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山为峰

时间:2022-07-16 09:49:16

山里人说,他像一把犁,在教育的园地里耕耘了40余载,撒播着希望的种子;村干部说,他像一面旗,用热血赤诚浇铸师魂,引领着孩子走向光明的坦途;他的学生说,他像一棵翠竹,任凭风栉雨沐,无论春秋夏冬,都始终屹立挺拔。

在遂川县西部山区的汤湖镇有一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山脊上有一个叫南屏的小村庄,在这里有一位已经年逾花甲却依然坚守在这个教学点上辛勤耕耘的教师,他就是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山村孩子们的全国师德标兵——曾云山。

公路就辟在山脚之下,这是一条2007年才修建的盘山路,距离最近的集镇大约7公里,虽然只容一车通行,却已是难得,放在过去,想上山就只能去攀爬蜿蜒在山脊的崎岖小路。时节已近深秋,山里下着绵绵细雨,群峰之中雾气缥缈,重峦叠嶂,每当雾气重的时候,只能看到山头的轮廓,偶尔遇到雾气流动,才显现真容的一鳞半爪,煞是引人入胜。

初见曾云山,他身材瘦小,甚至还有些佝偻,但衬衫却很干净整洁,面额上爬满了岁月留下的沟壑,稀疏的头发里透着几根银丝,嘴角边挂着和蔼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位慈祥的长者。记者到达时,他正给学生们上课,一副旧式的老花镜加上一本教材,曾云山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似乎没有在意记者的到来,而是专注地给学生们上着课,颇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味道。

此时的雨渐渐地大了起来,雨水顺着瓦檐断断续续地滴落在教室门前的沟渠里,溅起朵朵雨花和点点涟漪,耳边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着滴滴答答的雨滴声不时传来。

为了不打扰曾云山给学生们上课,记者一行坐在教室隔壁曾云山简陋的办公室里,与陪同采访的遂川县教育局人事股的王利平轻声攀谈着。

王利平介绍说,曾云山是1996年来到这个教学点的,在这以前他是汤湖镇阳光希望小学(中心小学)的副校长。由于这里的条件非常艰苦,派来的老师根本待不住,有的甚至是上来看了一眼,就立刻收拾包袱走了,山里的娃娃们面临着有了教室却没教师的困境,读书成了一大难题。这时山里的村民们想起了同是南屏村人的曾云山,在村长和村民们的恳请下,为了这些山里的娃娃们,曾云山放弃了镇上中心小学副校长的职务,扎根在了这个云山深处一人一校的教学点上,一待就是18个年头。

当时,这里还没有上山的公路,为了节约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教学经费,曾云山和妻子硬是靠着肩挑手提把学生的课本、教材和其他教学用品,沿着山脊那条崎岖的小路,艰难地一担担都给挑了上来,而这一挑就是12年。

孩子们的嬉闹打断了记者的谈话。

这是放学了。

曾云山正在操场上组织学生们排队,他对着孩子们大声叮嘱着,生怕有一个孩子没有听到:“今天下雨路滑,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安全,同路的要结伴而行,高年级的同学要注意照顾好低年级的同学,不要在路上玩耍,回家后要记得做作业、温习功课,明天准时来学校上课。”

在一片欢快的回应声中,曾云山把孩子们都送出了校门,这也是每天放学时他的“必修课”。由于地处山区,学生居住得比较分散,上学路途较远,每天放学的时候,曾云山都要千叮咛万嘱咐。若是遇上狂风暴雨或是下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曾云山就会挨家挨户地去接学生来上课,到了放学,他又要连续往返三四趟,护送各个路段的学生回家,时常是天黑了才能返回学校。

但是,曾云山面临的还远不止这些困难。在南屏村没有一台电脑,更没有网络覆盖,连课本、练习册上编排的“上网查资料”等教学活动都无法实施,就更不用说享受远程教学资源了。

对于曾云山来说,最头痛的就是上科学课,连一块标准的岩石、矿物标本都没有,更不用说做实验用的仪器及药品了。缺乏直观的教具和操作实验,抽象的科学概念让他讲起课来十分费力、费时,不仅课上得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很难听懂。面对这一切,曾云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终于想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自己亲自动手自制教具。在曾云山的办公室里,科学课用的风向标、语文课用的拼音卡片、数学课用的量角器……这些教具都是他费尽心思地收集原料,又去亲手制作的,平时他就是用自制的简单教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拼音基础如果学得好,对低年级学生认识生字、学习普通话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曾云山深有体会地说。

由于教学点没有拼音教学所需要的教具,曾云山就在村里四处收集香烟盒,然后裁剪出大小相同的硬壳纸片,再把拼音的声母、韵母分门别类用毛笔沾上朱砂写上去,做成学习卡片。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拼音基础,他又模仿别的教师探索出了一套便于学生记忆的看图学拼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如n像一扇门、f像拐棍、o像一个圈……

除了上文化课没有教具,教学点上也没有体育设施。曾云山就发挥传统体育游戏的优势,利用短跑、摔跤、猫捉老鼠等一些游戏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一根跳绳、一个篮球,就是他们最常玩的体育器材。

在教室前一块不大的操场上,曾云山就用粉笔画着“跳房子游戏”的地图,带着学生一起嬉戏。虽然这些山里的娃娃们没有城里孩子的玩具,甚至也没有一件像样的体育器材,但是,孩子们只要和曾云山在一起,有大自然为伴,生活里就从来不缺少欢笑。

在南屏村教学点,一间土木结构的教室、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一间与普通农舍无异的厨房,构成了早些年学校的全部家当。但就是这点家当,也是靠曾云山千辛万苦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2007年7月,当时正值暑假期间,连绵的大雨导致当地爆发山洪,学校后山出现了塌方,塌下近百立方米的土方,塌方的淤泥和土块堆积在了学校厨房的后墙边,足有两米多高,淤泥堵塞了排水沟道,学校安全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及时排险,曾云山和妻子用了十多天时间,硬是靠着铁锹、土筐和双手将塌方倒下的近百立方米土块连挖带刨的都挑到了学校操场周边,排除了险情,确保了校舍的安全。夫妻俩的手磨破了,肩挑肿了,但曾云山没有抱怨一句,也没有向上级要一分钱的报酬。

都说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曾云山在夏天才排除了山洪塌方的险情,但同年冬天一场大雪,又让这所破旧的学校再遇艰难。大雪将学校屋顶的瓦片冻破了许多,这可怎么办啊?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寒气逼人,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时被冻得瑟瑟发抖。在这种情况下,曾云山再一次挺身而出,他拽上妻子,把屋顶的积雪清理干净,再利用双休日将1000多公斤的瓦片,一担担肩挑上去,又一片片地盖上了屋顶。

这次,曾云山还是什么也没说。

每天的工作都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这里,曾云山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还是全科教师。既要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又要包揽全部学科的教学;既要抓好学生思想品行教育,又要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整天繁重的工作累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南屏村教学点也是复式教学,他总是这边上完一年级的课,那边又接着给二年级的上课,刚刚讲完语文,立刻又要讲数学,然后又要忙家访,写家访日记,还要忙备课或批改作业。

翻开曾云山写的家访日记,上面清楚记着每个学生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状况、每个时期的学习表现和特点特长。家访对于曾云山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无论学生家离学校是远还是近,只要他认为有必要,学生有需要,他总是会去的。在一个学期里,他对需要重点关怀的学生家访次数平均都在一个星期两次以上。

曾云山要扮演的角色有很多,既要当严师,又要作慈父;既是炊事员,又是孩子们的保姆。为了孩子们,曾云山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一天七节课,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门门不落,除了上课,他还要照顾好30多个娃儿们的日常生活,拾柴、做饭、洗碗、接送……样样包办。

天气寒冷时,他就备好火炉给学生取暖;遇到下雨时,他就备好雨具借给学生回家;每逢新生入学时,他还会备有小孩衣裤,给偶尔尿裤子的学生替换;有些孩子的家离学校太远,中午无法回去,曾云山上完早课后,就上山拾柴为孩子们做午饭,年纪小的,他还得手把手地喂,直到看着他们吃完,曾云山才能去张罗着自己吃;有的学生时常忘了带午饭,他就将自己的饭菜匀给学生,遇到有两三个学生都没带饭的情况,他只能将自己的饭菜全都让给学生,自己只有在下课后去买一包方便面充饥;碰到学生家里贫困,缺少作业本、学具,他就自己掏钱去给学生购买……

“自己苦点累点并不碍事,但就是不能苦着娃儿们了。”曾云山说,“这里的娃儿好多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我能照顾一点是一点,这也是当老师应尽的本分。”

曾云山的家也在南屏村,每天出门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沿途去接学生们上学。遇到恶劣天气时,放学还得先把孩子都逐个送回家,他才能安心回到学校备课、批改作业。因为课间、午休时除了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他还要挤出时间挑水,为学生烧开水、做饭。备课和批改作业的工作就只能放在夜晚,曾云山常常要忙到深夜十一二点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

记者问他,当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什么?曾云山回答:“是责任感。”或许正是为了这句话,曾云山任凭风雨一肩挑。

“有教无类。”在从教的40多年里,曾云山始终都在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在曾云山的眼里,他对待学生从不按照家庭贫富或是成绩优劣来区分,不论你是镇上的孩子,还是村里的娃娃,不管你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他都一视同仁,一样的肯花心思去教育,从来不会歧视也不会放弃一个学生。

在南屏村有个叫兰井村的男孩,智力比较低,在入学时,无论曾云山问他什么,他都只会复述你的问题,并不知道回答。

学生家长红着脸尴尬地问曾云山:“曾老师,我这娃能教吗?”曾云山摸着兰井村的头,坚定地说:“能教!”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教好兰井村,曾云山想尽了办法,不断地启发引导。可是,从1到10的数数,曾云山一教就是半个学期。

虽然教育这个学生是这么困难,但曾云山却从没有想过放弃。他总是运用各种办法去启迪,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上课教不会,就下了课再教,为了兰井村,曾云山经常是腾出午休和双休日时间去给他补课,耐心地启发他的思维。

在曾云山持之以恒的耐心教导下,渐渐地,兰井村的成绩也有了一些起色,他的成绩基本上能够稳定在40分左右,在教学点读到四年级后还是顺利进入中心小学读了五、六年级,最终完成了小学学业。

在南屏村教学点执教,曾云山的愿望就是教好这些山里的娃娃们,让他们尽可能多学知识,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为了教好这些山里娃,曾云山总是利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在学校备课、批改作业,做教学准备工作。尽管是一师一校,是两级或三级的复式教学,但是曾云山始终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他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精讲多练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他运用自制的简单教具,充分挖掘并开拓新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他努力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式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

18年下来,学校每年的《点名册》上,曾校长所带的学生从无旷课记录。学生即使有点小病,也都能带病坚持上学。就是法定假日,宣布停课休假时,学生们都会说:“哎,明天又不能上学了。”从这句普通的话语中,不难体会到曾云山的学生是多么地热爱学习。而这种热爱,是曾云山给予的,这种热爱,也是曾云山培育的。

从1996年曾云山来到南屏村教学点执教至今,南屏村教学点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在县教育局的档案柜里,曾云山的教学成绩始终都是稳居全镇第一,单科成绩更是在县里名列前茅,经常比全县同年级第一名的人得分还要高出几分。在这18年中,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就有十七八位。

“没有什么能比看到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学习进步更能让我感到宽慰和自豪的了。”说起这些辛勤耕耘获得的成绩,曾云山的脸上总是挂满了幸福的笑容,津津乐道。

今年7月份,曾云山60周岁,他办了退休。

许多新派来的教师都对大山里的艰苦环境望而却步。面对空置的校舍,没有教师的娃儿们,不得已,村里又把曾云山给请了回来。虽已年逾花甲,可曾云山还是欣然接受了,他说:“不能让娃儿们没了老师,只要身体允许,能干一年算一年。”

上一篇:乘着梦想的翅膀飞翔 下一篇:教师培养与成长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