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避难所构建方案

时间:2022-07-17 12:42:25

地震避难所构建方案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的实施意见》(政[]29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的通知》(政办[]10号)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综合防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城镇布局现状,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突发性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率先跨越、宜居”提供应急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将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镇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推进。今后,在进行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应急避难的需要,并在规划中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二)安全可靠。选择地势平坦,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开敞空间,尽可能远离高大建(构)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存放处;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选择室内公共场馆作应急避难场所或作为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的用房,应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因地制宜。根据人口分布、人口和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结合公园、绿地等空旷场地的分布与人群疏散需求,赋予公园、绿地等公共场地避难、避险功能。

(四)快速通畅。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2条以上与之连接的疏散通道,其宽度、纵坡及转弯半径应符合城市道路次干道的要求,以保障避灾群众快速、无阻到达避难场所。

(五)平灾结合。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场地,平时完全服务于自身原有的功能,在遇突发公共事件时,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功能。

三、目标任务

(一)远期目标:至2030年,区内学校、公园、休闲广场应具备应急疏散或避难场所功能。

(二)近期目标:年底前,建成应急避难场所5处,其中1个达到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其他4处达到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单个避难场所容量不小于300人,配套建设完善供水、供电、厕所、标志、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等,其中要有1个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

四、建设要求

(一)选址要求。选址要充分考虑城区已有或拟建的场址,并与城市环境相协调,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区域。选址应处于建(构)筑物倒塌范围之外,保持疏散道路畅通;避让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高压线走廊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仓库等区域;以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半小时内步行到达为宜。

(二)功能设置。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综合考虑临时性和永久性的需要,以满足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运行功能为原则,合理进行功能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应急消防等基础设施,以及应急棚宿区、固定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垃圾收集及存放点、应急指挥中心用房等。

(三)建设主体。应急避难场所由区人民政府建设,委托项目所在地单位负责实施,区建设、规划、地震办负责业务指导、建成后由地震部门汇总成电子文档,协同民政部门在地图上标识并报区应急办存档,市地震局备案。

(四)经费渠道。利用现有条件改造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费用,由区财政统筹安排。

(五)物资储备。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周边的情况,合理储备应急物资。短期性物资,如食品、药品及生活用品依托临近的商场、超市和普通商店代储;长期性物资,如帐篷、医疗器械、灭火器材等应有一定的储备。

(六)标志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牌由区地震办负责制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标志牌由建设单位负责制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周边道路指示标示牌由区交通、区政管理部门负责制作设置。标志牌制作可参照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224-2004)。

(七)日常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按照属地和归属的原则,其上级主管部门或业主单位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有关管理办法,保证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功能运转与应急使用,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已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周围进行改扩建时,必须经规划、市政等部门审批。

五、职责分工

年底前,必须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处,其中1个达到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其他5处达到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经初步筛选,工艺美术城、四中、八中、十五中、二十四中、北高岱峰中学作为今年规划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工艺美术城按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建设。各部门职责如下:

1、区应急办(政府办):负责本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的牵头组织和协调;对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协调发改、交通、消防、公安、卫生、电力、自来水厂等部门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项目立项、物资储备保障、医疗卫生、应急供水、通信、供电设施的指导、建设和管理。

2、区地震办:统筹协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做好项目图纸委托设计等前期工作;负责技术指导、设计方案审查;统一制定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牌;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3、区建设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广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等市政设施改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计划;对参建各方在建设过程中执行国家相关建设标准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管。

4、区规划办:负责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详细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编制全区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和实施规划;对拟建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进行规划控制和督导建设单位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在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中规划建设新的应急避难场所。

5、区民政局:负责制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周边道路指示标示牌由;把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区地图上标识;负责应急避难场所所需救灾物资的预储保障,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编制各类赈灾物资保障计划,组织物资预储。

6、区财政局: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所需经费提供财力保障。

7、区教育局:落实在学校设置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工作;指导学校搞好校内所设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

8、区经贸局:负责应急避难场所所需物资的储备和保障工作。

9、项目所在单位:按照建设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六、工作要求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全力配合,加快建设工艺美术城等6个近期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场所。年6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年7月份启动建设,年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如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按照要求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建立旬报制度。每月日、日将旬报、每月日将月报报送区地震办。

上一篇:透析论语思想对医学生影响 下一篇:市区森林防灾处罚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