个层级和部门有效地运行和实现。第四,规则性。即规定特定的组织制度、组织规范和组织程序。第五,动态性。即政治组织结构和流程安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政治管理目标、职能、条件、环境和资源等要素的变化,政治组织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如前文所述,政治组织是为了实现政治管理目标而整合各种资源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把政治权力结构化、规则化,以便于实现政治权力的职能。政治组织的结构设计包括组织的管理幅度设计、组织的管理层次设计、部门设计、职位设计等内容。为了合理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组织结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目标原则。即组织结构设计要有利于政治管理目标的实现。第二,统一指挥原则。即组织中要形成统一而清晰的“指挥链”,不能“政出多门”和“多头领导”。第三,分工原则。即将每个人的工作分成简单的、例行的、常规的、有明确规定的任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协作与合作,来实现组织目标。第四,以工作为中心原则。即根据工作来设置岗位,是“因事择人”而不是“因人设岗”,精兵简政,反对,以提高政治组织的效能。第五,控制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每个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的数量。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呈反比关系,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就越少,信息传递就越快,但管理幅度不是无限的,幅度过大会造成管理的无效,管理幅度终究要有一定限度,究竟以多少为宜,应视职别职级的不同、人才素质和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异。第六,权责对等原则。即一定职位上的管理者,必须拥有一定的、法定范围内的权力,相应的必须负有相当责任。有权无责会使管理者腐化,造成权力的滥用;有责无权则会使管理者无法履行责任。第七,才职相称原则。即强调人的实际工作才能与职务相适应。组织结构设计应尽量做到才职相称,为特定职务规定承担者的素质要求。

五、政治监督

政治监督是指政治管理者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对特定的公共权力机关和社会成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正、督导和规范的行为。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扩张性、易伤害性会损害公共利益,偏离既定的政治方向,因而需要受到控制。政治监督是政治管理的监控系统,其目的在于抵制权力的腐蚀性,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政治管理的目标。政治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保证政治权力不超越法定的范围,不偏离法定的方向,不为个人所有。

由政治监督的内涵可以概括政治监督的基本特点:第一,权力性,即政治监督是政治管理者依据政治权力进行的监督行为,而不是公民对政治体系的监督。第二,合法性,即政治监督是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的,是政治权力的公共性赋予了政治监督的正当性。第三,监控性,即政治监督是要防止和纠正监督对象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公共权力的运行偏离正常的轨道,造成权力的滥用。第四,追究性,即在政治监督中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对之追究和惩戒。

政治监督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于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一是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督导和规范。

对于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来说,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的监督,这种监督通常有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两种。纵向监督是不同层次结构中的上级对下级权力的监督,是自上而下的监督;横向监督是同级层次权力的相互监督,具体表现为具有监督职能或者专司监督职能的权力机构对同级其他权力机构和人员的监督。

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监督,具体说来就是督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即每个社会成员在行使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不能侵犯和损害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如若社会成员的行为侵犯了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罚。

综上所述,政治管理通过承担国家的社会职能,巩固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维护国家的阶级职能,从而稳定了政治统治。由于政治统治具有稳定性和阶级职能的隐藏性,因而政治管理就显现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宏观指导地位,这种地位使得政治管理对稳定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作用。

上一篇:“以人为本,实践为主”的教学探索 下一篇:关于高校开展理工科实习指导课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