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时间:2022-07-16 04:15:12

艺术人才培育并不因为艺术学科门类确立就得到解决,事实上还需要深入探究。自然,在中国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艺术教育理念的丰富性已经得到较好确立,而进一步处理艺术技能表演和艺术理论的关系、把握艺术专业化与综合性的多向发展,都成为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走在学科建设前沿的一些最为重要的艺术教育单位,对于上述艺术教育理念的综合性理解渐趋一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最早出现单位(1915年设立)之一,也是其中不断探索而形成自身特色的艺术学科。总结自身特点为同行参考批评,也许就是我们最为迫切需要的,这正是借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会议良机,总结我们学科培育和人才培养理念以就教同仁的初衷。

一、基本状况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是综合性齐全的艺术与传媒结合学科,形成了自身的一些优势。关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艺术教育现状,可以从当今艺术楼门外悬挂的两块公告大牌约略察知:

大楼左边牌子上标题为:你会不虚此行:艺术与传媒学院情感、精神与你共享。主要内容包括:

上半年难舍送走毕业生——送出的是艺术飞扬种子

新学期热迎崭新靓面孔——迎来的是创造新生精神

共勉院训——“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我们都是“艺家人”——追求生命精神意味的大家庭

2013教育部学科评估: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六

2013本科专业:戏剧与影视学、舞蹈学共同排名全国第一,音乐学全国第四、美术学全国第六

2013年学院艺术学科名列全国A++10所院校之列,北京师范大学五个全国A ++学科之一

上述牌子中概要展示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的历史承传与现实地位,也显示了目前艺术学科的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注重精神文化的熏陶。“你会不虚此行——艺术与传媒学院情感、精神与你共享”,是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声召唤,强调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教化知识,而是融通精神,平等的艺术观为孩子们确立艺术来自于创造做了铺垫。而“上半年难舍送走毕业生——送出的是艺术飞扬种子,新学期热迎崭新靓面孔——迎来的是创造新生精神”,既是对于走出校门老生的一种依恋,无论他们在校感受如何,我们都相信赴社会后,对于母校的情感会与日俱增,而学院就是毕业生情感依恋的精神家园;又是启发新生入校学习艺术其根本是艺术创造。而两相呼应则是无论离去还是新进,彼此都会有对应的怀想:学校如此美好,抓住时光为将来留下美好的记忆。至于共勉院训——“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则是从古人对于为人、为艺术、共享精神家园的一种悠远承续。于是当我们发出:我们都是“艺家人”——追求生命精神意味的大家庭时,新的艺术园田的美好期盼就可能留驻新生老生的心灵深处。

如果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力求将美好的艺术创造作为艺术教育的培育观念,那么,在大楼右边版上标题:“我们一起前瞻——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展演相映成辉”,就是明确展示践行的成果。大牌子内文罗列了下半年学院艺术展演科研的要事主题、时间、地点预告:

1.“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仪式暨国家戏剧影视学科发展规划”研讨会—— 8月 艺术楼

2.“中国舞蹈12天-春之祭·离骚”——国家大剧院 8月14、15日

3.“艺术‘中国梦’的追求:艺术人才培养的跨越发展——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 9月26—28日 艺术楼 最大规模最多艺术院长齐聚北师大

4.“至乐汇舞台剧:六里庄舞台剧展演—— 9月中旬 北国剧场

5.“2013创意舞蹈国际研讨会”—— 9月12—15日 北国剧场

6.“双城记:北京·柏斯——北师大与西澳大利亚艺术学院联合演出”—— 北京国安剧场 9月13、14日

7.“全国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学术研讨会”——9月底 艺术楼

8.“电视改变当代大众视听生活——纪念中国电视55周年大型高端学术研讨”—— 10月中旬 艺术楼

9.“笔墨绘:北师大 西安交大 西安工业大学三校师生书法联展”——10月 艺术楼京师美术馆

10.“红楼梦诗词书法作品展——10月 艺术楼京师美术馆

11.“中国游戏产业动画高端论坛”—— 11月 艺术楼

12.“国际影视音乐现状发展学术研讨会”—— 11月4日 艺术楼

13.“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论坛”——12月 艺术楼

这是高调展示学院学术文化努力的显示,着力概括性地展示2013年下半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科实力和科研实力的构想设计,尽管由于版面限制还有更多的展演和中小型研讨会没有登陆期间,但已经在此展示出学院既注重艺术展演的专业表现,也同样注重艺术理论研究的特色。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的理论研究受到关注,是因为学院的理论文化气质的凸显,学院在中国艺术理论尤其是艺术教育的研究上具有自身的优势。而作为综合大学并不遁入虚空的研究,而是同步重视各学科的艺术展演活动,并且近年来在全国性的艺术展演中不断获得奖项。

我们的经验是:学术不仅是理论研究,也包括展演学观念的不断拓展,稳步增强实力是硬道理。在这一理念推动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艺术综合性实力不断增强,在艺术展演的影响上也获得了一定反响。就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初而言,我们承担了教育部高中“美术”课程和“综合艺术”课程实施效果和改革的牵头调研评估任务,顺利完成;数字媒体和设计学科承担了国家两部委下达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三校高级动漫班联合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学年在北师大基础课程教学顺利完成;获得国家竞选高端电影创作高端人才硕士培养专项计划单位,等等。

二、基本发展经验

上述介绍我们的现状,由此应该强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近百年的学科发展中,显而易见的呈现出在历史承传积淀基础上的学科建设观念,依存艺术学科的厚实基础,对于起步于1915年的美术学科前身的手工图画科与音乐讲习班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从音乐与美术这一艺术传统核心学科,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已经具有全国影响;而焦菊隐先生为传统的戏剧教育也在后来的“北国剧社”的戏剧演出中得到呈现;以启功先生为标志的书法艺术文化教育,在大学艺术教育中也独树一帜;以戴爱莲校友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在新世纪跃然而起,占据中国大学舞蹈教育的重要位置。多年来,我们的舞蹈学科始终在中国舞蹈教育中名列前茅,书法学科也获得同行的尊重,而音乐学、美术学等在全国具有独特地位,各种评估机构的艺术学科都在优势地位,都可以窥见多样艺术学科继承发展的样貌。跨学科的发展成效在师资眼光上可以透视一般,比如我们的舞蹈编导教师成为张艺谋主持的奥运会残疾人奥运会的主创人员,成为国家大型艺术展演的主创,成为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的颁奖晚会导演等,即是跨域尤其是综合性艺术能力的显现例证。

但世界发展加速背景下的艺术教育,需要有清晰的学科发展思路。我们明确主张: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是保持自身学科优长、也为学生带来紧跟时代拓展的必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意识到,在新的环境下向时代前沿拓展教育新境界的重要性。在传统艺术教育的坚守前提下,放眼世界艺术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必要学科扩展:除了协调习惯性的多样艺术学科共融,避免俗套的分割学科异态扩充外,坚持多学科艺术汇聚是我们的基本守则。而学院体制内,除了艺术学理论、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书法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稳固基础、精英培育的基本把握外,从上个世纪开始,我们开始现代艺术一些学科如影视学科、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建设,开始形成在一个教学单位中艺术与传媒聚合、理论文化与技能展映相融、学理探究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新的观念。北京师范大学从1992年开始的大艺术文化建设,率先在综合大学建立现代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学科和大众传播形态的电视艺术学科,尽管我们在1993年获得教育部第一个批准的“影视艺术与技术”学科是开创之举,但其实尝试扩展艺术的关联性而始终坚持不懈,才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尤其在众多大学不断将一个学校具有多个艺术学院作为值得炫耀的事情而扩充的情况下,我们却始终稳步聚合多样学科,在勾连和内涵发展作为自身的特性而坚持。因为聚合才能凸显差异,借鉴才有自身优势发挥。于是当名不见经传的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在1995年第一个斩获全国高校电影学博士点,1998年成为全国高校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时,学界的意外其实也是一种印证:坚定走自己的学科建设之路,注重相融借鉴的化合作用而不做物理切割的分而治之。其他几个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当回过头看时,也许得失互见,但显然我们得利其中,因为艺术的共同性精神得到发挥。在2004年和2008年两次国家评估中,作为艺术学尚未独立的学科全国排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综合排名两次都位居全国第四。而前述的2013年学科评估基本数据,是作为艺术独立为门类的学科排名也可以印证:2013教育部学科评估,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六。这也是在我们综合性建设中分学科看待的一种认知,显然,相互促进是效果明显的。再看全国民间排名具有相对关注度的广东管理科学院2013数据,在本科专业排名中,北京师范大学的戏剧与影视学、舞蹈学共同排名全国第一,音乐学全国第四、美术学全国第六。而的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排名,名列全国最优学科A++前10所院校之列,而这也是我们所骄傲的:艺术学科在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五个全国最优的A++学科之一。

综合性艺术学科建设基于我们的理念,而这也是根源于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必须在掌握文化艺术深厚基础上才能够深入艺术,才能够具有长远发展的认识。其实学科建设的目的既是给予艺术需要学术的眼光和厚度,也是需要明确给予学生综合艺术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事实证明,单一地强调艺术各门类的差异,人为扩大分野,难免闭目塞听而影响各学科的发展。而既明了艺术学科各有特色不容混淆,又意识到许多观念上需要互为支撑相互借鉴支持,才有利于整体艺术的学科学术地位,也有助于各艺术分类的丰富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在此做了有益的探索,也得到学科发展的正向验证。而放眼当今高校,尤其是重要的专业性艺术高校,哪个不是迈向了多学科发展的路径?至少已经不会把艺术学理论加以排斥。

三、实践促进

学科发展顺应时代,也就要从素质教育呼应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这其实是艺术教育尤其是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摆脱空谈而强化现实适应性的需要。无论是原本注重舞台实践的音乐学科还是舞蹈学科,以及需要会展来得到反响的美术设计学科,我们都不断增强其实践力度,每年几十场校内外演出展映活动无疑对艺术实践至关重要。但并不去削减艺术文化课程的课时和力度。在全国设立实践、写生基地也保证了实践的场所。而在一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的传媒学科所创立的大学生电影节,则在综合性实践上树立了标杆。建立于1993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起步于当时包含音乐、影视学科的艺术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了推动新建立的影视学科学生热情,自然还包括影视学科建设的突破点设立,年轻的学子们开创延续至今20届的大学生电影节。持续多年都是中国唯一一个每一年度举行的大型国家性电影节,却是学生操持的规模宏大的艺术文化实践活动。时至今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成为唯一经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教育部、北京市政府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全国性大学生电影节,其影响扩展至海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所确立的“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独特品格得到社会赞誉,清纯独立的艺术评价来自于大学生们的青春热情,而大学生电影节所坚持的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拍、大学生评”为鲜明特色的艺术精神,也在社会各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我们创办并坚持下来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其实就是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高端规模化体现,只有艺术的眼光才能做到无惧艰难而始终不懈的热诚投入,而只有多学科学生的实践才有这一国家性要事是依赖学生来完成的创举。在数媒专业和设计专业学生整体宣传展示设计,包括邀请函、文件袋到大型会场布置,综合性学科的优势得到体现,而各种活动的演出等在音乐舞蹈学生的实践中得到良好社会赞誉。影视学生拍摄开闭幕式短片,征集和评价从影像作品到影评文字,以及筛选全国的多样创作类别(200部年度影院电影竞赛单元、几千部学生创作短片、中小成本数字创作评奖等),都在学生的把控中有条不紊进行。所以我们的确比较满意这样的评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三个“第一”凸显的是——中国唯一完全由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并获得国家认可的全国性电影节;每年度中国最早的电影节——“春天的第一个电影节”;中国唯一一个每年举办一次的电影节。

从实践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大学生们具有极大的实践能力和学术评价才华,在综合性艺术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育的基础上,只要给他们场所和机会,就能创造出在校期间不同凡响的实践成果。人们认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四高四多”,其实正是证明校园艺术文化培育的社会实践的价值:第一,参展影片质量高、数量多:网罗每年度几乎所有优秀国产电影参加竞赛单元,国产电影一年一度的集中展示;第二,参与电影节的导演、明星的档次高,数量多: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陈可辛、巩俐、葛优、梁朝伟、章子怡、赵薇、周迅、徐静蕾、陈坤、梁家辉等众多一线导演、明星热情支持和参与;第三,媒体关注度高,参与媒体数量多:国内上百家平面、电视、网络媒体大密度集中报道;第四,观众参与热情高,受众人数多:全国近200所高校的数百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其实从今年上半年举办的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可以窥见我们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第20届大学生电影节历时一个月。包括进行国产电影(含合拍片)评奖,举办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入围国产影片展映、剧组见面会、大学生主持人选拔大赛、系列影视学术研讨会、大学生影评大赛、电视电影评奖、优秀电视电影展映、外国电影专题展映、百年中国电影歌曲双十佳评选、华语电影高校巡展等形式多样的展映、评选、研讨、交流活动。而电影节闭幕式和颁奖盛典第一次实现央视6频道同步现场揭晓所有奖项。

但其实,不仅是影视学科,其他学科的实践拓展也都各有独特性并且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四、开放眼光

随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艺术与传媒联谊、多学科艺术相互促进;实践丰富性锤炼、理论体系性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学术深入共融;师资培育加大力度、学生实践针对性加强,同步进行的协调步骤加大,发展的关键点到来,如何进一步前行?面对时代难题,我们更加明确了几个基本认知,即:艺术是精神文化产品,艺术教育绝对不能急功近利的去拔高和求取功利性;坚持常态艺术的培育和瞻望高端的境界是保持艺术创造性的基本需要。在近年的学科发展中,我们强调上述认识,是自觉排斥违背艺术规律的拔高和虚妄的追求,相信自己的实力也坚守艺术朴质就是最高的精神。不能止步不前,清醒认识功利性只能短暂获得功名却不能推动艺术精神培育。

于是在学生培育上,强调文化精神的重要性,那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人格和情感丰实的过程。看到有些学校只注意技术条件的补充却显然没有文化情味的投入,我们明确了物质环境的局限和如何发挥其意义的所在。近年我们为艺术楼的艺术文化进行有目的性的改造,不是单一的设备更新,而是文化氛围的营造,比如在楼内设立咖啡休闲吧,让师生在课余停歇下来相互展示创作、研讨艺术梦想,当飘散的咖啡香气氤氲而生的时候,艺术的柔和气息弥漫。而在一楼连续半年接续展示讲师及青年教师的个人精神和学术感悟,让其实是教学中坚力量,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青年教师风采得到全面展示,获得良好影响。而从一楼楼梯开始,我们设计了脚下是延展性的大大的彩色“艺”字逶迤而上,眼前展开在墙上的是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集体照,那种与学生亲近的姿态得到许多毕业生的感动留言。在每一层我们都精心设计了文化墙,除了学院学科建制等常态介绍外,专门有教授墙,大幅照片和个人名言的刻印,让学科带头人直观显示自己的特点。当艺术楼全方位的显示艺术的气息,含蕴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意识也就熏陶学生而起到美妙的作用。

在教师培育上,我们明确坚持教学和人才提高的关系,尽管我们对于强求艺术人才的高学历不切实际提出意见,但不断鼓励艺术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积极促进教师出国留学。在这些方面没有任何限制的措施,大大提高教师上进丰富学养的积极性。而在不同学科同样鼓励开展学科课题申报和横向合作,针对艺术师资容易忽视也实在缺乏学术研究的动力问题,每一次国家、省部级以及学校课题,我们都以人对人的鼓励督促来提高意识,每一年度的课题获准率都逐渐提高。出国人员的幅度增加不仅对于教师个人,实际上还对增强中外合作疏通了管道,也促发了师生中外交流,更扩大学科影响。艺术在开放世界背景中去提高眼界是学科发展需要,也是实践培育需要。近年来这一开放举措加速进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步子大大加快。比如影视专业邀请我国台湾著名艺术家赖声川合作举办培训班,招收学员,扩大了我们的戏剧学科人才培养的途径;舞蹈学科主导教师不仅成为国家大型演出如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核心骨干或演出人员,而且开创性的举办国际舞蹈学术研讨会令舞蹈界惊讶;美术设计学科走出国门到德国交流,在德国挂牌设立了的实践基地;数媒学科与我国台湾艺术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收到良好效果;音乐学科多次代表国家去俄罗斯、法国以及北欧各国等参与中外国家间的展演,获得表彰;书法学科招引国外多个国家、地区博士生,还在学院与海外共同举办书法多地联展。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科更为有效的合作机制已经多见成效,比如我们第一个举办跨媒介的全国微电影研讨会,第一个举行影视音乐学术研讨和中国电影歌曲百年评奖,每年几个根植于大数据和电话调研的数据,第一个和电影博物馆合作举行学术调研,等等。至于与我国香港机构合办研讨会以及和西澳大学跨校演出等学术展演接连不断。在更为广阔的视野实现学术、艺术的同步发展。

作为综合性艺术学科,我们将继续探索发展之路:我们要成为艺术教育国家队,注意进行中国艺术教育尤其是基础艺术教育的调研与对策政策研究,成为国家基础艺术教育平台。我们将继续进行舆论与大数据时代艺术文化调研,加强跨校艺术文化、跨艺术研究、跨门类联合研究的组织实施,将不断扩展和设立调研基地,等等。在中国艺术教育和人才培育的路途上,应该留下学术研究的扎实印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院长

上一篇:中华职教社:两岸职教架心桥 下一篇:乐器分类体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