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画同源”

时间:2022-07-17 10:15:38

浅谈“书画同源”

摘 要 千百年来,书画艺术作为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传承不滞,而“书画同源”则成为对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美学话题。我们在进行书画艺术创作和分析书画艺术区别的时候,还应该看到书画和绘画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是内在联系的。只有在掌握书法、绘画的基本技法、熟悉其规律,寻绎二者在精神层面的渊源,才能很好地相互借鉴和吸收,创作出更有水平的作品。

关键词 书画同源 传神论 同质异体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Drawings and Paintings"

ZHUANG Lu

(Suzhou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s & Communications,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art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of our national heritage does not stagnate, "Drawings and Paintings" has becom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esthetic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topics. When doing calligraph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analysi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differences, you should also see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 their own development process, is intrinsically linked. In mastering the basic techniques of calligraphy, painting, familiar with the law, found out two origins in the spiritual level,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absorb, to create a more level work.

Key words drawings and paintings; pen and ink techniques; homogeneity allogeneic

在书法和绘画起源的关系上,“书画同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从发现的人类最早遗存史料证实,人类早期留下的文化遗存以刻画的符号为主,大多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描绘。而且大多数是用简约概括的线条、符号描绘的人类活动、花鸟鱼虫、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无论是半坡类型的彩陶还是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都能够发现这些人类早期的绘画创作。但基本没有发现文字的影踪,直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才出现了最早文字 。

早期的文字就是为了满足记录的需要,是使用性的要求。但由于使用文字的纪录人员在当时都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也就是文人。他们在书写的过程中发现发现了不同的审美感受。用笔的轻重、字的结构变化、字与字的距离关系等发生改变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在汉末魏晋,很多文人都尝试发现和创造文字本身的美。在这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和书法家,如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等,当时现代通用的主要书体――篆、隶、楷、行、草都已确立。书法在文字发展的早期是一种“附属美”,到魏晋时期适合书法表现的各种因素被强化了,书法艺术其本体的地位得以逐渐确立了,文字则渐渐成为附属。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封建统一政权瓦解,社会秩序崩溃,军阀割据、战乱频繁长期分裂的时代。在分裂与割据的形势下,出现各民族的迁徙局面,促进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在思想文化领域,腐朽的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虚伪的名教、迂腐的经学、荒诞的谶纬之说受到了怀疑,崇尚老庄的玄学之道和颓放通脱的生活作风在士大夫中盛行。受老庄哲学中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和玄谈中对人物的品评,引发了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兴趣和对绘画的品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对表现人物画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的新要求“传神论”,据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美学界一直把这当作“画眼睛”、“以形传神”的美学范例。“传神”这一要求标志着画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高度。

南朝的谢赫在其画论著作中《画品》明确提出绘画“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政治作用,总结了品评绘画优劣的六种方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他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最早确立了绘画的美学体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首,气韵即神韵,是衡量艺术的优劣的标准。大量的文人士大夫的参与绘画,使绘画从原来的“形而下”工匠的活开始分化,绘画的地位得以提高,这样绘画与书法一样都进入精英阶层。

首先,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国画中往往不以形的自然准确为主要追求目标,而是讲画面的壮气、神气、生气和神韵。画面中的造型大多以夸张写意的手法来达到神似气韵主要是表现出被表现对象的气质神态等。其实书法也是一种造型(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53页)艺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描绘文字。文字也有自身的造型特征。卫夫人《笔阵图》里说“点如高山坠石,横如阵云千里,竖如万岁枯藤……”在书法中的气韵生动也就是要传达文字本身的特征、神韵,当然还有书写过程中运笔的连贯,节奏等。

其次,骨法用笔。中国画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究“骨法用笔”, 这一点同样能适用于书法。“骨法”指形体结构,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通过那些遒劲而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创作出那种至高的骨力。线条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每一根线条的强弱都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能过各种运笔方式勾勒出来。同样,骨法用笔在书法中也尤为重要,常常说到的一个人书法的基本功的其中一项就是看书写书法的力度,所谓“颜筋柳骨”“力透纸背”等就是说作品有力度。在中国画和书法中最能体现骨法用笔特色的所在即是笔墨、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笔墨,就难言成为传统的中国书画。两者在用笔和章法的错落处理上简直如同出一辙。

其它的“应物象形”在绘画中指依据客观对象的特征来描绘客观对象。书法也是造型,只是书法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模仿,书法要抓住字形,不能舍弃字形。“经营位置”在绘画中指构图,在书法中可以指章法,章法是书法的三大审美特征之一。书法中的“计白当黑”,就是指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字本身的大小,笔画穿插所占的空间与空白的纸之间的对比。中国画中也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艺术,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最后的“传移模写”在绘画中指对作品临摹或复制。在书法中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描红或临帖,同样也是临摹。

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逐渐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载体,成为人们感情宣泄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一层次的艺术价值,成为作者的人生写照。中国画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画。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很难想象不用笔墨或不讲笔墨的中国画。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以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坡提出“书画本一律”,即书法和绘画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具有如出一辙的笔墨技法、气韵生动的审美趣味。中国书画同质异体,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审美艺术。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左宗棠语)。证之书画,斯称至言。千百年来,书画艺术作为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传承不滞,而书画同源”则成为对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美学话题。我们在进行书画艺术创作和分析书画艺术区别的时候,还应该看到书画和绘画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是内在联系的。只有在掌握书法、绘画的基本技法、熟悉其规律,寻绎二者在精神层面的渊源,才能很好地相互借鉴和吸收,创作出更有水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 王次编著.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 朱狄编著.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城市公园景观人文特征评价 下一篇:浅析声乐演唱跨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