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疗系统安全管理的构建

时间:2022-07-15 07:06:59

热疗系统安全管理的构建

1肿瘤全身热疗的治疗作用

热疗能增强某些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可改变毛细血管的血流灌注,破坏肿瘤细胞的稳定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容易进入细胞内和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使化疗作用倍增;而对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还具有保护作用。热疗可抑制放射诱导的DNA损伤的修复,降低乏氯细胞比例,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与放疗结合具有协同增敏作用;热疗增加了肿瘤的血流量和氧化程度,热疗与放疗相结合的方法在提高肿瘤的辐射敏感度上比任何一种单纯的方法都更有效。

2双源全身热疗机治疗特点

双源加热全身热疗是采用红外加热与射频加热方式进行的,即利用射频技术直接加热使体内升温,利用红外营造人体外部的热环境;两者结合可有效地解决了体内升温与体表过热致烫伤的矛盾。它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通过电脑控制电磁射频强度和红外的加温功率来掌握加温速度;SRI热疗系统采用中温度加温,其治疗温度为40.5±0.5℃,持续60-180min(视患者病情,体质状况而定),通常情况下恒温设置120分钟;治疗时无须麻醉。

3双源全身热疗操作规则

开机后打开信号源电源,机器射频信号源分系统进入延时程序;每次治疗前务必进行传感器校温;打开红外加热,将红外信号设置在最高功率档,让治疗舱预热至37±0.3℃,过凉或过热均不适合治疗;患者置于治疗舱中,检测其体温、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等,记录病人热疗开始前的基础指标并输入病人相关资料;设定治疗参数,包括治疗时间、治疗功率、最大功率、治疗温度等;治疗后将治疗功率归零(包括射频和红外),将治疗曲线保存,退出治疗状态,关闭射频信号源电源和红外加热电源;见图1。

4全身热疗的实施流程

4.1查阅患者相关的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病史、KPS评分、营养状况、对热的敏感性及耐受性等进行分析了解;排查患者的热疗禁忌症,如:肺心病(重症)、心肌梗塞、肾功衰竭、出血倾向、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身体有金属异物、神经阻断或血管移植或血液循环障碍、未纠正的重度贫血患者、高热或惊厥者、孕妇、KPS评分≤70分患者。4.2制定相关的热疗方案,即制定热疗疗程或与放、化疗的联合治疗等;向患者及家属明确解释热疗治疗肿瘤原理、方法、临床应用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签署热疗知情同意书;告知治疗过程中所需物品准备。4.3治疗前20min对治疗仓进行红外加温预热,之后由护士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工作,除去多余衣物进入治疗仓并放置体内测温线。热疗过程中一般采用直肠无创测温,并全程监测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4.4将治疗界面匹配参数设定后开始匹配,匹配完成后开始设定治疗参数,即治疗时间、治疗功率、治疗温度等的设定。治疗时间包括升温时间、恒温时间及降温时间;将治疗恒定温度设置为40℃,视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进行±0.5℃调节。一般达到治疗温度所需升温时间为60-70min;恒温时间约为120min;降温时间,即降至38℃所需时间约为30min,见图3;治疗功率可调至350-550W之间,视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体型较胖的病人升温较慢,可适当调高治疗功率。调整至所需治疗射频功率并同时打开红外线进行双热源加热。全系统进入治疗状态,显示屏上将实时显示温度值,信号值,以及功率-时间和温度-时间曲线图;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及时补充营养液,并密切监测及评估患者的体征指标和反应状态,随时修正治疗方案,同时监视反射功率值,使信号始终处于最佳治疗状态值。当到达预置治疗时间,系统自动结束治疗。待患者缓慢自然降温至38℃以下后,由护士协助患者起身并告知注意事项送回病房,完成治疗。4.5存储患者治疗信息,并打印时间-功率和时间-温度曲线图;治疗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

5全身热疗的护理要点

5.1热疗前的护理:做好心理辅导,消除和减少患者焦虑感、恐惧感和不适感,讲解全身热疗的机制和治疗过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治疗前2-4h嘱患者进少量高能量饮食;治疗前30-60min尽量排尽大、小便,并准备排便物品;去除随身携带的金属及有磁性的物品、以免烫伤;建立输液通道。5.2热疗中的护理:根据病情安排患者舒适的,告知患者开始热疗时可能出现某些不适,热疗中可适当变换;要多次与患者亲切交谈,降低高热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高热状态下对患者进行不断地心理辅导是完成全身热疗的可靠保证;进行生活护理,饮水、擦汗,体温38+0.5℃以上头部给予冰枕;心电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持续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5.3热疗后的护理:治疗后擦干患者汗液,更换干净衣裤,注意保暖,防止寒气侵入;热疗过程中患者出汗较多,热疗后应继续补液;热疗后全身毛细血管扩张,禁止冷气或风扇直吹,洗浴应在4-6h之后;饮食应以高营养、汤水、易消化为主;继续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直至热疗结束后24h。

作者:张涛 叶惠贞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新技术治疗中心

上一篇:网络管理的平台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病房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