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说服别人吗?

时间:2022-07-17 08:36:29

【 智囊导读 】

信息交流的结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由此可见,人们在沟通中,多达93%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显然,说服对方时,语言和文字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关键词:管理沟通

农历春节长假,是我难得的休息时光。一般在这个时候,我都会找半日时间,整理一下我电脑里的东西,该删的删,该存的存。我还给这个习惯起了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扫尘!扫尘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以后,“大扫除”这个词流行开来,虽说与“扫尘”、“掸尘”比有些粗鄙,但更具气势。

春节前“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电脑虽小,但内有乾坤,一年陈下来的东西的确需要好好地“掸掸”。

待清理到“笑谈管理”这个文件夹,却让我颇为感慨了一番――自《新智囊》创刊以来,我便一直为这个栏目撰稿,在过去6年中,我开创了一种方法,大致是这样的:从管理领域中找些“愚蠢、可笑”的东西(违背所谓“常识”的东西),举例说明这种现象有多么普遍,然后用看似理性的“笑谈”它一下。运用这种模式,我写了70多篇专栏,足有近20万字啦。其中有不少自以为得意之作,特别是有了“微博”之后,我还零打碎敲地把其中的一些“警句、名言”放在微博上,嘴里说“没什么”,但内心里还是“期望得到更多的转发和评论”。

当然,我做这些事情的动机里,还是有些“正能量“的。其中之一就是期望看到“笑谈管理”的人们,特别是那些管理者(包括我自己),能够与文中描绘的那些“违反管理常识”的行为对照一下,会心地笑一下;然后,说服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但就是在假期里,当我重新梳理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沮丧地发现,很多努力似乎白费劲了。

在美国,有位心理学及营销学教授,叫罗伯特・恰尔尼迪(Robert Cialdini)。他称,说服是一种科学。一些窍门奏效,另一些不奏效。不幸的是,我的很多努力都直接进入了第二类。

以我不久前写的一篇专栏为例吧。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品尝变革》,是我新近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学习型组织建设,可以从“世界咖啡”开始!该专栏与这本书一样,是给大家介绍一种深度汇谈方法,并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和推进组织的变革和创新。我想,所有的管理者(也是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都会认为后者更有价值!因为,在我看来,变革,首先是心智上的变化!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用新的模式和新的运行方式解决问题,用新的能力和行动把自己以及所在的组织带向未来!于是,在文章中,我“笑谈”了那些“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看不见系统”的人和事。

但问题接踵而来,不少从事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有识之士开始和我展开“论战”,主要议题是,文中所言的“世界咖啡”仅仅是一种深度汇谈方法,而学习型组织以及组织变革都是大命题,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老实说,我当时很有些挫败感!并忽然想到了一个真实的“笑话”――有人曾在美国国家公园进行的一个实验。一个告示牌指出,过去有许多人偷伐树木,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并请求人们停止这种行为。结果是:树木偷伐量增长了3倍!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提出过一个公式――信息交流的结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由此可见,人们在沟通中,多达93%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我想,说服对方时,语言和文字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记得有篇名叫《说服科学的50个秘密》的文章里,讲过这样一个有关酒店毛巾的实验:

大多数酒店在浴室里有这样的提醒:“请您重复使用毛巾,加入我们节约用水的行列。”这种提醒的成功几率约为60%。实验者将这个提醒换成了:“这家酒店60%的客人重复使用毛巾”,结果发现,重复使用毛巾的客人比例又提高了26%。这暗示我们都是易受摆布的人:我们不需要理由,我们只想知道别人希望我们做什么,然后照做就是了。

另一个得到验证的说服技巧是“一点点来”。在另一个古怪郁闷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一个高档社区挨家敲门,试图让人们在各自草坪上竖起一个写着“请小心驾驶”的大布告牌,几乎没人同意这么做。然后他们让另一群人在各自的车上放一个意思一样的小贴士,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了。几周后,他们要求同样这些人做那个可恶的牌子,很多人都同意了。教训是:如果你首先让人们同意一些小事使其软化下来,那么他们(随后)将会同意一些大事。

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说服技巧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单独利用恐惧心理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这只会使人们麻痹。相反,如果你说明危险性同时给出一种容易的解决方法,你的听众将顺从地听你摆布。很多出色的老板、培训和咨询人士深谙此道!

当然,我在这里绝不是在贬低人们的“自我意识”,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知识员工”。但现实告诉我们――有时候――行胜于言!

上一篇:编译原理教学中任务驱动模型的应用 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与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