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启思,挑战自我

时间:2022-07-16 09:26:30

设疑启思,挑战自我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理解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就此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脱颖而出。

一、营造轻松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尽量帮助学生解决紧张和害怕的心理,尽量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时机,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质疑,敢于创新。只有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才能敢于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比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时,笔者在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后,先提出问题:“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作图来说明:①有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②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③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④有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⑤有一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通过学生动手作图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后发现:有一个或两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进而我又顺势提出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条件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而这三个对应相等的条件会是怎样的呢?”在教师轻松点拨下,学生很快将这三个对应相等的条件分成四类:三个角、三条边、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接下来,学生探究问题的情绪高涨,很快得出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而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有的学生甚至又提出的新的问题:“两边一角”是“边角边”还是“边边角”,当时我并没有立即解答,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挑战自己的思考能力,看看结果究竟是怎样的。一节课40分钟,在教师创设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在问题串的带动下这节课不仅教学氛围浓厚,而且学生提问也比较积极,课堂效果很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寻找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面临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可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比如,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时,为了突破“为什么圆锥侧面展开图中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和“圆锥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圆的周长与母线长的积的一半”这些教学难点,我利用学具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让学生把手中的圆锥剪开,同时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下列几个问题:①圆锥侧面展开图当中扇形的弧长与底面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②圆锥的母线相当于侧面展开图中的什么?③你发现圆锥的侧面积与底面圆的半径和母线长有什么关系?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很快地发现了圆锥侧面展开图中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圆锥的母线就相当于展开图中的扇形的半径。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学生又发现了圆锥的侧面积都等于展开后扇形的面积。于是推导计算公式:“圆锥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与母线长的积的一半”,圆锥侧面积公式的推导完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来的,学生参与了整个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己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也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更学会了如何进行面积公式推导的解题策略。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再跳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再者,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在独立的探索活动中寻找问题

实践证明,课前预习是主动学习的重要特征,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拓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预习,持之以恒,通过“勾、划、圈、点、算”,不断发现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时,教材里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有5个白色球、5个红色球,任意摸一个,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如果盒子里有1个白色球、9个红色球,任意摸一个,是摸到白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红色球的可能性大?它们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学生根据对可能性大小的自学,不难得出结论,并会类比推出,买彩票时,重大奖的机会为什么那么小。随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许多知识都有可能在自学过程中自觉获得。另外,课堂教学中也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探索学习,看到学生脸上时而双眉紧锁,时而露出开心的笑容时,我们知道这种过程是不可替代的和难得的。

四、鼓励学生发问,适时对“乐问”作出评价

教师应鼓励学生“爱问”,培养学生“善问”,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在提问中获取知识,在提问中形成技能。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性格存在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笔者为帮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充分利用态势语言与有声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对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做出即时性鼓励评价,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偏离教学或显得幼稚和肤浅时,笔者也是先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然后点出问题所在,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如对于那些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他们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没信心。笔者对这样的学生的回答,会说:“太好了,你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你太聪明了。”对于平时很犹豫的学生,当他们能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学生有反对的,但依然能提出的,笔者会用赏识的眼光鼓励,给予即时评价。对于优秀生的发问,笔者会顺着他们的思路加以更深层次地引导,并提示他们方法,让他们自己探究解题思路。这样的评价能让学生兴奋,并能维护住他们在同学中的尊严,满足了他们渴望被赏识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极为重要,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情境中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阐述不同意见,提出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最终目的。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下一篇:浅析高中生物教师素质对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