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思考

时间:2022-07-17 12:37:56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思考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我工作十余年,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已成定局:我教你学,我问你答。课堂是安静的,不许有讨论声,不许有异议,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学生对学习没兴趣,老师心情不好,就开始讽刺、挖苦、体罚学生。课余时间,我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对课堂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分别到两个同级班级听同一老师的课,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很守纪律,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连教师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防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娇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祛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上一篇: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调研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