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一瞥是卢浮

时间:2022-07-16 08:37:36

中国时装品牌在卢浮宫的“到此一游”,其实是做给国内看的。有最表面化的消费者,品牌也只好在排场上下工夫。

中国游客喜欢“到此一游”,这已是举世闻名。就巴黎而言,“一游”首选自然非卢浮宫莫属,行程再紧,总是来一下,哪怕只是在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拍张照,也算不虚此行了。这不过是国内的“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延伸到了境外而已。也许,在国人心目中,卢浮宫就是个外国大庙,过名刹而不入,罪过罪过。

其实,把卢浮宫当庙的,又何止是中国游客?中国本土的服装企业更是热情而多金的香客。3年前国内某男装夹克品牌在这儿走了一场秀,今年巴黎时装周又来了一个女装品牌。一场秀至少开销300万,光场租就不是小数,这几个展厅本来就是卢浮宫为创收而常年对外出租的,价码当然不低。

奉上了大把香油钱,中国品牌得到了什么回报呢?

看完中国女装秀,一位法国时装界人士私下问我:面料看起来有些廉价,细节上没什么好琢磨的,显示不出设计师的个人风格与品牌气质,每款服装上似乎都能看到别家品牌或设计师的影子,没有自己的品牌思想或品牌故事。想用这样的产品进入欧洲,可能吗?基本功还没做好,干嘛急着要来做秀呢?

是呀,在欧洲既没有零售也没有广告,品牌在当地无认知度,就砸下大把银子,孤零零做场秀,做完就闪,船过水无痕。不过是场昂贵的“到此一游”。这位法国友人按正常逻辑当然不能理解此种做法。我心里清楚但又无法明说。中国服装到卢浮宫“一游”,哪里是为了进入欧洲市场?这根本就是做给国内看的。中国人重排场轻内涵,本土品牌要想获得中国消费者认同,就得先把场面搞大,拉大旗作虎皮。卢浮宫乃艺术之最高殿堂,又位于时尚之都巴黎,自然是一面再合适不过的大旗。中国服装只要“到此一游”,就能沾点霸气,回去够唬一阵子了。

那个男装夹克,不就很唬了一阵子吗?若不是后来有好事者“揭秘”,搞不好还真有人以为那玩意儿被卢浮宫收藏了呢。我倒认为国人对此不必过分解读。用这种手法来宣传品牌,固然俗不可耐,但也纯属经营行为,无关诚信,最多有那么点儿“误导”之嫌,也还可以理解,毕竟在商言商、各用其招嘛。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国内品牌为什么爱弄这些表面化的东西。因为我们有最表面化的消费者,他们最吃这一套。什么时候,国内的消费者也开始在乎用料是否考究、做工是否精细、设计是否有内涵,本土品牌也就犯不着老玩“入选”哪哪儿的把戏了。消费者的进步永远都是品牌进步的终极推动力。

3年过去了,我们到底进步了多少呢?

首先,这次是正式参与时装周,不再是那种非时尚专业的文化交流活动;其次,这次来的是更有指标性的女装,而非受重视程度较低的男装,而且有裙装、有外套,品种结构完整,像个正规的都市品牌,不再只是单一品种的夹克,显得有点儿“乡镇”;再有,模特大都是当地所请,观众也是外国人居多,有了按行业游戏规则运作的姿态,不像以前,台上台下都是国人面孔,令人起疑;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结束时有设计师出来亮相,这是标志着是否与国际时尚行业接轨的重要一环。试想,如果连个专属设计师都没有,谁会拿正眼瞧你?

能有这些进步实属不易,虽然还流于表面,但也算有点模样了。可是还是没人太拿正眼瞧咱,当地媒体的报道“简洁”得近乎冷淡,只说这是中国时装品牌首次参加时装周,此外便无一句评说服装风格之语。也怪不得人家,正如那位法国朋友所说,没有风格与灵魂,叫人从何评起?这些表面工夫镇一镇国内消费者尚可,对于国际时尚专业人士就不起作用了。选择秀场先自露了怯,遑论其他。对于时装秀来说,卢浮宫大厅是一个难出创意的地点,做出的秀只能是中规中矩,花费巨资却未必能赢得尊重。与其这样,还不如先拿这笔银子在家好好修炼内功,等哪一天真正有了自信,而不必再靠别人的场子来获取自信,再来也不迟。

看着这些在卢浮宫来来去去的中国品牌,我想起了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只是心中把“康桥”换成了“卢浮”: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上一篇:商业社会的美丽新世界 品牌巨鳄落注“第二人生... 下一篇:是MOHO,不是S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