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桑给巴尔

时间:2022-07-16 02:07:55

桑给巴尔城中荒废的古波斯浴场,金黄色的余晖从半片墙头的遗迹上探过来,盈盈地落在小巷中,满满地镶在窗框里;狭窄崎岖的石阶、高大乌黑的木门、坐在门前晒太阳的妇女、身旁嬉笑打闹的孩童,仿佛都凝在晶莹的琥珀中,染着淡淡的辉煌,像一张老旧的艺术照,影影绰绰地看不出本来模样……不仅仅是这里,桑给巴尔的一切都如同一张老照片,模模糊糊,却引人无限遐想。

关于桑给巴尔,Lonely Planet是这样描述的:“桑给巴尔有着传奇般的魅力——多少个世纪以来,它是东非最重要的贸易中心,文化交通的十字路口,非洲、印度、阿拉伯传统的大熔炉,踏着与内陆大相径庭的步调——在这里,生活自有韵律,那就是印度洋的季风和月亮的盈亏反复……”读到此处,我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美妙的异域图景,“桑给巴尔”这名字所蕴含的诗意,像一滴水落在心上,缓缓荡漾开去。

飞机从达累斯萨拉姆上空划过,透过舷窗能望见湛蓝的大海,零星的小岛像洒落的片片嫩叶,悠悠漂浮着,染绿了周边的海水。我望着接连掠过的岛屿,猜测哪一个才是我的目的地。

疑问很快消失,桑给巴尔是这一带最大的海岛,目标十分明显。郁郁葱葱的丛林边缘,环绕着宽窄不一、冰雪般颜色的沙滩;沙滩外是大片大片翠绿色的浅海,渐渐向远处融入蓝色的深渊。珊瑚礁在海底勾画出斑驳的曲线,从高空就能看到,像是已经打印好了横格、逗号和省略号的信笺,只等人落笔,写自己的故事。

机场建在桑给巴尔岛的中央,十分狭小。一下飞机,就与湿热的空气撞了个满怀,黑洞洞的大厅里没有电扇,竟然也没有传送带,行李要靠工作人员双手搬出。出了机场,有数不清的小车拦住去路,开出的价格倒也公道,我跟司机说定“10美元送到石头城(Stone Town),顺带帮忙找旅馆”,便钻进了空调基本不转的车厢。

游荡石头城,相约不如偶遇

桑给巴尔历史悠久,13世纪起,非洲大陆居民扬帆登陆,随后以香料为媒,印度商人和阿拉伯人纷至沓来;15世纪之后,由于黑奴交易的魅惑,西方人粉墨登场;1964年,桑给巴尔与坦噶尼喀组成了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作为桑给巴尔的中心,石头城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披上了独树一帜的华丽外衣,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老实说,我觉得石头城乏味得很。狭窄小巷如迷宫般纵横交错,岁月把两侧高墙打磨得光溜溜、黑乎乎的,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子,像一首晦涩的回文诗,读着读着便让人昏昏欲睡。旅行手册上对石头城的窗户和门大肆吹捧,据说是“完美结合了阿拉伯和印度两种风格”,我却觉得,要论精美细腻,还不及尼泊尔的巴德岗和加德满都;要论沧桑,那些百转千回的巷子里夹杂着簇新的旅馆、商铺,就像人脸上未老先衰的皱纹,既没有活力,又少了些韵致。

出门旅行,我喜欢偶尔体验一下迷路的感觉,随随便便见到的草木,有时比刻意追求的“景点”更加动人,尤其是在“景点”密集的地方。与其上赶着跑去讨个失望,不如闭眼等着精彩不期而至。在石头城信马游疆地闲逛,偶遇一座荒废已久的古波斯浴场,参观只需1美元,看完出来,日已西斜,金黄色的余晖从半片墙头上探过来,盈盈落在小巷中,满满镶在人家的窗框里,狭窄崎岖的石阶、高大乌黑的木门、坐在门前晒太阳的妇女、身旁嬉笑打闹的孩童,仿佛都被凝在了晶莹的琥珀中,又像是一张老旧的艺术照。然而这影像只能留在心里,因为当地人不喜欢被拍摄,擅自拍照被认为是一种侵犯行为。这样也好,少了相机的干扰,才能把目之所及牢牢记住,今天平平淡淡的一幕,明天也许就要捧在手中,丝丝缕缕地品味了。

Lonely Planet上说:“在石头城不必担心迷路,因为走上一会儿,你要么就到了Creek大街,要么就到了码头。”果然,半小时以后,我就闻到了海水的气息。据说码头区有极好的露天餐馆,海鲜相当便宜,还能免费欣赏当地音乐。码头上,粗石搭建的平台直插入海,成了孩子们练习跳水的天堂。

跳水是石头城的一大景观,男孩子们个个谙熟水性,连衣裤都不脱,几步助跑后纵跃入水,姿势美妙已极。围观的游客很多,孩子们便撒了欢,个个施展绝活,单人跳、双人跳、翻跟头、倒立,在空中摆出各种滑稽可笑的造型,入水之后,攀着石壁的突起处,像壁虎一样轻松翻上墙头,重新加入队伍。

蓝色巡游,穿行在红树林与珊瑚海

“帆船出海”(Dhow Cruise)是当地一项既经济又精彩的活动,当地人还为这种活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Safari Blue”,每人55美元。我准时来到海边,向身穿黄色T恤衫的工作人员报到。船泊得很远,游客被分成十人一组,哗啦哗啦地涉水登船。与我“十年修得同船渡”的是几个法国人,还有一对美国眷侣。

所谓“dhow”,就是传统阿拉伯风格的单桅帆船,船体细瘦,我们乘的帆船显然经过精心改造,加宽了船帮,以便航行更稳,也能坐得更舒服些。三位船老大都是当地黑人,虎背熊腰,戴着宽大的墨镜,笑起来异常豪爽。

离岸不远,海水就分了层次,深暗的背景上划过一道鲜亮的绿色。一座低矮的“小岛”在天边浮现,驶近了才发现并不是岛——表面凸凸凹凹,想必是珊瑚礁累积而成,底部呈倒锥形,稳稳当当直插入水,顶端的绿色植物欣欣向荣,整体看去,仿佛是一大片被连根拔出的盆景,连着土坯,随意栽种在此。船老大说这是红树林(mangrove)。红树林我也见过,但都是在岸边,词典上对它的定义也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一种特殊植物群落”,像这样“宛在水中央”的还闻所未闻。

船径直向红树林疾驰,及到近前,底部的礁石中闪出一道缝隙,我们擦着高崖折转而行,如入桃源,曲径通幽。前面景致豁然开朗,满月般的泻湖(lagoon),是红树林捧起的一湾静水,水底的沙地似乎触手可及,蓝色、红色的小鱼怕羞般东躲着。泻湖中央有几丛孤礁,大小不一的孔窍错落有致,上面树木繁茂,有着海市蜃楼般的缥缈玄妙。泻湖有一进一出两道开口,出口处的石壁更加美妙,镂空的孔洞像低垂入海的圆月,透过它望向远方,似乎身处传说中的仙人洞,一日十年……

上一篇:货币刺激何以不再显神效 下一篇:黔辣 中国顶级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