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韩“博战”之我见

时间:2022-07-16 08:20:04

前一段日子,网络博客上骤起一场口水大战一一姑且称之为“博战”。这坳“博战”发端于一篇名为《“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文章,作者是文学评论家白烨.文中白烨对“80后”作家作了整体性的评判:“从文学的角度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这批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还说,‘80后’作者的作品尽管进入了市场.但他们不具备成为成熟作家的条件,因此他还够不上资格进入文坛云云。

这篇评论刊布干白烨的博客上之后,迅即激起反弹,“80后”作家韩寒在博客上发文予以回应,指白烨的言论“显露出险隘的圈子意识”,还嘲讽说:“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这场“博战随之升温,“挺白”与“挺韩”登场扬帜,刀来戟往,煞是热闹。就在“博战”犹酣之际,“始作俑者”白烨却倏然宣布关闭其博客。媒体称这是网络上第一个自行关闭酌名人博客。对这场“博战”,此前我只是作“壁上观”,尔今眼看“博战”偃旗息鼓,作为一个出版人,我倒想来说说观战之后的一点浅见。

白烨作为文学评论家,对作家的作品以及文学现象进行评说,这正是其职责所在,本无可非议.然而评论家――即使是相当著名的评论家,也还有一个摆正姿态和心态的问题。评论家和作家本来就该是平等的,而且平等也跟年龄、资历。地位之类无关。在“博战”中,有“挺白”的论者著文,称许白烨是一日。后,文学的保姆。《天涯》杂志亨编李少君认为,正是这样“文学保姆”的姿态和心态,引起了韩寒们的强烈反感。从白烨的文章来看,岂止是“文学保姆”,还俨然一副“训导专家”,甚至是“文坛法官”的架势,似乎自己有充分的资格裁定某个文学群体可否赐以“作家”名衔及进入文坛的“资格”。这就相当过分了。鲁迅说过:“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固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倘若评论家也能“就事论事”,对“80后”作家的作品作具体,中肯的评析,即使言词尖锐。严厉一些,恐怕韩寒们也无话可说:谁要是排拒批评,则自显其理亏气短。但评论家在这里越过了“事权”,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地指(“80后”)众生这就难怪人家忍不住要反弹了。看来,评论家要作有效,有益的批评或对话,还得放低姿恋才是。

“80后”作家当然不是摸不得的“老虎屁股”,只能对其高唱“就是好,就是好”。事实上,韩寒就曾经对“80后”同侪有过尖犀的批评,说他们有些作品矫情伪饰无病。不过,他的批评缺乏理论高度,毕竟他不是评论家。其实,“80后”作家中显现的某些症候,在“文坛”之内的作家一一包括一些相当著名的作家中,又何尝没有!倘说已入文坛者(如加入作协之类),就一定具备“真正的作家”的资格,这也让人怀疑。笔者接触过文坛内的作家,也曾有不少作品过眼,说实话。有些作家的作品真是不敢恭维。别的且不说,单是在文字上不如“80后”有些作家的,就大有人在。

在这场“博战”中,韩寒确有些过激之词(白烨所说的“恶语”),即令同情者也无须加以袒护。笔者最近在上海跟韩寒有过一次接触.感觉他很有个性且比较单纯,不是那种胸有城府、精于世故的人。也许正因此.白烨评论一出 他就率先“跳了出来”。其实谁也没有推举他,他也没有自命为“80后”的代言人,更没有要争一个“真正的作家”名分谋求跻身“文坛”资格的意图-只是他“火力太猛,弄得一位著名评论家以关闭博客而告终.他似乎把这当作网上的一次率性而为的“飙车”了。

作为出版中人,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评论家和作家之间能够相互切磋、砥砺,或作良性互动的碰撞,过招,从而在“双赢”中健全批评、净化文苑,更助益创作的发展,能有更多的佳构力作问世。如此则书界幸甚,读者幸甚。

可这样的愿景,我们何时才能看到呢,

选自《文汇读书报》

上一篇:海滩上种花 下一篇:我的“凉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