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路径思考

时间:2022-07-15 04:19:27

扩大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路径思考

【内容摘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必须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笔者针对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对当前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公民 有序 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必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

政治参与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关于政治参与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著名学者孔奇认为,政治参与可以解释为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指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关于政治参与的涵义,中国学者对其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也有学者认为,公民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不管国内外学者对政治参与给出怎样的定义,都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个人还是包括非政治团体?其二,政治参与的客体仅仅是一般的影响公民生活的公共政策还是包括一切“重大公共政治生活”?其三,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问题。是仅仅指合法的政治参与行为还是指公民的一切政治参与行为?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公民个人或团体以某种方式涉入政治过程并导致对政治系统的运行及其结果施加影响的努力和活动。这里,政治稳定是指政治体系的持续性,主要指党和政府的稳定,政治稳定能为公民提供有序的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然而,公民参与政治,必须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之上。无序的政治参与,不但不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反而容易引起的发生,阻碍民主政治的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指政治参与是在一定体制内的参与,是制度化的参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必须要在“有序”的形态下展开,具体而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公民参与政治首先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只有合法的政治参与才能得到国家的认可,才能真正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实效。其二,公民参与政治应当是有组织的。“没有组织的政治参与将堕落为群众运动”。其三,公民参与政治必须有一定的限度。政治参与过度,就会导致政府的有些政策难于尽快作出结论,不仅延误了政策的执行,也会损坏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同样,政治冷漠也不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二、当代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超越西方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以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为基础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大制度的基石,是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应最大限度地保障政治权力的主体归属,防止政治体制与人民的分离,避免“公仆”与“主人”关系的倒置,杜绝国家对社会的异化。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必须实现全社会普遍的有序的政治参与。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大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在于通过影响政府的行政和决策,使国家政治体系的运作避免或减少对“公意”可能的偏离。但是,当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是公民文化的缺失。公民文化是参与型政治文化,其核心是国家责任意识。由于中国封建思想的历史影响,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还在发挥作用,它抑制了社会公共空间的扩展和公民主体地位的提升。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公民主体意识薄弱,反过来它又造就了公民文化贫瘠的土壤。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仍有相当多的公民和社会群体尚不知“政治参与”为何物,更不要说主体化地去政治参与了。此外,由于“”和“”前许多极端化政治运动的原因,公民“政治冷漠”仍比较多见。公民文化的缺失导致市民社会发育不良。良好的政治参与的一个社会条件,是有比较成熟的市民社会的存在。西方社会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之所以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主要是因为那时市民社会已经相当成熟。而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国家一直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势地位,官员也有主导一切的特权地位,这使社会运作全部靠国家力量来支撑,政治成本相当高昂。由于我国市民社会不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难度就加大了。二是社会经济的制约。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政治参与的水平也越高。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地方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还不够高。三是政治体制提供的参与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政治参与的渠道还相对单一,有待拓展和开发,主要反映在我国“官办”、“党办”的社会组织较多。如工青妇的组织网络比较健全,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通道。但是当前工青妇组织这方面的功能相当薄弱,在整体上看,它们的行政化、机关化倾向比较严重,亲和力不够,社会公众对其依赖感不强,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还相当大。由于制度化参与机制尚不健全,非制度化的参与就时有发生,例如利用一些节点或“敏感期”闹事、集体上访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条件下,“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动摇意味着政权稳定性的动摇,必然损害诸多目标。因此,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在以“共产党领导”为特征的中国民主模式内产生和存在。当前,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

在社会转型中,政治秩序取决于政治参与和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一个社会的政治秩序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保持稳定,必须政治参与和政治体制之间保持平衡。就是说,社会力量的有序政治参与要被政治体制吸纳,现实社会力量的政治参与与政治体制形成良性互动。所以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各种新兴社会力量已经兴起,政治体制也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行改革。

一是要完善选举制。选举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形式。毋庸置疑,我国公民直接参与选举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实践是成功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但有些方面还需要真正落实和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候选人提名缺乏公开性导致选民对候选人缺乏足够的了解,候选人很少向选民作出承诺,他们相互之间缺乏竞争机制,直接影响了选举权的行使和选举的实际效应,也使一部分公民主动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当完善与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公开办事制度以及候选人提名制度等,候选人的提名应更加注重代表为民服务的意愿和参政能力,而不是仅仅以界别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

二是要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但这不并等于我们无所作为。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政府、公民共同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逐步地发展和壮大,作为公民社会重要载体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应该在培养公民意识中承担一定的责任。首先要鼓励公民参与非政府组织,这样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和选举文化精神;其次是党和政府要加强公民参政意识教育特别是监督党和政府的教育。

三是要让公民有机会参与立法。公民直接参与立法工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建立公民听证制度,对于一些重大的立法、行政、司法事项,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可以让公民旁听,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决策的科学性;可以在审议重大问题、作出重要决定和人事任免时,实行事前公告、公示制度;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方式就法律或法律中的某项规定广泛征求意见,既要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也要听取普通公民的意见,使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都能得到体现和表达。法律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它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公民的意志。所以让公民参与立法,了解立法,有利于建立法律的权威,形成法制信仰的氛围。

(二)提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执行效力

一是要确保公民政治参与责任追究制。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同样存在着自己的利益,并存在利用权力追求个人私利的可能性;官员和政策被歪曲执行的现象就是政府执法人员追求私利或者歪曲理解政策的突出表现。确保公民政治参与责任追究制虽然具有相对的滞后性,但是它可以保证政治参与的有效性,还可以督促党政一把手认真领会落实公民政治参与政策的真正含义,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执行政治参与政策,就会让官员获得较高的机会成本,付出不执行政治参与政策的代价,这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许多官员不执行政治参与政策的念头。

二是缩小地方贯彻中央政治参与政策灵活掌握的范围,并将其制度化。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上,同样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这里面,除了地方维护自己利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部分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原因。鉴于此,中央制定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到地方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执行公民政治参与政策的前提下,缩小地方各级政府贯彻中央政府决策灵活掌握的范围,这样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政治参与政策的执行。

三是发展健全党政组织的咨询、信息、评估和反馈系统。中国长期以来只注重决策,而忽略决策执行的咨询、信息、反馈的状况,建议健全发展党政组织的咨询、信息、评估和反馈系统,从政策过程的角度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政策的执行效力。政治参与政策执行效力的提高有赖于党政不同组织的分工协作,所以发展健全党政组织的咨询、信息、评估和反馈系统十分必要,也是中国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政策执行效力的当务之急。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实施有序的社会民主管理,对于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当前,要着眼于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这一伟大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在党的领导下,整体性地、稳定地推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华夏出版社,1998.

[3]格林斯坦,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6.

[4]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人民出版社,2007.

[5]魏星河等,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析西部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进 下一篇:浅析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