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电务维修体制改革浅探

时间:2022-07-17 12:13:14

铁路电务维修体制改革浅探

摘要:近期电务实施“绝对天窗”后,故障事故频发,暴露出“天窗”时间使用率不高,维修作业不能按标准执行导致设备质量下降的问题。现行的维修体制在实际维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利于设备的维修,更不利于保障人身安全。为此,结合我段维修体制改革实施情况,有了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电务;维修;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F5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铁路电务设备是指挥列车运行,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行车组织方式,实现行车指挥现代化的关键设施。在现有维修体制模式下,电务设备故障频发,严重制约了铁路高速化、信息化发展。如何探索电务维修体制改革模式,是每一位电务管理人员必须面临的问题。下面结合我段开展情况,对电务维修体制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1.现行维修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1.1“小而全”维修模式。长期以来,电务一直沿用的是小工区维修模式,其特点是一个工区只要承担一个站场的维修任务,每个工区根据站场大小、设备数量配备人员几人至十几人不等。实行“天窗修”及“3+1”作业模式后,工区在有限的天窗点内无法进行有效作业,造成检修养护走马观花,每天上道作业,设备质量却得不到提高的情况。

1.2 维修组织不严谨,随意性强。原有的电务维修模式可以说是两张表打天下,除了年月表时间外均由工长任意安排,临时任务布置后,工长指哪打哪,车间、电务段不知道工区怎么安排,作业现场防护是否到位,极不利于人身安全控制。

1.3维修生产过程无人控制,作业完后无人验收。全靠作业人员个人素质来保证作业流程规范和检修养护质量,设备质量受人员技术素质、天气环境因素及作业人员心情等多条件影响,

1.4现场人员技术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新技术新设备运用需求。现有的分工方式忽略人员素质因素,采取工作量、技术含量均分的包保制,造成有的职工承担其力所不能及的工作。这样将导致设备维护质量不高,设备故障后处理延时等问题。

2.维修体制改革思路及做法

2.1基本思路:优化维修作业组织和方式,将原小工区人员汇集后,成立集中检修工区、值班工区,由车间干部组织生产,由集中检修工区负责“天窗修”设备检修、养护并安排验收,值班工区负责值班、故障处理、人身防护。实现生产组织上移、生产重心下移、过程控制前移。

2.2具体实施

2.2.1认真调研分析,解决存在的困难。第一对改革后将产生的费用进行了周密的测算和调研并给予安排,解决吃住行的问题;第二是对集中检修工区和值班工区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对容易产生扯皮、推诿的环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解决职责不清的问题;第三是根据人员业务素质、家庭住地及工作态度等条件,对检修工区、值班工区的人员组成进行了合理的调剂和分配,解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2.2.2工区概况:改革前鸡公山、广水、杨寨分别设有信号工区,共计26名信号工,鸡公山及杨寨工区信号工家住广水,平时骑摩托或电动车上下班。改革后广水值班工区定员13人,其中工长1人,杨寨站4人,广水站3人,鸡公山站4人,备班1人,工区所在地设置在新广水站。广水集中修工区定员13人,其中工长1人,班长2人(包设备),防护1人,信号工9人,工区所在地设置在广水西站。两工区共同负责京广线鸡公山、广水站、杨寨三站区间K1008+800―K1070+00共计区间62公里,道岔53组,其中五机道岔34组,信号机255架,轨道电路280区段的信号设备的检修、养护、测试等工作。

2.2.3制定工区间职责分工

值班工区职责。1)机械室设备包保及室内电气特性测试。2)微机监测及预警平台分析。3)需要及时克服的设备隐患、故障处理。4)小范围工务作业配合(更换一组岔心、2组以下道岔轨距微调、1台大机捣固作业,绝缘分解更换、站内外单位作业电缆防护检查等)。5)集中修工区作业室内外安全防护。6)联锁关系试验及记录。7)值班站环境卫生打扫随时保持整洁有序。8)集中修工区作业时生活协助。

集中检修工区职责。1)室外信号设备的集中检修及日常养护。2)值班工区配合范围之外的外单位施工配合。3)秋季设备鉴定,联锁关系试验配合。4)设备大、中修配合。5)故障及应急抢险处理。

2.2.4明确工区每日作业流程:制定集中检修、值班工区每日作业流程(见附图),揭挂上墙,每日工作按照流程图进行。

2.2.5明确集中检修、值班工区每周工作制度,确保按标作业、设备质量提高、设备检修后有人验收签认。

1)集中检修工作由车间干部带队参加,全面掌控设备检修、养护及各项生产任务的组织和实施。

2)集中检修工区每周周一至周三分别对鸡公山、杨寨、广水三站各集中作业一次,鸡公山、杨寨站由车间租车进行。

3)每次集中作业必须由1-2名车间干部带队参加,值班工区工长实施全程盯控,每次作业完毕应由值班工区进行验收签认。

4)每周作业前由带队干部会同值班、集中修工区工长结合当月年月表任务、临时性安全措施制定集中作业重点及安全卡控措施。

5)每周四由集中修工区分三个小组由车间汽车送往三站进行下周作业前设备调查及工电配合病害整治。

6)每周五值班及集中修工区应对各工区本周隐患及动态设备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并汇报车间,便于下周有目的的进行工作安排。

3.维修体制改革实施后效果

3.1安全管理重心下移,确保劳动安全有效可控。在集中检修作业过程中,因为有车间干部的参与,人身安全防护、岗位作业安全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也因为有了电务段的大力投入,职工工作生活减少了后顾之忧,精神饱满,工作积极,也促进了职工自觉遵章守纪的行为。

3.2安全生产组织上移,生产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在实际工作中,一是由车间生产副主任每月对工区的生产任务、安全措施进行细化,合理安排月度任务分劈表,数量明确,时间具体,可操作性强;二是每周四结合电务段和车间在工作中发现的设备隐患和问题,由车间干部带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备调查,保证无遗漏、无死角,检查出来的问题纳入下周的作业项目;三是积极主动协调工电配合作业,实行集中检修模式后,各站不能保证像以往那样每天都有人干活,为了避免工电作业配合的失控,电务车间及时与工务车间沟通取得理解并取得大力支持,实现该三站工务、电务道岔、轨道电路作业天窗的同步化,把结合部的工作干扰情况减少到了最低。

3.3设备验收机制落实,使设备检修质量得到保证。此次改革工作有效的区分了室内外设备的包保检修责任,从而使设备验收成为可能。每周例行的集中检修作业中。由值班工区工长带领备班及各值班点人员参加,主要从当日工作内容是否全部完成、检修作业是否按标准程序进行、设备检修标准是否达标等几项进行作业监督,并在作业单上互相签认,问题记录互相建立台账。另外增加了一道防止漏检漏修、检修不彻底的防护墙,同时因为把验收人员责任纳入了安全质量考核,也有效的强化了问题的暴露克服力度,安全生产更加趋于可控。

4.结论

随着铁路改革不断深化,高新技术在电务领域的运用,铁路电务维修方式将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只要有利于提高设备质量、减少成本支出,最大限度地压缩故障延时,为运输提供优质的服务,都是值得大胆探索的。

参考文献:

[1]张国庆.信号维修体制改革实施意见[J].铁道通信信号,2005,(11)4-5.

[2]李刚.积极探索电务生产力布局调整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铁路,2005,(8)1-5.

[3]钟邦旺,沈洪波,吴方平 :电务维修体制探索与实践[J] .铁道通信信号,2008,(1)1-3.

上一篇:谈城市污水处理问题之我见 下一篇:贝叶斯决策在序贯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