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坠地到三十而立

时间:2022-07-16 12:06:31

1982年1月,《为了孩子》如同初生的婴儿,啼喊着一个响亮的名字,来到这个世界。如今已三十而立。

《为了孩子》这30年,虽然也经历过成长的烦恼,但更多的是收获成熟的喜悦。回首这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孩子》与时俱进,始终走在科学育儿的前沿。80年代,我们作为新的舆论力量,站在维护儿童权益的最前沿摇旗呐喊,向社会、向父母传递先进的儿童观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新理念;90年代,我们进一步确立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的办刊方针,以创新的育儿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服务父母,为培养新时期的新一代作出了我们的贡献;2000年代,我们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健康人格,为营造儿童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而努力,以权威的理念和实用的信息站在行业的高端。

三十年,衷心感谢读者对我们的信任!未来,为了孩子,我们依然和你在一起!

一篇报道解救被疟儿童

1982年2月,一封来自安徽肥东县的群众来信引起了编辑部的重视。来信反映当地不满10岁的儿童况昌新不仅吃不饱饭,其姐夫刘有桂还经常虐待他――殴打、用烟头烧、竹签戳、火叉烫、刀划,孩子皮肉划开后,还用盐抹在伤口上。

《为了孩子》火速联系当地妇联解救况昌新,并派出特约记者实地采访。追踪报道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谴责虐待儿童的行为。1982年5月,当地法院开庭审判“刘有桂虐待儿童”案,一审判决刘有桂有期徒刑5年。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他们又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作为媒体,普法、维权,是当时《为了孩子》的一块重要工作。

一出惨剧警示体罚的危险

1982年5月,《为了孩子》报道了上海沈邵林、李芬打死亲生女儿沈斌的案件,震惊了许多家长。沈邵林、李芬夫妇很爱女儿,平时给女儿好吃好穿,可就是在教育上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死了,妈妈李芬还反复哭诉,因为老话说“打屁股打腿打不死”,才会下狠手去打。

打屁股打腿真的打不死人吗?

抱着破除体罚陋习的想法,编辑联系了当时负责案件的法医。法医从专业角度详细分析了打击屁股、大腿致死的原因,“如由于广泛损伤,小血管破裂出血以及大量血浆渗出,造成有效血循环量减少,可导致循环衰竭而死亡;受伤的组织释放出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在“打孩子”还是常见的教育手段的年代,《为了孩子》不仅介绍正确的教育理念,也用科学事实警示家长,不要因为愚昧的举动而后悔一辈子。

一场爬行比赛让科学育儿大普及

1992年,《为了孩子》和上海市电视台共同举办了活力宝宝爬行大赛,这是上海全市范围第一次举办这类针对小宝宝的活动。活动历时4个月,在全上海引起了轰动,有三千多个家庭参加了比赛。

“爬行”对于宝宝成长的意义,当时的父母并不了解。宝宝爬行大赛把当时国际上先进的育儿理念――充分爬行、健康成长――念带给了年轻父母。

90年代,《为了孩子》通过组织各种充满趣味的活动,鼓励年轻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进来,把最先进的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普及给大众,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

一次研讨促进了全社会对独生子女问题的关注

1994年5月,《为了孩子》携手东方广播电台和《生活周刊》,举办了中国独生子女问题大型研讨活动,希望通过专题讨论,刊登系列文章,组织大型调查和研讨会等活动,引起人们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普遍重视。

“独生子女社会对社会结构、经济、文化、人们心理会带来什么冲击?我们应该如何确立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使独生子女成为具有自制力、基本生活能力、独立判断、意志坚强、尊重他人和遵守社会规则的个人?”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步入青春期,许多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为了孩子》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全社会面临的问题,成为当时国内第一个开展独生子女问题研讨的媒体。这次研讨促进了全社会对独生子女问题的关注。

一个版块开辟了养育新天地

《为了孩子》作为一本家庭教育类杂志,很长一段时间的编刊中心放在教育上。经过读者调查,编辑部发现许多家长也迫切需要了解婴幼儿的喂养、养育知识。1995年,《为了孩子》增加了有关婴幼儿喂养、养育内容的版块,并逐渐形成了“宝宝天地”栏目。

在当时,《为了孩子》是国内第一本开设针对小婴儿、低幼儿童的喂养、养育知识的期刊。这些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内容一经推出,就大受新手父母的欢迎,来信来电咨询养育问题的家长接连不断,那个时代还没有互联网,编辑部的读者来信是用一个个麻袋子装的。

至90年代中后期,《为了孩子》逐渐确定了教、养并重的特点,积累了越来越多读者的信任,到了90年代末,内页增加了彩页,杂志印数不断上升,发行量也成倍增长。

一种尝试开创了读者细分时代

经过二十多年的编刊实践,《为了孩子》逐渐走向成熟。《为了孩子》的读者定位从最初0~14岁少年儿童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逐渐改变为0~7岁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和育儿行业工作者,将关注点集中在婴幼儿养育和教育上。

2003年,《为了孩子》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将0~7岁的年龄段再进一步细分为0~3岁、3~7岁两个年龄段,《为了孩子》成为国内第一本精确细分读者的育儿杂志。

3~7岁版杂志每期赠送一本幼儿阅读小画册,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告诉我们,大人看大刊,小孩看小刊,亲子共享阅读时光,真是棒极了!来自读者的肯定鼓励了我们,不久,读者所说的上口又好记的“大人看大刊,小孩看小刊”成为我们的宣传语。

细分年龄段带来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更实用,更细致的风格,一直延续至今……

编后记:

在收集资料、走访老编辑的过程中,我们感动于三十年几代人脚踏实地的努力。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三十年编刊花絮”只是我们在浩瀚的海边捧起的几朵浪花,透过它们,我们看见《为了孩子》带着我们这个时展的印记不断前行。当年的读者,谈起她们的孩子,如今也三十而立。

与本刊同龄的读者周燕辗转联系到了我们。1987年她5岁时,母亲在收入并不丰厚的情况下订阅了全年的《为了孩子》,从此她家便与杂志结下深厚的缘分。如今,周燕即将荣升妈妈,她订阅了《为了孩子》(孕・0~3岁版),她说要将这份缘继续下去……

我们祝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养育健康、快乐、聪明的宝宝!

上一篇:汤汤水水 滋润“燥”宝宝 下一篇:宝宝吃水果蔬菜的细节 YES &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