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评估汇报

时间:2022-07-17 12:52:38

政府评估汇报

教育督导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监督机制,是现代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鉴定、激励、导向、调控等功能。因此,这次对我校进行的综合督导,既体现了市政府督导室对我校几年来办学成绩的肯定,又体现了市政府督导室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这次活动的开展必将帮助学校提升依法治校的水平,激活学校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校健康、科学、持续地发展,使我校能在今后几年中更多、更好地培养西部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根据南通市政府综合督导评估要求,对照各项评估指标,我校认真进行了自评,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处着眼、准确定位,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1、发展基础

内地办学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从根本上促进边远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按照中央决定,自1985年起在内地16个省市开办班(校)。20年的办学成果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十分英明,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进了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的进程。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全国支援、教育支援的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会议决定继续支援各地市办学,其中江苏、北京对口支援拉萨市。1996年,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中指出“继续办好内地中学和班,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适当扩大规模”。据此,下达江苏每年增招100名初中生的任务。1996年下半年原江苏省教委将此任务落实到南通,1997年3月3日,原江苏省教委作出筹建南通民族中学的批复,7月28日,南通市政府发文正式成立南通民族中学。学校为正处级事业单位,系省办、隶属于南通市教育局。

1997年8月南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撤销南通市北郊中学和核定南通民族中学事业编制的批复》核定我校内设机构为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总务处。核定事业编制为72名。人员经费为财政全额拨款。人员编制为校级领导4名,中层干部8名。

学校创办之初只有原北郊中学留下的3幢旧楼,没有学生宿舍、没有食堂,设备严重不足,校区很小,不能满足藏族学生一年四季在校学习生活的需求,困难重重。尽管如此,全校负重奋进,开拓创新,渐渐在内地班校中脱颖而出。20*年,教育部根据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状,下发文件我校又增设高中部,同年9月招收了81名高中新生,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内地完中。

2、发展规划

为了使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成为内地班校示范性学校,20*年初,学校在广泛调研,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其核心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加快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服务,为21世纪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四有”人才而奠定基础。

3、目标达成

至今学校已走过七年多的历程,虽为全国内地班校中起步最晚,办学时间最短的学校。我校不因创办时间短而漫步前进,相反,我们内抓改革求突破、外抓机遇求发展。学校规模已从创办之初的两个班发展到如今的16个班,由初级中学到完全中学;完成两期校园工程改造;以德育为核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和教育;双省级课题“内地班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取得丰厚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在各界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

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毕业的四届初中学生参加自治区中考,连续4年获得多项主要指标第一名;毕业的两届高中学生参加江苏省高考,连续2年本科录取率达100%,部、省级重点大学录取率均超过95%。学校先后荣获“第二次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教育厅“20*年度质量优胜学校”、“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抗非先进集体”、“南通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和“贯彻学校体卫工作两个《条例》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并于20*年6月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重点中学”,于20*年12月顺利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

二、理性思考,开拓奋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4、目标反思

根据上一轮发展现状,20*年底,我校通过“几上几下”的形式制定了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全体教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对学校前期工作既充分肯定,又提出一些建议,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需与时俱进,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二是“让每个孩子人尽其才,充分发展”应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从而为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好地为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基本公正的、公众认可的考核方式,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付出与业绩,更好地用制度规范行为,为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是整体提高师资队伍,我校师资队伍较年轻,普遍敬业爱生,但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办学的政治意识、学校的发展意识和本职工作的责任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5、发展规划

我校新一轮发展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各项目标清晰,主要任务分解到位。主要包括完善德育网络,健全学校管理,建设师资队伍,坚持科研兴校,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

6、持续发展保障

为了确保我校20*—20*年发展规划的落实,我校将坚持开源节流,从学校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地实施校园建设规划,统筹兼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管理等方面协调发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建立监控、自评制度,制定措施,推动校下一轮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合理配置,优化资源,保障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7、办学经费

我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省财政厅、市财政局以及自治区财政厅。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含办公、水电、设备购置等)、基本建设等。学校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支出结构和比例基本合理。近八年来,在国家、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关心和支持下,投资3000多万元,分两次扩建校区、改造环境与添置设备。由于做到了专款专用,目前无资产负债情况。

8、占地面积

我校校园面积为36054.42平方米,按本年度在校生606人计算,生均面积为59.5平方米;校舍面积为21000平方米,生均面积为34.65平方米;绿化面积为18211平方米,生均面积为30.05平方米,绿地占有率为50.51%;活动区面积11688平方米,生均面积为19.29平方米。以上生均面积都符合(超出)国家、省定标准。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高。

9、设施设备

我校教学区面积10363.39平方米,包括教学、教师办公、图书、行政办公及实验室、电教楼各一幢。生活区总面积6768.80平方米,包括男、女生公寓各一幢,以及食堂、家长招待所和医务室。活动区总面积11688平方米,包括体育馆、篮球场,250米塑胶跑道及人工草皮操场、室外健身场、乒乓球活动场。学校各种教学设备基本齐全,水电增容到位,安全及消防设施完善。

近几年来共投资约350万元购置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主要有电电脑、投影仪、照相机、录放机、摄像机、体质测试仪,同时建立了校园网、广播控制中心、电视监控中心等。教育教学设施以及信息化传输系统,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基本满足全校师生初、高中办公、教学的需要。

图书馆设有师生阅览室、借书处和资料储藏室等。学校总藏书量为24005册,生均近40册。学校20*年共订阅报刊杂志205种。图书馆及阅览室每天开放时间都在6小时以上。学校针对师生以校为家的特点,要求图书馆及阅览室在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期间全天候开放,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益。

10、师资队伍

近年来,我校教职工队伍迅速扩大,由开办之初的3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88人。其中,教师63人,职工25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37人,中学一级教师26人,中学高级教师14人。我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合格率、学历达标率均为100%。

学校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提升师资质量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开展教学比武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搭建舞台。2名教师在“全国第五届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选观摩会”活动中分获一、二等奖,30余人次在市区优课评比中获得等级奖。6位(其中1人已毕业)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1位教师取得首届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3名教师荣获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两名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教师”。有1名教师为“南通市教委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名教师被评为南通市“骨干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局直学校“骨干教师”,各学科均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3对师徒受到市级表彰等。

11、校外环境

1997年南通市委、市政府以“通政127号”通知成立南通民族中学,核定我校事业编制,组成我校领导班子。原市教委对原北郊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作了分流,并将校址和校产划拨给我校。市财政保证民族中学教师的基本工资并发放特教津贴(享受聋哑学校待遇)。每年,南通市教研室的教育专家至少两次来我校进行教学研究,帮助我校分析自治区中考和江苏省高考的情况,研究后续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市委讲师团郭继荣同志、市委党校校长姜作培同志等政治理论专家到我校作辅导讲座。

我校办学七年多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先后有数百位领导到我校视察指导工作。还有形式多样的捐资助学。

我校学生来自雪域高原,从12、13岁开始就长期远离父母和亲人在内地求学。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藏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与诸多外因密切相关。为此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与社会多方面积极配合,协调社会力量,例如: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协议”,建立了南通市武警三中队德育基地以及南通市科技馆等社会实践基地,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同时,我校还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与南通大学沟通,成为南通大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我校都要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作报告。曾经先后邀请香港大学岳晓东博士、南通职大李梓敬教授到学校对藏族学生作心理教育讲座并做心理疏导。学校还从各年级学生中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南通中学、南通一中、南通市二中等市直中学去借读。通过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整体合力。办学以来,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无严重违纪和违法事件发生,文明班级,文明学生不断涌现,学校秩序井然,周边环境良好。

四、深化改革,推进创新,科学实施校务管理

12、行政工作

我校领导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学校行政工作机构设置合理,内设一办三处,即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总务处。各部门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我校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加强干部教育;以“任期制”的形式形成干部竞争机制;以教代会述职测评的做法推进争先创优。为了形成合理的干部梯队配备,改善干部队伍专业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大培养年轻干部的力度,根据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规范、有序地做好第二轮中层干部的竞聘工作,在个人申报、群众举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公开述职、民主测评、组织考察、任前公示、正式任命。他们能充分发扬老精神,是一个廉洁高效、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战斗集体。整个班子昂扬着一股正气,成为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校务管理严谨有序,凡遇重大决策,均由集体讨论决定,体现了学校的民主化管理。

13、师资建设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既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更积极推行校本培训。学校教育科研主要由教科室负责,现有两个正在实验的课题:一是江苏省和自治区“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内地班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研究》;二是中央教育教科所实验课题《内地学校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深化研究》。其中省级立项规划课题《内地班“三自能力”的培养研究》已结题。课题成果《研究论文案例集》,计36万字,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校本教材《常识讲稿》和反映研究成果的学生作品集《生命与使命同行》,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学校注重发挥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凡涉及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能及时向“两会”通报,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提高学校办学的“透明度”。04年,我校在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很好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教师工资、各项政策性补贴及时足额发放,特教津贴得到落实。近三年来,教师年人均收入分别为3.0、3.2和3.6万元。另外,我校经过多次争取拨下了120多万元的住房补贴,解决了20*年5月以前由房改办审批的50多位同志的住房补贴;同时申请提高特教津贴,由原来的20%提高到40%。

学校党支部还十分重视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发展党员,自开办以来已发展了多名党员。

14、教育教学

我校全面贯彻落实部、厅颁布的课程计划,并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开设《历史知识》校本课程。坚持从教学“六认真”入手,认真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的规定》,实施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的三级分层管理模式,明确了考核职责及考核制度,由学科组、备课组负责学科教学、年级组负责调节各种教学动态、双向交叉。针对藏族学生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各年级实施月考制度,并及时分析研讨教学双边情况,落实改进措施。教务处制定实施了中、高考奖励实施办法,激励先进;同时把教师教学质量情况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过程狠抓教学常规,坚持定期检查、坚持教学管理干部深入课堂听课;每学年开展一次全校性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邀请市教研室专家参加评课,拉动了青年教师业务的提升;为正常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学校建立了七个年级组、六个教研组及各个备课组。学校创办至今,四届初中毕业生在全国内地班统一考试中,均位居前列,两届高中毕业生98%的学生被部属重点院校录取。

15、全程管理

我校始终如一的将德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调整完善了由党、政、工、团和班主任代表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各自的岗位职责中给以明确的德育任务。形成了分工合作,教职工人人参与的良好德育氛围。内地班校不是为培养贵族,也不是为培养几个学习尖子,而是为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合格的接班人。因此,我校从办学伊始,就一直制定及坚持着一整套周密细致的育人计划,真正做到全程管理、全面安排,处处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及民族独特性。

16、后勤服务

我校各项建设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实施操作,后勤服务及时、到位。行政办公、理、化、生、音、体、美、劳、卫生设施配备齐全,使用规范,定期修缮,保养完好。食堂、宿舍、卫生室设备齐全,科学管理,能满足600多学生同时就餐。20*年经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联合验收评估为“A级食堂和百佳餐饮单位。”学校卫生室制度健全,设备齐全,布局科学、合理,达到省定标准,在“南通市创卫生城市”活动中多次受到表扬。宿舍管理严谨,防火、防盗各类设施齐全。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配备专门生活管理员进行打扫卫生,建立各项宿舍管理制度,每天对宿舍规范化程度进行评比。

藏族学生一年四季生活在学校,后勤管理耗时多,难度大,要求高。在学校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我校积极推行后勤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定员、定岗、定责,并建立考核机制,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竞争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食堂、小卖部、话吧是特殊服务岗位,劳动时间长,卫生、服务态度要求高,总务后勤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利用法律的威慑力和市卫生监督所的职能,加强对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真正做到了“学生满意、教师赞同、家长放心”。

五、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17、学生素质

全国内地班校承担着国家“智力”的重要任务。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怎样的思想品德关系着祖国的稳定,关系着社会主义新的未来。因此,我们始终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形成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点。坚定不移地突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由我编著的《常识讲稿》在预科学生的政治课中使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及民族团结教育。学校还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同时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多样的群体活动。例如,每年正月初二团委、艺体学科都会联合组织学生春节游艺活动和冬季体育两项比赛;每年暑期都会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会组织足球和篮球年级联赛;每年学校足球队参加华东地区内地班校“雪莲杯”足球友谊赛等。

学校十分重视藏族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开设齐全,学生艺术科目考查合格率100%。学校建有学生艺术团,派专职教师负责学生艺术团的工作,此外,20*年还聘请自治区歌舞团总编导卫东老师来校指导学生民族舞蹈、请倪春明老师等人定期到校指导学生练习铜管乐器、请通州市文化馆顾学军老师指导学生排练小品等。学校团委每年举办元旦师生联欢会、藏历年文艺汇演、暑期校园文化艺术周等大型活动。学生艺术团多次到环西广场、市民宗局、港闸区、市二中等单位参加演出,新闻媒体多次加以报道。

学校还过开展“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学生、“最佳内务学生”等一系列的评优活动,并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设计、自我评价。

此外,学校重视加强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先后邀请香港大学岳晓东博士、南通职大李梓敬教授来学校对藏族学生作心理教育讲座并做心理疏导。

18、教师素养

我校校级领导干部均经过严格的组织考察,由市委组织部发文任命,符合相关的校长任职条件,班子成员先后参加任职培训,均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领导班子成员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形成团结互补、廉洁自律、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我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63名教师中有36名党员。他们自觉学习《学校师德规范》、“老精神”和学校创办伊始倡导的“五种精神”(即立志终身从事民族教育的敬业精神;细心探索、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爱生如子、侮人不倦的园丁精神;不计得失、廉洁从教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的务实精神),主动放弃寒暑假和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奉献一颗爱心,做到爱校如家,爱岗如命,爱生如子,关心学生的成长。针对藏族学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亲人的特点,教师能体谅学生的苦衷,以父母的心态对待和关爱学生,能恰当安排好家庭生活,在学校充当好四个角色:在学习上是教师、在生活上是保姆、在夜晚是保安、在医院是父母。

19、学校特色

因区内小学毕业生的文化水平仅相当于内地学生小学四年级,因而在学制上实行了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模式。初中四年中的第一年为预科,主要补习小学高年级的文化课程,以夯实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效果,从而顺利实现“初小衔接”。

因藏族学生在南通读书期间,年龄偏小,社会经验缺乏。本着对藏族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初中部实行全封闭式的管理,高中部实行半封闭式的管理,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为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服务,为21世纪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的办学宗旨,逐步形成了“敬业、爱生、严谨、善教”的教风,“勤奋、好学、文明、守纪”的学风,确立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和“低起点、密台阶、常巩固、快反馈”的教学原则。学校教师从不放弃对任何一位学生的教育,从不放弃任何一次教育的机会,善于抓住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校足球队参加市区多次比赛获奖,校艺术队多次参加市里大型演出,数十名学生参加市歌咏比赛获奖等,充分展示了藏族学生的才艺。

坚持在主渠道——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历史知识“四观”、“两论”教育,积极发挥《德育自我教育手册》的作用,不断加强青春期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三自”课题的研究为契机,提高藏族学生的品德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藏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积极营造藏汉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每逢元旦、春节、藏历年来临之际,学校组织文艺活动,藏汉师生载歌载舞,共同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以班级文化、寝室文化、走廊文化为主,形成了融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自我教育图”。名言标牌昭示做人之道,名人画像就是高尚师表,寓意隽永的雕塑润物无声地启发心智,塑造灵魂。

六、反思过去,探索未来,努力寻求制高点发展。

办学以来,在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之下,全体教职工立足教育事业,几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使得学校事业迅速发展,成为内地班校的后起之秀。但与国家办学要求、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江苏高考相对较难,藏族学生渴望南通的优质教育,却害怕高考挫败,报考我校的志愿明显不足,学校又没有招生自,因而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由于对教学研究还不够,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精选哪些教学内容、开展什么教学活动,更适合藏族学生学习特点,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待不断探索。

2.由于学校的特殊性,长时间的工作使教职工缺少持续的激情和创新精神;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导致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3.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培养“政治觉悟高、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立场坚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品学兼优的跨世纪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努力,紧紧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培养出一批适应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随着学校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中即将扩班、学生数相应增加;现有的设施设备也将随之落后,因此近年内我们还有艰巨的基础建设任务,如高中教学楼的建设、学生宿舍的扩建等,建设资金尚有很大缺口,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创办以来一直在摸索中求发展,虽有不足和困难,但学校办学已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对照南通市普通中学教育督导评估方案等级评估标准,我们自我评估已达到5A级优秀学校要求。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教育督导评估,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指点和帮助,使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更科学、更有效,使我校早日成为全国内地班校示范性窗口学校。

上一篇:政府救灾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环保局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