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衔接点

时间:2022-07-16 12:00:28

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衔接点

摘 要: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使之产生最佳的整体育人功能,这是每个学校领导、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苦苦探索的问题。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理论指引下,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新型人才,本文结合实践,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并以此为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整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渗透; 内化; 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63-001

一、现实的思考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不尽人意,一直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者。症结何在?除了德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外,当然也包括“应试教育”的因素,有社会、家庭教育的因素,也有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的问题等等。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又是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大多数学生往往具有开拓进取、积极向上、敢想敢说、思想活跃等优点,其主流无疑是好的。但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以自我为中心,骄气、娇气两气十足,环境与生存意识淡薄,劳动观念薄弱、自理能力差,更多的是高傲自大,性格脆弱等问题。过去我们时常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试图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反复灌输、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往往被看成生理、思想、品质上的毛病,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结果收效甚微。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工作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强调身心发展的全面性,旨在重视学生个体身心差异的基础上,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人的素质是多种素质和谐的整体结合,其中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

因此,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重点和关键。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巧,促进学生主动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和发展自我,从而达到心理品质的“内化”。近几年,吴江各学校在教育局的领导下,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每年除了积极派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还非常重视学校教师心理工作的培训,目的是让教师把对学生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德育内容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二、探索与实践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切实可行的教育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处与心理辅导老师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教职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学习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商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研究学生中出现的典型心理情况,共同商讨行之有效的对策,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校十分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凡吴江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知识培训,我们都安排老师前去参加。学校现有多名年轻老师参加了心理健康培训活动,两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心理辅导师培训,并取得了上岗证书。通过系统的培训,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也增强了实际工作的能力,使之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运行机制

2.1营造适宜于健康心理形成的良好环境。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心理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人的心理变化是直接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的。健康的校园文化、优良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积极作用,能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因此,我们把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作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2.2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种教育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所有活动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许多现象和效果更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求各个学科教师充分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实践中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接触,心理相容、心理疏导、抚慰,直到心灵碰撞等教育策略,通过师生间或同学间的沟通,相互的融洽等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积极有效地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心理刺激和影响,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也能够享受到由此而带来的可贵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新型、平等。

三、成绩和效果

1.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做人

学生通过“认识”自己,对他们来说,自身的心理发展状况已不再是未知的领域了,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消除了自卑,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耐受挫折的能力不断增强,许多同学在遭到种种挫折的打击时,能勇敢地面对现实,保持较好的心态,违纪现象大大减少。和谐的人际关系,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促进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由于平时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注重兴趣,意志等因素的培养,学习心理的辅导,考前“焦虑症”的心理辅导等等,“轻负担”带来了“高质量”。已连续多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9获吴江市教学成果显著奖,深受家长的好评,社会反响较好。

3.逐步改变了学生家长的“成才观、育人观”

学校通过举办家长会,编发校刊,宣传资料等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使广大学生家长逐步较变了育人的观念,同时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培养的重任。

上一篇:从校园萌芽的新型社交网站Timeet:课表改变社交... 下一篇:祝福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