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的生产工具与经济形态

时间:2022-07-16 08:34:35

兴隆洼文化的生产工具与经济形态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产工具一直是衡量生产力水平和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指示器。兴隆文化生产工具制造水平如何及是否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使用功能,是我们了解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产、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重要的参照物。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兴隆洼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发展风貌。

关键词:兴隆洼文化;生产工具;经济形态

中图分类号:K8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04-03

兴隆洼文化①是中国北方特别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它分布地域广阔,文化内涵丰富。在现已发掘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严格规整、排列有序的聚落遗址;有不同质地、功能多样的生产生活用具;有技术粗糙、器型单一的陶器;有制作精美、装饰功能突出的玉器;有葬式简单、葬俗奇特的居室墓葬。这充分说明兴隆洼文化先民已经走入定居生活,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兴隆洼文化的分布范围,东起医巫闾山,西至大兴安岭,北过乌尔吉木伦河,东北至吉林省通榆县张俭坨子,向南辐射至河北省三河县一带,分布区域辽阔。其中,西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大凌河等属于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在遍布燕山南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具有共同文化内涵的兴隆洼文化也因地域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而学者们则根据这种地域差别将其划分为老哈河、教来河流域的兴隆洼类型,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白音长汗类型以及医巫闾山以西、大凌河流域的查海类型。

兴隆洼遗址②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住地遗迹整体保存最好、年代最早并全面发掘的典型聚落。已发掘的170余座房址统一规划,选址合理,一次性建成并聚族而居。30余座奇特的居室墓葬,以“之”字纹和横“人”字纹为主体纹饰的手制夹砂陶器,已经采用了抛光、钻孔技术的玉器等在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中独具特色。

白音长汗遗址③是一处以兴隆洼文化为主要内涵,兼含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不同类型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三次发掘清理出的86座房址明确分为南北两个以圆形围壕隔开的聚落区。有以“之”字纹和勾连纹为主体纹饰、所有器物口部外侧都附泥加厚,形成外迭唇、口唇的独特陶器群,最具特色的扁平长方形石铲和一尊圆雕半身石人像在兴隆洼文化中独树一帜。

查海遗址④是东北地区时代最早、文化内涵单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风化岩开凿为房基,以较大房舍为中心,围以中小型房舍,排列密集有序的聚落格局。以透闪石软玉制作的精美玉器,以鳞状表现纹饰的龙纹陶片,形象生动、形体巨大的龙形石堆塑赢得了玉龙故乡的美誉。

在三个遗址中,先民除遗留了大量的以陶、石、玉、骨等制作的生活用具以外,主要以石器制作并与农业生产及采集渔猎活动相关的生产工具更是形制各异、多姿多彩。器物种类包括石锄、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球、饼形器和石叶等。器物原材料主要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器物的制作手法主要有打制、磨制、琢制和压制等。打制的有肩石锄、亚腰窄身石铲、盘状器、敲砸器;磨制的有石斧、石凿、石锛、石刀;琢制的有石磨盘和石磨棒;压制的有小石片和将石叶嵌镶在骨梗凹槽内制作的复合工具,这种骨梗石刃复合工具有匕形器、鱼镖等。上述各种石制类生产工具是遗址中较为常见的,据报道,每座房址的居住面上都发现了一件或数件。

生产工具是人类为了生存和不断改善生存状况的产物,生产工具制造技能的高低及是否具有专门化、多样化的使用功能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指标。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着工艺极其简单的打制石器艰难地维持着最原始的生存状态。经过一百多万年的发展,到了大约距今五万年前后开始,生产工具发生了它的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即以弓箭为代表的复合工具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人类从石器时代的单体生产工具时期迈进了复合生产工具时期。正如同恩格斯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而复合工具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人类在生产工具制造水平上的巨大进步,也意味着人类适应生存环境和改善生存状况的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了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革命性巨变,打制石器让位于磨制石器,人类从不稳定的被动的食物采集者身份向相对稳定的主动的食物生产者身份过渡或转变,人类迈进了崭新的新石器时代。

如前所述,大约在距今8200―74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了许多工艺复杂、制作手法精细、器形多样、用途明确的生产工具。例如:器型较大的呈“丁”字状的双肩宽身石锄,其器身厚薄并不都很匀称一致,均为外凸弧刃,刃部因使用磨擦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光滑度,石锄的凸出部分可安木柄。遗址的发掘者观察到,其使用磨擦痕都在靠刃部的地方,且均与刃锋垂直,当属掘土工具。此外,大型亚腰石铲也是兴隆洼遗存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上部打成亚腰,便于束缚木柄,直接使用部分外凸弧刃,两面“刃角”一致,形成正锋。磨擦痕迹与刃边垂直,因此这种器具应该也是一种掘土工具。二者的特点是磨制较为精细,刃面锋利,属于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复合工具。遗址出土的磨盘的形状一般不规则,底面概无矮足,甚至有的未加敲琢,使用面均因经常使用而磨成内凹状,宽度多在20―30厘米左右。磨棒多呈两端较小、中段粗大的条形。应具有加工采集来的果实和粮食的功用。此外还有些饼形、扁椭圆形、馒头形的石器,有的保留部分砾石自然面,多留有敲击和磨擦痕,也应该属于一种加工工具。石斧多通体磨光,均为扁斧,顶窄刃宽,刃边略斜,外作弧状,这也是一种装有木柄的复合工具,用途当属砍伐工具。其他磨制石器,诸如斧形器、锛、凿、刀、盘状器等,很大程度上应与采集和狩猎有关。还有一类是压制的细石器,种类极少,具代表性的是小石片和石叶,用以嵌入骨梗凹槽内作为石刃。这种骨梗石刃的复合工具有刀、匕形器、鱼镖等,当属渔猎工具,它是兴隆洼文化先民的首创,这种颇具特征的工具在我国东北至西南的广大弧形地带的多种文化中延用较久。⑤而在裴李岗、大地湾文化及其以后的黄河中下游诸新石器文化中,细石器从很少量直到绝迹,始终没有出现石刃骨梗类工具。

上一篇:丙类仓库在设计阶段的电气火灾防护措施 下一篇:构建多元和谐的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