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某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建议

时间:2022-07-15 02:19:13

萍乡市某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建议

摘要:分析了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对江西省萍乡市内某新建项目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关键词: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04-03

1项目概况

拟建工程位于萍乡市安源区内,拟建区内本项目拟新建学术办公综合楼一栋(主楼6层,副楼2层),面积约11280m2,3栋学员楼(A栋为5层,B、C栋为4层)合计12760m2,同时配套停车场700m2,学员活动区800m2和配套工程。

2地质环境条件

2.1地形地貌

评估区最高标高为144.3m(评估区南东侧),最低标高为90.4m(评估区南西侧),最大相对高差53.9m。丘顶一般呈浑圆状,丘岗坡度一般为8~12°,局部可达到20°,多为凸形坡。冲沟较发育,冲沟走向以南北向为主,宽度一般50~100m,缓倾斜,坡率为10~15‰,以剥蚀堆积作用为主,地貌类型为低丘与河谷冲积平原。

2.2地质概况

根据现场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冲洪积层(Q4apl)、残坡积层(Q4edl)及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隐伏三叠系上统安源组(T3a)、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地层出露于评估区东南角,隐伏于评估区内安源组地层之下。

2.3岩土层特征

根据成岩建造、岩性、结构特征等,将评估区岩土体分为2类,即松散土体、碎屑岩类,岩土体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2.4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特征,拟建区及评估区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碎屑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2.5人类工程活动

拟建场地和评估区大部位于萍乡某煤矿矿界范围内,根据现场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该煤矿地下开采工程对拟建工程目前未造成影响,今后若煤矿开采至拟建区地下,将对拟建建筑造成影响。

同时拟建工程周边无机井开采地下水。拟建场地周边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城区建设(建筑)修建过程中有开挖土方及填方,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

2.6区域稳定性

萍乡地区无超过地震烈度为Ⅵ度的地震,依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本区地震动峰值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周期小于0.35S,地壳稳定性较好。

3评估级别和范围

拟建区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等级标准,评估级别定为一级。评估区范围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质条件及现场调查情况[2],评估区面积约4.84km2,可满足拟建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需要。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现状评估

4.1.1崩塌 、滑坡

评估区北西侧为萍乡市城区,地形较平坦,南东侧为低丘岗埠区,地形起伏较大。经实地调查和访问,拟建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4.1.2泥石流

据本次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访问,评估区内未发现泥石流。拟建区位于低丘缓坡上,地势较高,无朝向拟建区冲沟,周边为建筑群,拟建工程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4.1.3自然斜坡稳定性

拟建区外北侧自然斜坡XP1,斜坡坡高15~20m,坡度12~25°,表层残积土层厚2~3m,强风化层厚5~10m,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局部夹细砂岩、砾岩,岩层倾向北西,倾角10~14°,为顺向坡。综合判断XP1为稳定性较好的自然斜坡。

4.1.4人工切坡稳定性

据现场调查和评估,现有的3个人工切坡(QP1、 QP2和QP3)的稳定性均较差,在降雨、工程切坡等条件下产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建议平时加强监测和巡查,并做好切坡的支护工作(图1、图2)。

4.1.5地面塌陷

现状拟建区地下无采空区,未发生地面塌陷。

4.2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人工切坡稳定性预测评估。经过预测拟建区将在东南部形成一个较大的人工切坡(编号QP4),经过评估后认为QP4为稳定性较差的斜坡,斜坡段目前未见崩塌、滑坡,但在降雨、工程切坡等条件下产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2)挖方区稳定性预测评估。拟建区由北向南依据现有地形逐渐增高,其中填方区域主要位于三个学员楼周围,填方厚度最大约3m。挖方区域主要位于学术办公综合楼和主入口,挖方高度最大约14m,由于挖方高度较大,挖方边坡可能失稳,故需要分级阶状,采取一定的支护措施维持边坡稳定。

(3)工程建设遭受采空地面塌陷预测评估。根据该煤矿边界线拐点坐标,拟建区位于该煤矿矿界范围内,为煤矿采煤区,未来将形成采空区,故存在产生采空地面裂缝与塌陷的可能性。据收集的相关资料,按照采煤深度622.675m作为采煤深度的平均值、移动角为60°来计算,采空移动盆地引起的地面变形参数确定如下:

开采厚度(M)为4.74m(按采高最不利取值);下沉系数(q0)取0.7(全面陷落法开采)移动角(β)取60°;水平移动系数(b)取0.3;地面影响半径(r)=H/tɡβ=359.50m;开采深度(H)取值为622.675m;最大下沉值no=q0m=3318mm;最大倾斜值io=no/r=9.23mm/m;最大曲率K0=1.52 no/r2=0.04mm/m2;最大水平位移ξ=bn0=995.4mm;最大水平变形值ε0=1.52bio=4.21mm/m(表2)[3]。

按照砖混结构建筑物损坏等级,拟建区内的损坏等级将达到Ⅲ级,因此未来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对拟建区将产生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在该区域兴建建筑物时需要加强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并对建筑物进行相应程度的抗变形设计。

(4)工程建设遭受岩溶地面塌陷预测评估。拟建区内出露白垩系上统南雄组泥质粉砂岩地层,根据距拟建区南东侧勘探资料,该区域南雄组地层为粗粉砂岩夹砾岩,砾岩砾石成分为灰岩、硅质岩,孔深发育裂隙并漏水,局部灰质砾岩岩溶发育,存在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5结论与建议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评估级别定为一级。拟建区及周围未发现自然崩塌、滑坡、泥石流不良地质现象。据现场调查及规划设计,拟建建筑顺坡势修建,工程建设有4个人工切坡,预测稳定性较差,应该加强巡查和监测,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理工作。工程建设将在拟建场地内开挖土方,挖方高度最大约14m,由于挖方高度较大,存在挖方边坡失稳,预测边坡稳定性较差,应该加强巡查和监测,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理工作。拟建区在煤矿采煤区范围内,直接受采空塌落角变形区影响,有产生采空地面变形与塌陷的可能性。局部灰质砾岩岩溶发育,存在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总体评价:拟建场地适宜性差。

工程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大厚度填方工程和高陡工程切坡。工程边坡须注意安全坡率选取和稳定支护,对有诱发滑坡、崩塌的高陡边坡和人工切坡段应加强勘察,以便采取挡土墙、喷锚支护和坡面防护等适宜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治,防止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对高于8m切坡段应分级切坡、分级防护,并做好相应的排水设施,排除坡面的地表水和坡体内的地下水。

参考文献:

[1] 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北京: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1.

[2] 罗元华,张梁,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3]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4] 林添艳.福州晋安区某开发区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治理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2(6):96~99.

上一篇: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光化学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场地分析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