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孩子“最放心”的父母

时间:2022-07-15 05:04:05

做对孩子“最放心”的父母

爸爸要去体育馆打羽毛球,顺便带着4岁的朱清和他的小表哥李勇。到了体育馆,爸爸跟球友打了个招呼,就给小哥儿俩借了皮球和跳绳,让他们自己玩。

爸爸一边打球,一边关注着孩子们。他发现小哥儿俩玩起来非常不一样:7岁的李勇做事一板一眼,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4岁的朱清却像个小猴子,一会儿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秋千”,一会儿拿起皮球当“保龄球”,一会儿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竟然连李勇也模仿他来玩耍……

表兄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我们回头看看孩子们成长的家庭:李勇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很“用心”,不但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还给孩子安排了很多课外学习内容。李勇不到4岁就开始学钢琴、练书法,难得有“独处”的时间;朱清的父母却比较“粗心”,经常让孩子自己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小朱清有很多自己的时间。

一晃十年过去了,李勇已经成为一个小钢琴家,他的表演多次获青少年钢琴比赛大奖。他经常到外地参加比赛或表演,每一次妈妈都要陪在他身边。有一次国外一所音乐学院欣赏他的才华,把他特招为学院的学生,于是李勇远赴重洋,开始了异地的求学生涯。这一次,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陪他一起去。然而只过了几个月,李勇就被学校退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李勇完全不能适应外国的生活环境,他不知道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该如何生活,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下,他很快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得不回国疗养。

小表弟朱清看起来没有表哥那样的才华,但是爸爸妈妈很高兴他正在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阳光少年。有一次,朱清和同学爬山,摔伤了胳膊,同学惊慌失措,他却很镇定地联系医疗队,等爸爸妈妈闻讯赶来,朱清已经跟同学有说有笑地准备回家了。这时朱清还不到14岁。

当我们抱怨现代的孩子更为脆弱、敏感、生存能力差的时候,我们该反思的是不是自己呢?现实的状况是,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团团包围,大人们将孩子视为生活的中心,无时无刻不把孩子放在首位,他们关注着孩子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想方设法让孩子过得更好。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总是热热闹闹的,面前总有一群为自己“鞠躬尽瘁”的大人,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叫需要――大人们早就为他准备得妥妥当当……

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那种对孩子“最不放心”的父母,在他们的过多干涉下,孩子渐渐形成了习惯,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而另一种父母往往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他们发现孩子的成长法则,洞悉他们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自作主张去判断,他们给予孩子“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让孩子自动地产生尝试的喜悦,并坚信孩子能做到。

“你来决定这件事”――也许中国的父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在孩子充满叛逆的青春时代。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这是孩子们引以为豪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们并没有横加干涉,他们相信自己!还有一点让孩子觉得安慰,他们知道父母并没有走远,父母正在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并一定会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种信任让孩子觉得沉甸甸的,没有人愿意辜负这种信任。这些感情会转化为前进的力量,这往往就是大人们所谓的“学习意愿”。

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有更多的独立性要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独立意味着父母的放手和支持,到了一定年龄后,孩子更需要一个身心都独立的空间,需要更多的自由的可支配的感觉。

上一篇:如果能年轻十岁,漂亮十倍 下一篇:世界是个班:美国是班长,中国是团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