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弱势仍将延续

时间:2022-07-16 09:36:34

“双赤字”导致美元贬值

美元之所以形成长期贬值态势,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双赤字”问题空前恶化。首先是财政赤字急剧增大。布什政府上台后,大规模减税、经济衰退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反恐、伊拉克战事导致财政支出急剧增加,致使财政状况开始急剧恶化。到2004财政年度,联邦财政赤字已达4130亿美元;同期,美政府债务余额亦达7万多亿美元,占GDP比重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界线(60%)。其次是经常收支空前恶化。1992年~2001年十年间,美经常收支赤字平均为1899亿美元,而2002年和2003年却分别增加到4739亿美元和5307亿美元,预计2004年可能突破6000亿美元。

美元长期贬值态势的形成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推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美直接投资明显减少。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外国对美直接投资分别达到1744亿美元、2834亿美元和3140亿美元。但随后全球直接投资陷入低潮,对美直接投资也随之明显减少,2003年竟比上年减少了44.9%。这使美经常收支失衡更加严重,美元暴跌风险进一步加大。(摘自2004年12月1日《中国经营报》 江瑞平/文)

各国央行缓购美国国债美元骤添贬值新压

美国财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外国政府买入美国国债的规模大幅下降。

日本政府持有的美国国债从2003年10月到2004年3月增加了1000亿美元,而后就迅速下降。与此同时,美元兑日圆汇率达到四年半以来的最低点:1美元兑102.5日圆。

《纽约时报》2004年11月27日称,中国政府买入美国国债的速度也大大减低,2004年仅增持了20亿美元。目前,俄政府已将它所持有欧元资产外汇储备的比重由2003年末的19.7%调为目前的25%~30%。2004年11月24日,印度央行官员也暗示他们对美元贬值深感忧虑,计划将某些外汇储备转换成其他币种。

荷兰银行驻伦敦外汇分析师托尼・诺地认为,各国央行正努力抽回美元资产,将资金投向欧元,这一转变无疑抬高了欧元的汇率。诺地称,各国央行并不需要卖出美国国债来打击美元汇率,如果他们减小买入美国国债的规模,就足够对美元构成压力了。(摘自2004年11月30日《中国证券报》 李豫川/文)

美元弱势考验世界经济

2004年11月13日的英国《经济学家》发表的一篇文章谈到,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奥布斯特费尔德和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思・罗戈夫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预计,即使美国的对外收支赤字变化不大,从贸易加权的实际数字来看,美元将再跌20%。如果美国采取的调整措施很突然的话,美元跌幅将超过40%。

真正的问题不是美元需不需要下跌,而是美元下跌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元的贸易加权价值下跌了40%,但它给美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却寥寥无几。不幸的是,今天的情况和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暴跌时的情形更为相似。和今天一样,那也是一个预算赤字庞大、货币政策宽松和油价上升的时代,美国必须为战争付出无限制的代价。因此,全球经济形势有可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同样严峻,出现利率上升和全球产出下降的局面。

如果两位经济学家的预计是正确的,美元跌幅达到或超过40%,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就不能被忽视。(摘自2004年11月25日《中国经济导报》)

上一篇:美高额财政赤字导致美元贬值 下一篇:澳大利亚国有银行成功上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