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社保法律理念及不足

时间:2022-07-15 02:06:46

新乡村社保法律理念及不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缺憾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一分为二。在看到《社会保险法》第20条和第21条巨大进步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其不足:第一,规定的过于原则。《社会保险法》第20条和第21条对于我国有着八亿农村居民的社会现实而言,规定的过于原则,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因为我国现在农村典型的养老保障模式,大部分其实还表现为:家庭养老(家庭本身的弱化趋势明显、子女反哺功能也在趋向弱化)、土地养老(正在逐步弱化、且农业本身为弱势产业)、商业保险养老(只适用于发达地区的农村)、五保户制度(所占比重非常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已经在部分地区试点,但更多的地方还未享受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福祉。在实践过程中,由于透明度缺乏,裁量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基层地方政府手中。同时,鉴于中国历史上长久以来形成的中央和地方分权的“天高皇帝远”模式,基层地方政府手中握有的制度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其腐败的温床。因此,如何在现有《社会保险法》第20条和第21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真真正正使得农民兄弟享有社会保障之惠,是我们要研究的新课题,也是对现在《社会保险法》落实的要求。第二,《社会保险法》没能吸纳“孝”文化传统资源,可看作败笔之一。《孝经》言“孝”乃“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孝”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9]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和持久生命力的部分。“孝”文化作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被称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孝”文化在中国农村有淡化的趋势。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会随着人们的漠视而不复存在。美国《时代周刊》在奥巴马访华之前,特意以封面方式报道“奥巴马需向中国学习五件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就是要“推行孝道、照顾老人”。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固有的代际之间的赡养之道,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美国需要向中国学习,以解决美国的养老问题,因为“美国老年人数目将由2007年的3860万人增至2030年的7150万人”。[10]可见,我国固有的、传统养老方式在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而根据法经济学基本原理,文化资源作为制度资本相较其他拟制资本诸如法律制度而言有着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因此,如何将“孝”文化资源制度化,鼓励而非漠视,提携而非压制,应当是考量的路径之一。第三,无视农村老龄人口“精神赡养”的需求。现有《社会保险法》第20条和第21条无视农村老龄人口“精神赡养”之需求。我国著名社会学者、老龄化问题研究专家穆光宗认为:对精神赡养范畴的把握应从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三个维度来展开;全方位的精神赡养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11]但现有《社会保险法》对农村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熟视无睹,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公平实施

对于农村老龄人口而言,如何在制度设计上体现机会公平,至为关键。我们认为,构建以下制度对于农村老龄居民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借鉴域外经验,制定实施细则。要借鉴域外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及司法经验。以德国为例,“德国农业社会保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标准高、津贴多、管理好、由专门的年金银行管理老年保障基金的营运,确保基金保值增值。”[12]德国的这些农业社会保障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应由国务院按照《社会保险法》第20条和第21条的内容,制定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和相关《实施细则》,以首先做到条文的具体化和细化。第二,“孝”文化资源制度化,重视家庭保障的作用。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进程中,应根据国情,实事求是,发挥特长,制度化“孝”文化资源,重视家庭保障的作用。事实上,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中华文化,“齐家”一直浸淫在中国人的血液中,“家庭和谐”在中国人看来高于一切,所谓“家和万事兴”,中国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远胜其他。家庭保障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保障方式,不应该被遗忘。家庭保障除具有生活保障的意蕴之外,其实际上还承担着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宣扬家庭保障崩溃论,只能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谬见。“在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过分夸大家庭保障功能或者企图以社会保障完全取代家庭保障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13](P32)家庭保障应该进行制度化的构建,从制度上鼓励年轻人进行代际赡养,譬如可给予与老年人共住或主要起赡养作用的年轻人以政策性的房贷优惠或者其他福利等。第三“,精神赡养”制度化。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精神赡养”的概念,但可以看到法律中的深层隐含。如《宪法》第49条第3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第1款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刑法》规定,有赡养义务而拒不履行,情节恶劣的,应追究刑事责任。这些都是构成“精神赡养”存在的法律基础,完全可以在其基础上丰富精神赡养的内涵,使其变的易于操作,可考虑在国务院制定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和相关《实施细则》中对该问题作相关的规定。第四,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将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直接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各地政府的补贴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地区定为每月60元左右,相较于农村的实际需求以及现有物价而言,这个标准较低。那么,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负担较高的补贴标准呢?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统计数字,截止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14]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如此庞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倘不能发挥其效用,则至为可惜。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学者告诫我们,从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上看,我国出口额、经常项目顺差、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往来项目顺差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远远低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长率,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不合理性。从外汇储备的效用上看,我国并不需要很多的外汇储备来保证对外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以实现汇率目标。[15]因此,为了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决“藏富于民”的问题,应当直接从外汇储备中划拨一部分资金,以提高现有的补贴标准。这样既可以防止庞大的外汇储备贬值,又可以解决民生问题(当然,这里涉及复杂的财经专业技术问题,需要很好地论证)。具体方法,可根据东、西、中部农村实际消费水平,由中央财政建立农村老人专项补助金账户,通过相关金融系统直接发放。这样不仅能够体现社会对广大农民的关怀,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可以扩大农村内需,更能体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性、公平性和普惠性,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有效制度供给手段。

作者:于杰兰 单位:民族学院法学院

上一篇:医保与医疗机构互动透析 下一篇:油污保险制度论的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