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巷掘进围岩变化规律及支护方式探讨

时间:2022-07-17 09:33:21

【摘 要】通过对潘三矿1611(3)工作面地质情况的分析,提出了锚索网联合支护方式,观测结果显示,锚索网在煤巷掘进支护中效果良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为煤巷掘进提供了有效的支护手段。

【关键词】煤巷掘进;锚索网支护;围岩变形

随着煤矿开采机械化的日益成熟和推进速度的日益加快,工作面接替也成为影响煤矿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工作面上、下顺槽一般均为全煤巷道或半煤岩巷道,巷道的快速掘进则对支护方式提出了要求。目前锚杆与锚索支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煤巷支护,在适宜的条件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于煤巷支护,提高锚杆和锚索的预应力,采用高预应力、高强度锚杆支护,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基于这种支护理论,本文以潘三矿1611(3)工作面上顺槽为例,在分析工程地质概况后,选用锚网锚索联合支护方式,并对巷道围岩位移变化规律进行现场监测。在此基础上,对支护效果进行评价,为以后类似条件巷道支护方式的选取提供参考。

1 工作面地质概况

潘三矿1611(3)工作面走向平均长度1443.5m,倾斜长120m,煤层厚度2.8~4.4m,煤层倾角8~14°。该面直接顶板为粉细砂岩、砂质泥岩及13-2煤组成的复合顶板,平均厚4.8m;老顶为砂质泥岩、中细砂岩,平均厚11.3m,直接底为砂质泥岩,平均厚3.7m。工作面断层较发育,1611(3)工作面构造地质条件较复杂,断层较发育,顶板裂隙局部较发育,对工作面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2 上顺槽支护参数选择

1611(3)上顺槽采用锚索网联合支护,断面为梯形,净断面规格为:高×宽=3300×5500mm(中宽)。

2.1 支护方式

2.1.1 临时支护

1611(3)上顺槽锚索网段巷道施工期间必须及时、规范使用临时支护点柱,临时支护点柱采用直径不小于2寸可缩式金属点柱或轻型液压单体点柱,点柱不少于2根。当临时支护点柱与顶底板接实后。采用小链条配合S钩一端固定在顶板金属网上,另一端捆绑在临时支护点柱上。顶板破碎时,同时采用带木垫板的锚杆进行超前支护,超前支护锚杆数量根据顶板破碎程度确定,超前锚杆规格为φ22×2400mm锚杆,木垫板规格为长×宽×厚=500×300×70mm。

2.1.2 永久支护

1611(3)上顺槽采用锚索网支护方式作为永久支护,支护材料为等强锚杆、菱形金属网、M5钢带、扁铁钢带、锚索、T2钢带、T3钢带、木垫板等材料。

2.2 支护设计

(1)顶板采用Φ22×2400mm锚杆+Φ22×6300 mm锚索+ M5型钢带(4800mm)+T3钢带(2000mm)+8#菱形金属网(5400×1000mm)联合支护。

1)M5钢带垂直巷道走向铺设,每个钢带上安装7根锚杆,中间5根锚杆穿过钢带上的锚杆孔垂直锚入顶板,两肩窝锚杆与竖直方向夹角20°。锚杆间排距为750mm×800mm,每根锚杆采用1节K2335快速树脂药卷和一节Z2360中速树脂药卷进行锚固,顶部锚杆锚固力不小于10T,扭矩不低于180N.m,外露10~50mm。

2)顶板每排钢带间布置5根锚索,中间3根锚索配合T3(2000mm)钢带横向施工,锚索间排距800×800mm,紧跟迎头;两侧锚索配合T3(2000mm)钢带沿巷道走向迈步施工,锚索间排距为1000mm×800mm,T3钢带够1排紧跟1排。锚索必须穿过T3钢带的锚索孔垂直顶板施工,每根锚索锁具与T3钢带之间加垫1块T3垫板,每根锚索采用3节Z2360中速树脂药卷进行锚固,锚索外露长度≤300mm,预紧力为15T,每根锚索使用10#铁丝生根在金属网上。

3)金属网采用8#铁丝编制,紧贴顶板铺设,相邻两块金属网搭接宽度为200mm,并用14#铁丝连网,连网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100mm。金属网搭接处必须用钢带压茬。

(2)左帮(高帮、工作面侧)采用Φ22×2400mm锚杆+扁铁钢带(2000×200×3mm)+8#菱形金属网(3900×1000mm)联合支护;右帮(矮帮、非工作面侧)采用Φ22×2400mm锚杆+Φ22×4300 mm锚索+扁铁钢带(2000×200×3mm)+T2钢带(2000mm)+8#菱形金属网(3200×1000mm)联合支护。

1)扁铁钢带沿巷道走向铺设。上帮采用5根锚杆、下帮采用4根锚杆+帮部桁架进行支护,最上、下部2根锚杆与帮部垂直方向呈±20°夹角,中间锚杆垂直帮部施工,上帮部锚杆间排距为800×900mm,下帮部锚杆间排距为800×900mm,每根锚杆采用一节K2335快速树脂药卷和一节Z2360中速树脂药卷进行锚固,帮部锚杆锚固力不小于6T,扭矩不低于180N.m,外露10~50mm。

2)帮部桁架:采用Φ22×2400mm锚杆+φ22×4300mm锚索+ T2(2000mm)钢带施工帮部桁架,T2钢带纵向垂直帮部扁钢铺设,上下2根锚索与帮部垂直方向呈±20°夹角,中间1根锚索(杆)垂直帮部施工。帮部桁架锚索间距1600×1600mm,每根锚索采用两节Z2360中速树脂药卷进行锚固,预紧力不小于8T,锚索外露长度≤300mm,每根锚索使用10#铁丝生根在金属网上;每根锚杆采用1节K2335快速树脂药卷和1节Z2360中速树脂药卷进行锚固,锚杆锚固力不小于6T,扭矩不低于180N.m,外露10~50mm。

3)金属网采用8#铁丝编制,紧贴顶板铺设,相邻两块金属网搭接宽度为200mm,并用14#铁丝连网,连网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100mm。

3 巷道矿压显现特征及支护效果分析

3.1 巷道矿压显现特征

上顺槽内每个50m布置一个观测测站,整段巷道内共布置22个观测测点。取其中6#、16#两个测站进行分析。

(a)压力显现

(b)位移显现

图1 6#测站巷道围岩变化特征

(b)位移显现

图2 16#测站巷道围岩变化特征

由6#、16#巷道围岩位移变化曲线可知,煤巷掘进后一般6d左右围岩位移变形显著,6~20d后巷道围岩变形趋于稳定,从图中可以看出,巷道的底臌量均比顶板下沉量要小,且均未发生离层。

由6#、16#巷道围岩矿压显现曲线可知,巷道开挖后6天左右,围岩压力增加迅速,为矿压显现剧烈期,6~20d压力变化缓慢,20d左右开始压力变化趋于稳定。

3.2 支护效果分析

通过对巷道掘进后围岩变化规律的分析可知,1611(3)工作面上顺槽巷道掘进后,一般在20d左右巷道变形会趋于稳定,且变形量及压力显现均不明显,总体来说,上顺槽选择的支护体系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4 结论

1)巷道掘进后6d左右为变形剧烈期,6~20d为变形缓慢期,20d后巷道变形趋于稳定。

2)煤巷采用锚索网支护,巷道变形较好,效果较明显,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康红普,王金华.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论述 下一篇:煤层气富集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