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免+不+XP”羡余否定现象的形成动因

时间:2022-07-16 07:08:11

摘 要:文章拟以“难免+不+XP”格式的羡余否定现象为研究内容,整体介绍这一结构的羡余与非羡余否定,并结合格式实际对羡余否定现象予以深层次阐释,分析其形成动因。

关键词:隐性否定词 语义模糊策略 象似性 强化

羡余否定作为语言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很早就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难免+不+XP”格式表义情况复杂,虽然表面带了否定副词“不”,但有时表肯定意义,有时表否定意义,且表肯定意义时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意义基本相同,“不”为羡余成分,表否定意义时肯定形式不存在,“不”为非羡余成分。本文将联系这一格式的具体实际,分析其形成动因,以丰富羡余理论。

一、“难免”为隐性否定词

隐性否定词,与显性否定词相对,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表层形式中不包含否定词“不、没(有)、别”等但实际蕴涵否定意义的词语。狭义的隐性否定词在此基础上特指能够实现羡余否定的词语,“难免”属于狭义的隐性否定词。袁毓林(2012)认为“难免”含有双重隐性否定意义,为隐性否定词,意义可概括椤安蝗菀资鼓呈虏环⑸”,双重隐性否定意义可以互相抵消,和助动词“容易”意思相近。

江蓝生(2008)认为在“难免+XP”结构的肯定式中,“难免”的“免”意思实在,不可缺少,否定式中,“难免”的“免”意思较虚,“难免”的意义相当于“难于”或“难以”。我们认为江蓝生的提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羡余否定式中,“不”并不多余,相反表达了一定的主观性。“难”在“难免+不+XP”格式羡余否定的情况下意思较实,就在于“难”表现人的一种主观判断,而“免”只是客观陈述事件免于发生,不具有主观性,在格式羡余否定的情况下“难”更好地反映出主观色彩,较“免”意义具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难免+不+XP”羡余否定时有消极性、未然性的语义特征。并且句子的层次结构按照层次分析法分析并不单一,至少有两个层次,满足袁毓林提出的隐性否定词否定意义溢出的条件。至于“难免”的隐性否定意义如何溢出,与“不”的强化作用相关联,后文细致论说。

二、“难免”的语义模糊策略

荷恩(Horn)根据词语意义所反映的量级程度将同一范畴的词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如果所说的话涉及一个由大到小排列的量级〈X1,X2,X3,……Xn〉,那么说出X2时隐含着X1,说出X3时隐含着X1和X2;依次类推,说出Xn时隐含着Xn-1,Xn-2,……,X1。例如说出“most”时,就表示“all”不成立;说出“many”时,意味着“all”和“most”不成立。

列文森(Stephen C.Levinson)(1983)根据荷恩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荷恩等级关系”。“难免”一词表示推测义,在推测义这一语义范畴中可组成一组量级关系:〈不能避免,难以避免(难免),X,可能避免,完全避免〉。“X”表示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中间状态,“难免”为该序列中的第二个状态,肯定“难免”,表示左边项“不能避免”不成立。“不能避免”含有完全否定的意义,属于强项,“难免”比“不能避免”语义弱,偏向于完全否定义,但不是完全否定,因而“难免”一词的使用是说话人采取的一种语义模糊策略。这是人们趋利避害、实现自我保护心理的反映,也是“礼貌原则”的有效运用。

三、“不”的认知语用解释

(一)象似性原则

距离象似原则认为,句法结构成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与人们的认知和概念相关联,在概念内容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句法成分也会尽量适度地靠近。

当“不”为非羡余成分时,与“XP”结合紧密,否定了“XP”所表示的语义真值,“XP”的积极语义内容因受到“不”的否定而使“不+XP”呈现消极性,符合“难免”的语义制约,“不+XP”共同受“难免”修饰,结构划分为“难免+(不+XP)”;当“不”为羡余成分时,“不”对“XP”的语义真值不产生影响,与“难免”结合紧密,结构分析为“(难免+不)+XP”。

(二)“不”的强化作用

隐性否定词存在否定意义的溢出问题。“难免”含有双重隐性否定意义,在羡余否定式中,“难免”中的“免”意思较虚,“免”的否定意义没有明确表达出来,需要另外一个词来分担,具体到这一格式就是标记词“不”的出现。“免”的隐性否定意义转移到“不”身上,使“不”弥补了“免”否定意义弱化的缺陷,强化了“免”的否定意义,进而保存“免”的语法力量。但其并未完全承担“免”的否定内容,只是形式上的一种标记,不具有否定性的实在意义。

此外,羡余否定的“难免+不+XP”结构中的“不”表达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情感,表示消极事情客观上难以避免,但主观上不希望发生,从而将期盼义寄托于“不”身上,“不”在羡余否定的“难免+不+XP”格式中处于否定义弱化,主观化吸收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袁毓林.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J].中国语文,2012,(2):102.

[2]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一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487-489.

[3]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9-400.

[4]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4.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4):268-269.

(陈媛 辽宁沈阳 辽宁大学文学院 110036)

上一篇:“问题支架”在古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下一篇:爱的颂歌美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