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格《思想》研究

时间:2022-07-15 08:33:53

弗雷格《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B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029-02

摘要:本文就弗雷格《思想》进行了相关探索,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弗雷格 思想 研究

1 什么是思想

弗雷格早在《论涵义和意谓》一文中就区分了句子的涵义和意谓。

他指出了句子的涵义是其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其真值。弗雷格在《论涵义和意谓》中主要谈的是句子的意谓,而他在《思想:一种逻辑研究》这篇文章中就在区分句子的涵义和意谓的基础上转而探讨句子的涵义――思想以及真值。

弗雷格以探讨“真”作为他的出发点。他首先比较了逻辑学和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上的不同:所有科学的任务是发现真,而逻辑学是要认识真的规律。那什么是“真”呢?在这里弗雷格运用了语言分析的方法,他分析的三个基本原则就是一、区分主观和客观、逻辑与心理;二、语境原则:在句子中分析词的意谓;三、区分概念与对象。弗雷格认为,“真”这个概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真”可以做形容词来修饰一些词,如名词。他的例子是“真画”,这里“真”的作用是表明出事物具有其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性质;第二,“真”可以用于修饰句子,例如…是真的。弗雷格认为,这个带有“真”的句子的思想与“真”所修饰的句子的思想是一样的。例如,“2加2等于4是真的”与“2+2=4”,两者的思想是一样的。他指出:“当我们称一个句子是真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它的涵义。”接下来对于“真”的定义,弗雷格批判了真理符合论。真理符合论即是指真理是一个命题与事实相符合。弗雷格的观点是“真”不是一种关系,真理符合论会导致无穷倒退的问题。

这样,弗雷格就通过研究“真”,得出句子与“真”相关的是思想,从而引出了句子的思想。他说“我称思想为某种能借以考虑真的东西”[1]。但是,“真”与句子相关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句子的涵义都是一个思想,只有断定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陈述句(statement)才有思想,因为它们表达了自然规律并且具有普遍性,其他的例如命令句、愿望句、请求句以及表达人们情感的句子等等,它们的涵义都不是思想。断定句本身包含了紧密结合的两个部分:内容和断定。疑问句中没有断定,只有内容。这里,内容是思想或者至少包含思想的思想。此外,断定句中还可能其中含有与断定无关的语词用来激发人的情感,它们同样不是思想的一部分。弗雷格对此进行了总结:思维是对思想的把握;判断是对一个思想的真的肯定;断定是对判断的表达。

总的来讲,弗雷格认为思想是与“真”相关的,是句子的涵义,是“我们借以把握真的东西”。

2 弗雷格对思想与表象的区分

弗雷格为了进一步对阐明思想,把世界划分为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外部世界是客观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我们用感官可以感觉的东西;内在世界存在的是人头脑中的感觉印象、想象、感情、愿望、决断等等。

弗雷格认为,除决断以外的属于内心世界东西都可以用“表象”来概括。那么思想是表象吗?弗雷格接下来从四个方面对表象与外界事物做出了区分。

具体地,弗雷格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子1:那株椴树是我的表象吗?这里他用“那株椴树”这个表达式来表示我看得见,别人也可以看得见和触摸到的东西。弗雷格从两方面来进行了分析。如果这句话的意图实现,“那株椴树”这个表达式就表示了某个外界的事物,因而不是我的表象。如果这句话的意图没有实现,“那株椴树”就表达了我实际上没有看见而仅仅是设想去看的东西,它表达的是空集。“那株椴树”如果是表象,那就没有任何的承载者,因此整句话是假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我对那株椴树的印象是我的表象。

例子2:弗雷格以毕达哥拉斯定理来说明思想史不需要承载者的。同样,他也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第一、假设甲、乙两个人都能承认毕达哥拉斯定理所表达的思想是真的,那么毕达哥拉斯定理就既不属于甲的意识内容,也不属于乙的意识内容,因此甲、乙两人都不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承载者。第二、如果甲、乙两个人分别视作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内容不是同一个思想,那么就只能分开说甲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乙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甲的思想是甲的意识内容,乙的思想是乙的意识内容,由此得出思想需要承载者。但这样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首先,如果甲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是真的,而乙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假的,那么真和假就成为了表示意识内容的东西,只能用于人的意识领域,这就与弗雷格关于“真”的论述相悖,“真”不是主观的。其次,如果每一个思想需要一个承载者,它属于这个人的意识内容,那么它就仅仅是这个人的思想。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内容,而且各自研究自己的意识内容,各自认为自己研究的是真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样多数人所共有的,由多数人共同进行的研究的科学就不会存在。

由此,弗雷格得出思想既不是外界的事物,亦非表象。他认为除了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外,存在着第三种范围,而属于这种范围的东西有三个特点:第一、不能被感官感觉,不需要承载者;第二是思想,并且与真相联系;第三、思想的真是永恒的,不依赖与人的认识。

3 弗雷格对思想的具体阐述

弗雷格从七个方面对思想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3.1 思想不是思维行为,思维是对思想的把握,思想不依赖于思维行为,它原本就存在。

3.2 思想是真的,无需人们的承认。科学工作不是创造一个真的思想,而是发现一个真的思想。

3.3 把握思想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思考者,这个人是思想活动的承载者,但不是思想的承载者。

3.4 思想是属于第三领域的,不依赖于心理活动,不是现实的。

3.5 思想永恒不变,没有时间、空间的性质。

3.6 思想由句子来表达。只有以时间规定作补充并且各方面都完整的句子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

3.7 思想有两方面的作用:在内心世界中,思想被人们把握认为是真的;在外在世界中,思想通过对思考者的意志的影响,使其产生活动。

4 蒯因对弗雷格理论的继承

蒯因是赞同弗雷格区分意义与指称的做法的,他明确地反对指称论语义学。蒯因指出“意义不可以和命名等同起来”。在单独名词方面,他引用了弗雷格的“晨星”与“暮星”的例子来说明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意义的名称。对于普遍名词,他也同样主张将其意义与外延区别开来,他的例子是“有心脏的动物”和“有肾脏的动物”,这两个外延相同的普遍名词意义显然是不同的。

蒯因同时也积极评价弗雷格用句子而不是词来分析意义,他在《经验主义的五个里程碑》中认为,语义的焦点由语词转向语句是经验主义的第二个转折点。

5 弗雷格“思想”存在的问题

弗雷格关于“思想”的理论是其实在论思想的体现。这其实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在知识论上的翻版。我们认同弗雷格排除心理主义的做法,但同时也认为他没有必要把思想引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弗雷格说“毕达哥拉斯定理表达的思想永远是真的”[2],但是在黎曼几何中就很容易找出其范例。弗雷格也一定认为他所做的把数学还原为逻辑中所运用的公理是永真的。但是1902年罗素给弗雷格的一封信就动摇了弗雷格工作的根基。罗素在这封信里提出了罗素悖论,即数学中的第五公设除了问题,集合公理会导致“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的集合属不属于自身?”这样一个悖论。这直接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可见真的思想并不一定就永恒地真下去,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其条件性、局限性。爱因斯坦的观点就是最好的体现,他认为一个理论的最好的归宿是成为另一个理论的极限情况而存在下去。科学是可错的。

参考文献

[1] (德)弗雷格著 王路译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2006,132页

[2] (德)弗雷格著 王路译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2006,144页

上一篇:论中国传统木雕与现代装饰融合研究 下一篇:公路工程桥梁加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