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副鼻窦炎16例

时间:2022-07-15 11:58:56

副鼻窦炎尤其是以上颌窦、额窦炎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在上颌窦炎窦腔内积液较多西医采用穿刺排液外,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大多数患者反复发作,痛苦不堪。近年来,运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16例小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副鼻窦炎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5~48岁,病程反复发作1~6年;均采用X线摄片或CT扫描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川芎20g,防风15g,细年5g,荆芥15g,羌活15g,薄荷15g,白芷15g,银花15g,白芥子10g,刺吉黎15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5g,儿童量减半,全部患者均服上方,日1剂,经X线摄片或CT扫描窦壁光滑不粗糙停药。

结果

上述16例患者经口服上方后,14例治愈;2例好转,其中最多服药5~20剂。疗效以临床症状,体症消失,X线摄片或CT扫描未发现异常为标准。

例1:患者,女,48岁,2005年7月就诊,诉患慢性感冒近3年,每于感冒后即前额、双侧颞顶部疼痛、鼻塞、头痛、时有黄涕流出,曾经服用抗生素及治疗鼻窦炎的中成药症状来缓解,每次缠绵半月难愈。1周前又因感冒致前额及双侧颞顶部疼痛、鼻塞、流涕。诊见:急性病容、前额部、双侧颞顶部压痛明显、经X线摄片确诊为双侧上颌窦炎、额窦炎,左侧上颌窦腔内少量积液。煎服前方3剂痛减,10剂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5剂。

例2:患者,男,34岁,2010年3月就诊。诉感冒后双侧颞顶部及前额部疼痛4天,伴头晕、鼻塞、流涕,经西医抗炎,解热镇痛治疗无效,投我处治疗。症见:双侧颞顶部、前额部压痛明显。CT扫描确诊为左侧上颌窦炎、额窦炎、嘱服上方,7天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续服上方5剂。随访未发。

讨论

慢性鼻窦炎属中医学鼻渊范畴,新病者多由外邪侵入,或脏腑火炽,上炎鼻窍所致,类似现代医学急性鼻窦炎;久病多因日久失治,脏腑虚损,鼻窍失养所致1,多缠绵难愈,类似现代医学之慢性鼻窦炎。川芎茶调散原为外感风邪头痛所设,主治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伴恶寒发热、鼻塞目眩。对16例以头痛、鼻塞为主之急、慢性鼻窦炎患者辨证加减运用该方,配合西医常规非手术治疗,疗效显著。方中川芎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白芷、蔓荆子善治阳明经头痛,共为君药;细辛宣通开窍,并长于治少阴经头痛,、薄荷、防风又善疏风解表,清利头目,苍耳子散风通窍,并能止头痛,为治鼻渊要药,均为臣药;僵蚕、蝉蜕疏风解痉止痛,桔梗化痰浊,且引药上行,使诸药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缓和风药燥性,共为佐使药。急性期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慢性,以黄芪、当归补气血,扶正祛邪,白术健脾益气,脾健而痰浊不生。

额窦炎,上颌窦炎相当于中医的“鼻渊”“脑渗”“脑漏”范围,临床上有急慢性之分,急者大多为风热外邪所致的实证、热证。本组病例基本属比证型,治疗当以祛风清热、宣肃、通窍之功,药症相对,故获效满意。

参考文献

1梁斌昌.川芎茶调散治疗急、慢性鼻窦炎20例.中医杂志,2008,49(3):442.

上一篇: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颊炎92例临床疗... 下一篇:督灸疗法及其在肿瘤临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