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和一个化学教学时代

时间:2022-07-17 09:01:56

《化学教学》和一个化学教学时代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09-03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教学》创刊的第二年春天我在大学阅览室就开始阅读,1982年起订阅《化学教学》杂志,二十九年订阅从未间断。书柜现存是从1991年开始的(前10年杂志,调沪时落在老家),她一直是我的最爱和珍藏。中小学在“”浩劫中度过,中学四年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正式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藉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专业书籍、教育心理学与哲学、专业杂志等占据了家里四面墙壁。其中读的最多的要数《化学教学》,成了我工作的伴侣,近三十年教学中与我如影随形。阅读专业杂志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艺术的快车道。阅读走进《化学教学》的广阔天空,在杂志中与专家学者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成功实践者沟通,与智慧撞击,不仅开阔眼界积累可借鉴的经验,又能积淀和打下沉实、厚重的学科教学素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对于化学教师成长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是以《化学教学》为典型代表的杂志,由杂志的编者老师为我们搭建。

从1988年开始在《化学教学》发表文章,至今有近20次露面。有大块文章,也有几百字实验创新改进短文。特别难忘和高兴的是省首届教学改革科研课题(一等奖)阶段性成果论文、2005年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化学新课程改革研讨会”获一等奖论文(共主办三届,其中在上海金山召开的第三届没有论文评奖,第一届一等奖论文空缺,第二届高中组一等奖全国共评出三篇,本人拙文“论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的生成与使用”发表时列居第一;2006年浦东化学教育从国内30多个学术刊物选120多篇论文在网上作为新课改学习论文,本文也列入其中,并以此文题目为总标题)刊登的那几次。这次编辑部约我为杂志的三十华诞写篇文章,为了完成嘱托,于是又重读珍藏在身边的历年杂志,一年一年地翻,一期一期地看,《化学教学》给我每一步成长的助力、对我所有的影响凝聚为一句话:一本杂志和一个化学教学时代。

1化学教学理论引领一个时代

一个杂志一个时代,感谢《化学教学》在教育理论上的引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创办至今,因为主办单位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原因和优势,在我们心中,《化学教学》一直是一本中央级杂志,在同类刊物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她的作者队伍中名家大牌及相应的高质量文章一向引人注目。同时,一些重要文献和权威信息也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率先刊发,引领化学教坛,凝聚化学人心。比如,1991年第1期刊出“中国化学会召开理事联席会议”报道中科院有机所蒋锡夔教授(中科院院士,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奖连续5年空缺)、华东师范大学范杰教授、长宁区教院上海市一期课改教材主编刘正贤先生等当选理事的信息;同期还有“全国中学化学教材改革研讨会”的报道,报道中介绍了时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孙元清理事长关于“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综述”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李嘉音教授作的题为“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报告,让广大化学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向、亲炙先生们教诲,及时沐浴一代化学大师化学思想的照耀。同时,发表这种最新最权威的文献资料,既让读者受益,也有利于刊物身价的提高。

我喜欢《化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从刊物汲取教学思想的营养。1991年《化学教学》开辟了“教改实践与探索”,尽管每期只有一、二篇文章,但均为名家名作或化学教改一线教师的精品,文章含金量高,认真品读,让人久久眷恋。2000年又开始了“专论”首栏,撰稿者都是当代化学教育界名家、资深教授、中科院院士或中年专家学者:刘恒椽、刘知新、何鸣元、孙元清、高剑南、钮泽富、吴俊明、施其康、解守宗、王祖浩、王麟生、宋心琦、张长江、毕华林、钱扬义、江家发、马宏佳等,超一流的专家作者阵容,引领思潮,为我们提供了至纯至浓的思想和精神大餐。

当然,吸引我阅读珍藏的更有历年那名牌栏目的“大块头”佳作。20世纪90年代开设,一直延续至今的老牌专栏“教师论坛”、“实验与创新思维(实验与教具改革)”、“教学设计(教学资料)”、2001年刊出的“考试研究”和2003年开出的“研究性学习”至今仍保留着,都是富有理论实践色彩能给人思想滋养的广大化学教师的精神食粮。

2009年《化学教学》又专门开设“开论――化学前沿”、“骨干教师之窗”。仅1、2两期就有闵恩泽(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林励吾、高剑南等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著名院士和国内著名教授,提供专稿大作。在为读者奉上科学技术、创新思维、实践方法、正确把握所教化学知识科学性的同时,也为杂志打造着一流的金牌栏目。三十而立,我们为《化学教学》在办刊的道路又登新高而欣慰和庆贺。

2化学教学英雄创造一个时代

《化学教学》创办的这三十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转型,中学化学教学斗转星移,风起云涌,名师辈出,星光灿烂。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或曾是中学化学教师)中,吴俊明、王祖浩、叶佩玉、夏正盛、周益年、刘怀乐等前辈专家或中年专家学者,借化学教学等一块宝地,登上时代舞台,领引,并终成荦荦大观。徐睿、王后雄、林卫民、吴晓晖、林肃浩、陈永平、陈前进、王云生、郑胤飞、胡列扬、杨明生、陆军等中青年才俊崭露头角,一个个名字在全国被广为关注,并且名声日隆。翻开旧时的《化学教学》杂志,在这些人的文章上,往往留有我的圈画笔墨。

披览历年杂志,让我特别兴奋和感动的还有《化学教学》对青年教师的大力扶持和培养。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怎样从技术层面研究化学新课程的教与学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实,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7月在上海金山区主办了“全国化学教学过程的技术分析研修班”,《化学教学》积极承担这一盛会的主办组织、媒介工作。研修班历时五天,讲课的老师尽是国内课程改革权威专家教授学者,宣讲艺术,展示妙招。全国代表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热闹非凡。与会的200名代表中教学新手、青年教师居多,这显然切中新课改实际,标志着大会的针对性强和开得圆满成功。《化学教学》第8期即以整版的封4予以及时报道,图文并茂,会场研修班图片学员朝气蓬勃,令人过目不忘。《化学教学》对新课改如此关注,对全国中青年化学教师点拨扶植,热情培养,爱护有加,实在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人。

仔细研读每年杂志,每个栏目的文章作者中既有前辈专家,又有中年名师,也有全国各地的年轻新秀,老中青三代同堂,满门生辉。挖掘大师宝贵的绝对财富,展示中青年专家学者各具个性的丰富精彩,扶持青年木秀于林的茁壮成长。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等精彩的时代啊!让更多的人成为名师,让名师影响更多的人,也许正是《化学教学》编者老师的良苦用心。一个刊物的品位,就在于把一个时代智者的声音放大。《化学教学》就属于这样的刊物。

有人说,和平时代,什么是英雄?对一种精神的坚守,对一种使命的执著,这样的人就是英雄。以叶佩玉为代表的教育功臣(第二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名师就是这样的英雄,正在发展成熟的“新生代”名师也是这样的英雄。然而,在我们向英雄致敬的同时,也应该向发现和培育了这些英雄的如《化学教学》一样的刊物致敬。

3化学教学实践感动一个时代

理论是伟大的,实践之树常青。《化学教学》受化学教师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够及时总结报道本真经验,广泛提供原汁原味的大众智慧。对取得成功经验的有影响力的课改实验课题进行全面深刻地报道,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色,也让一线教师获益很多。如1991年对湖北省“启发――讨论式教法的探讨”课题、1999年对教育部重点课题组“中学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课题、2002年对上海青浦“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课题、2005年对广东佛山“线索引探――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课题作重头报道。又如,2009年第1期对“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的报道等。关注和扶持甚至直接组织指导、参与全国或省市重大教改课题的评价验收,作为《化学教学》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发扬至今。

新课程改革伊始,《化学教学》即敏锐地关注到考改与课改的关系,如2001年第1期“考试研究”栏目横空出世,2007年第3期“化学原创试题选登”栏目诞生等,为考试研究、习题教学研究与教学提出理论支撑和翔实的资料,这也是广大教师人人都会关心和都会感兴趣的共性话题。另外,从2007年第1期起刊物由64页增至80页,有效信息量增大,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实践者们的需求;露在外面28年的钉子被有棱角的“书脊”取代,标志着《化学教学》的装帧质量也更上一层楼,方便了读者阅读和收藏,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化学教学。

宝贵的实践,神圣的教学行为,往往能影响大众甚至感动一个时代。几十年中,我既是《化学教学》的读者,也是她的作者。作为读者,可以说,《化学教学》是培养我的恩师,让我感念身受。作为作者,《化学教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教学研究、论文创作快乐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动。多年来,我写的比较多的是化学教改实践研究方面的文章。我希望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唤来对化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唤来灵动的化学教育机智,进行有效合理的化学教学,感谢《化学教学》让我多多少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当我即将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一种感触萦绕脑海:读了近三十年的化学教学,才觉得刚刚迈进化学教学与研究之门,求索路长。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是“化学教学”使我有机会结识(接触)了许多先生、恩师和同道知心人,《化学教学》更是给了我一生感动的知己知遇。无以回报,谨以此文献给《化学教学》的三十华诞。祝她永远年轻,欣欣向荣。祝她在未来的岁月与化学教师相伴相随,一起书写化学教学的新篇章,一起走过化学课改的历程,一起创造新时代的化学教学辉煌!

周改英

(上海浦东洋泾中学)

上一篇:《化学教学》三十而立有感 下一篇:回顾与展望――纪念《化学教学》创刊三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