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价不买,行内大忌 行话“一块”,现实“百元”

时间:2022-07-16 10:44:38

进入高深莫测的收藏行,懂行规、会行话、知行情,是基本常识与入门条件。如果不懂这些收藏的基本常识,是很难融入这个圈子的,只能门外看看热闹,也难免会在收藏的过程中走弯路。而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东西,便如同把握住收藏入门的“敲门砖”。

懂行规――出价不买,行内大忌

收藏这潭水非常深,不懂“行规”而贸然行事,肯定是要栽跟头的。收藏是一个继承传统行规较多的圈子,从事收藏必须要懂得这行的规矩。这些规矩反映了收藏行内的特点,收藏者要在这个圈子有所作为,仔细学习揣摩这些行规是必不可少的。

收藏的行规,基本上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其中许多规矩都是数百年传下来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没有人强迫,但也要遵守,否则在这一行内就难于立足。

一个对收藏有兴趣的人初到古玩市场,从踏入市场大门的时候开始,就与规矩打交道。通常古玩地摊东西摆放都比较零乱和拥挤,加上人员嘈杂,逛的时候要格外小心翼翼,防止一不留神,碰坏摊主的东西,更不可从人家摊子上跨过。这种行为是对摊主的不尊重,同时一旦碰坏了东西,这些本来很一般的货物,有可能就成了珍贵的“宝贝”了,非得多赔不少钱才能了事。

开始看东西时,要注意不能抢着看。对于其他藏家已经拿在手里的东西,不要着急看,也不要插话问。要等别人看完、把藏品放下以后,最好等卖家把东西收回以后,再从卖主手里要来看。

当决定要买一件东西并开始“侃价”时,一个规矩是必须要知道的:不要轻易还价。讨价还价时,如果你提出的一个价格得到对方同意,则一定要买,“出价不买,行内大忌”。很多新入行的藏友,因为眼力和信心的关系,通常喜欢和经验丰富的朋友一起逛古玩市场,希望能给自己把关断真假,帮着讨价还价。此时,注意不要当着卖家的面,一个劲儿地问同去的友人东西对不对、价格多少合适、买还是不买等问题。收藏行里,当着卖家的面评论人家东西好不好,或者说卖家的东西是赝品,都是十分忌讳的。因此,要学会领悟朋友的暗示。

买到东西拿去给眼力好的朋友“过眼”也有规矩。当朋友告诉你东西有问题时,不要将其鉴定意见作说辞与别人谈论,如“某某说这个东西是假的”。这类不明智的举动通常会得罪很多人。

此外,“三不包”是收藏市场默认的一个规则,即不包退、不包换、不包赔。藏品是特殊商品,任何一件东西在转让时都伴随着真假问题、价格问题。在老辈古玩行里,一般的规矩是买卖全凭眼力,真假各安天命。一旦东西出了门,真假好坏一概不再负责。因为,对于藏品的真假、优劣常常是各持己见,很多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古玩交易实际上是买卖双方的全方位较量,有时古玩商卖“漏”了,有时收藏者买错了,只能是各自总结经验教训,这与欺诈行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收藏市场没有固定的价格行情标准,也不搞明码标价,在交易过程中双方都是经过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之后自愿成交的。收藏是靠眼力吃饭的,如果说买错了要退货,那么“捡漏”了会不会再把赚到的返还给卖家呢?答案是肯定不会。因此,这个行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合理性的。现在的收藏行里“退”与“不退”也并不是绝对,有些地方的规矩是货款退还给七八成左右,剩下的钱算是“交学费”。

会行话―业内“一块”,现实“百元”

“三句话不离本行”,每个行业有具有行业特点的“行话”,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悠久历史的收藏业更是如此。在多年的收藏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约定俗成的收藏用语。

收藏行话大体可分为通用行话和专用行话。通用行话适用于各类收藏活动,涉及面较广,从看货物,到对货物的评价,再到交易,整个过程都有行话。比如,看货时碰上真货叫“开门”,它由成语“开门见山”演化而来,一般形容那些没有异议的、一看便知的真品。“品相”,是指藏品保存状况。“品相”不好一般指藏品有破损。藏品达到一定的年代叫“到代” “够年份”。遇到新仿旧的货称之为“高老八”;新货作伪叫“作旧”。“作旧”做得好就是“高仿”,民国之前仿旧的叫“老仿”,现在仿旧的就是“新仿”。“快货”,是指热门的藏品,“慢货”则指冷门的藏品。老货坏了重新修补,叫“动过手”。倘若卖家说货绝对真,信誓旦旦,而买家仍有疑问,又不好直说是假的,就只能说:“看不好”。行内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你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有时在古玩行买藏品,不叫买而叫“匀”,如“这块玉您能匀给我吗?”或者叫“让”,“这件瓷器让给我吧。”一批货物连好带孬一齐卖,称作“一枪打”。“捡漏”,是指以较低的价格,慧眼识宝,买进了好藏品。买了便宜又喜欢的藏品叫“吃仙丹”。自己不太懂行受人骗,买了赝品,叫“吃药”。“走眼”则是指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得的藏品或买了赝品。

专用行话是专门用于某一收藏门类的专用语,陶瓷、玉器、字画、家具、竹木牙雕等门类的收藏均有各自的专用语。如在单色釉瓷器的釉上出现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裂纹叫“开片”,新瓷器釉面亮光十足叫“贼光” “火光”,瓷器底部露胎处显现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叫“火石红”;玉石料上的天然裂纹,大而长者叫“裂”、微小而短者叫“绺”,巧妙利用玉料上的不同颜色改成图案纹饰以增加表现力叫“巧作”等等。

不懂行话常常会闹笑话。笔者曾经遇见一位收藏爱好者在逛地摊时看上一件瓷器,当摊主告诉他这件瓷器要卖“10块钱”时,他便爽快地递上10元钱,结果遭到摊主的嘲笑。因为,在收藏行话里“1块钱”就是100元;“10块钱”就是1000元。

行话因收藏活动应运而生,即使在今天,这些行话仍然是收藏领域的“规范用语”,并且得到不断的补充,随着收藏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将会涌现出新的、更多的行话。

知行情――少数民族传统家具将走高

搞收藏有两个关键:鉴定真伪和把握行情,即俗话说的“随行就市”。一件藏品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入,它究竟有没有升值空间,有多大的升值空间,是藏家必须知晓的。

一般来讲,藏品的流通渠道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地摊;二是古玩店;三是文物商店;四是拍卖行。因此,藏品在市场上主要有四类行情:地摊上的交易价格、古玩商店的交易价格、文物商店的交易价格和拍卖会上的拍卖价。这四类价格基本上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顺序。通常在地摊上能买到真品而且还能挑选时,是收藏此类藏品的好时机,但同时也是大多数人不识货之时;当只能在古玩店、文物商店买到真品时,是藏品价格日益走高之际,但对有实力的人来说,仍为收藏的好时机。

影响藏品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需求。就像炒股有热点题材一样,收藏市场也要不断寻找新的热点来释放收藏的热情,满足投资收藏人士的保值增值需求。有的藏品卖不动,价格上不去,并不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不够高或者年代不够早,只不过是因为它与市场取向不合拍,从而导致市场认知率不高。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住房面积小,小件古旧家具好卖,反而越大件越便宜、越卖不动。当前各种迹象表明,原来不为藏家重视的红木家具正在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一般最受市场认同的是民国时期的红木家具,因为它们既舒适又亲切,最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容易产生认同感。近几年,红木家具的价格翻了近10倍,而红木原料日渐珍贵,这使收藏者越来越看好红木家具。

藏家对藏品的市场行情一定要心中有数,因为10年前和10年后的价格与现在都不一样。对某类藏品的历史行情要搞清楚,比如铜镜火了多长时间了,价格翻了多少番,预计还有多大升值空间。有条件的还可以同时参考国内行情和国外行情。因为相对而言,海外收藏市场要成熟一些。同时要善于把握藏品行情的未来走势。藏品行情的未来走向并没有固定的路线,它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不过仍然有规律可循,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就个体而言,越名贵、越稀少的藏品,它的升值空间越大。而那些重复生产的、存世量较大的东西,升值空间就相对较小。时下,少数民族传统家具在中国古典家具拍卖中虽说份额很小,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全新领域,它具有藏品独特、起拍价格偏低及参与人数少等优点,这是十分吸引收藏者的亮点。从总体趋势而言,藏品升值是必然的,只是升值空间大小的问题。

上一篇:2008佛像市场,危机还是契机? 下一篇:折扇书画:开合之间蕴藏市场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