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唐僧资格还老的严姓“取经人”

时间:2022-07-15 03:37:55

严姓的来源也很有趣。

第一,出自庄姓,再往上追溯的话,又出自芈姓,是战国时的楚庄王之后,属于王族。楚庄王的后代多以他的谥号“庄”为姓。本来大家姓庄姓得好好的,但到了东汉明帝的时候,皇帝偏偏叫刘庄,这下不能姓庄了,只好统统改成姓严。魏晋南北朝时候,一部分人又改回了姓庄,另一部分就没再改回来。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庄严并称于世、不得通婚的规矩,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家。

第二,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上大夫叫嬴君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境内),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他的后代也就姓严了。这一支挺清楚。

第三,远古时期有个国家叫严国,这个国家皇族的子孙姓严。严国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在今天的哪里?不知道,但确实是有这个国家的。

第四,兄弟民族里的严姓。过去有一个民族叫丁零,丁零族里面有严姓。此外,满族、彝族、土族、锡伯族、朝鲜族里也都有严姓。

严姓比较有意思的、值得一提的是什么呢?是这个姓的得姓始祖。我们知道,每个姓名义上都得有个得姓始祖,即第一个有这个姓的人。严姓的得姓始祖是谁呢?严忌。这个人是西汉时期名扬四海的大学者、大辞赋家,大家都叫他严夫子。严忌一生一共写了24篇赋,非常有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一篇,叫《哀时命》,对于时命感到很悲哀。这篇赋是他写来纪念屈原的,他认为屈原生不逢时。我为什么说严忌很有意思呢?因为这个严忌本来叫庄忌,是死了以后才叫严忌的。严姓是从庄姓改过来的,庄严一家。现在的严姓特别是汉族里边的严姓,大都是由庄姓改过来的。

东汉的时候,严姓主要是在山东、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四川、云南、贵州也有一些。严姓往南走的时间很早,因为他有一支本就是南方楚国楚庄王的后裔。到了魏晋,北方的严姓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其中山西和甘肃的严姓最为兴旺。严姓有三大郡望,分别是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随着后世的战乱,严姓开始南迁,中原严姓逐渐沉寂,慢慢地都迁走了,原来在北方有名的严姓慢慢地没了,南方的严姓却日渐兴旺,名人辈出。到了宋朝,号称“三严”的严仁、严羽、严参都是福建人。明清的时候,严姓大多居住在安徽、浙江、江苏、福建、云南、广东等地。

还有一些小的比较明显的严姓居住区,这种情况的形成源于明代山西大槐树移民。我问过很多人:老家哪儿的?山西。山西哪儿的?洪洞。洪洞哪儿的?大槐树。怎么一个大槐树,有那么多人出来?因为当时到处都是战乱,唯独山西无战乱。这主要是由于山西自然灾害相对少,没有洪水等天灾;而且山地多,地形地貌复杂,即使有战乱也不大容易波及此地,所以山西的人口特别多,成为中国文化保留得非常完整的地区。到明朝初年时,由于战乱,有的地方人口都已经被杀光了,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所以明朝政府就把山西人集中起来,开始有组织地移民。

出发地是哪儿?大槐树,所以这次移民就叫大槐树移民。这就好比咱们今天抗震救灾,得有个集合地。山西移民就集合在一棵大槐树下。那棵树很大,今天我们到山西洪洞还能见到这棵树,上面系的全是各种色彩的布条。那些回来祭祖的人,大多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从哪儿到大槐树的,只知道是从大槐树开始往南方走的。

如果我考一下大家,汉族人当中,第一个出家的是谁呢?估计不大有人知道。他就是严佛调。严佛调(约117―197)是文献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汉族最早的出家人,祖籍在今天安徽凤阳和江苏盱眙一带。虽说凤阳地属安徽,其实离南京很近,所以后来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才定都南京。盱眙在今天以小龙虾著名,在当年也是个文化重镇。严佛调非常聪明,少年时代敏而好学。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严佛调与安息国的优婆塞(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居士”)都尉安玄一起翻译出了《法镜经》两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

安玄是个外国人,他把佛经念出来,严佛调在旁边记下来。这样做有两种可能:第一,严佛调懂梵文或者外国文字;第二,这个外国居士安玄懂一点中文,但是中文不太好。比如,安玄可能会说:“我吃饭的要。”严佛调就记下来:“我要吃饭。”严佛调是最早跟外国人合作翻译佛经的人,后来,他写了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沙弥十慧章句》,这是早期佛教史上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严姓在今天也排进了前100位,位列第94位,人口大概220万,约占全国人口0.18%,也是一个大姓。

上一篇:新添二孩家庭如何用保险积攒教育金 下一篇:艺术品市场2017:止跌向好,春风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