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娇:第一个获得金鸡百花奖的检察官

时间:2022-07-15 03:37:05

李玉娇:第一个获得金鸡百花奖的检察官

李玉娇做过一个了解性的调查,对于仅有一字之差的“公民”和“市民”两个意义相差甚远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本质上的区别

由10个来帮自己孩子补考的家长,外加拉来充数的学校保安和小卖店老板临时凑成的12个人聚在一起,模拟西方陪审团制度,讨论一桩真实的、经媒体反复曝光但还没有进行审判的“富二代弑父”的社会热点案件――改编自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电影《十二公民》以此为开场,在几乎只有一个场景的狭小车间里生动地演绎了一个“十二个中国人坐一块儿,却不能好好说话”的故事。影片一经公映便崭露头角,引起了国内影视界、法学界的热议。

“电影中的陪审团成员有地产商、出租车司机、医生、服刑出狱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这些人素质各异,甚至有人有十足的市井气。”对于电影中的十二个公民,辽宁省检察院沈阳铁路运输分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的李玉娇是再熟悉不过了。作为这边电影的第一编剧,她悉心塑造了“十二公民”的银幕形象。随着电影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接连获奖,李玉娇也多次荣膺各个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然而,即便在剧本创作上大获全胜,但是在李玉娇看来,写作也只能算是第二职业。检察官才是她的第一职业。

李玉娇向来把“两个职业”分得清楚,检察工作归检察工作,文学创作归文学创作。业余时间的文学创作十几年来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李玉娇先后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潜流》、《卧底》、《白河桥》、《女反贪局长》,中篇小说《是祸躲不过》等多部作品,已创作超过200万字。

《十二公民》背后的故事

《十二公民》是李玉娇近二十年来创作生涯中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作品。不过,从最初原剧本的《我们检察官》到《失控的正义》、《1:11》、《十二个中国人》,最终定为《十二公民》,作品几更其名。而对于这部作品的起源与经过,背后也确实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2年,当时任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的李玉娇正在忙于各项日常事务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通知,两位全国检察官文联的领导要找到她要进行一次谈话。对于向来把工作与写作泾渭分明的李玉娇而言,心中却未免产生了几分疑虑。

不过见面之后,对方却只是谈论刚通过的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以及探讨了司法机关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但是等到提到当时发生的著名演员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涉嫌案件时,话题却变得严肃而沉重起来,因为当时出现了舆论绑架司法甚至法律被舆论左右的情况。所以,这次谈话最后落到了一个目的上,就是让李玉娇写一篇生动的文章,向人们诠释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

一直以来,李玉娇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作品都是源自自己内心的自发创作,这样的命题作文还从没有经历过。但是,几年的检察工作经历早就让她埋下了写法制题材作品的想法。因此,她将《十二公民》的创作定性为“依法治国背景下创作法制题材作品的尝试性探索”。

李玉娇说,在此之前,她曾做过一个了解性的调查,对于仅有一字之差的“公民”和“市民”两个意义相差甚远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本质上的区别,更不用说一种需要长期培养后形成的法治思维、公民意识了。“事实上,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所谓的法治,也并不怎么关心检察工作,即使是关乎个人权益的意识也十分淡薄。”

眼下如何完成这个任务?一部多年前看过的电影《十二怒汉》让李玉娇产生了灵感。《十二怒汉》先后在美国、日本和俄罗斯都被拍摄成过电影,李玉娇就一一反复地细看。同时,她又从自己生活和工作接触到的人和事中找到了12个个性、经历都不同的人物角色,将之带入到那个故事中去,开始创作《十二公民》。

李玉娇举例说,《十二公民》中的小商贩、保安、出租车司机等角色人物原型都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平时对他们有所观察。此外,剧中作为检察官代表的陆刚是她花费最多心思去雕琢的人物,融合了周围多名同事的性格特点和办事风格。所以,“《十二公民》除必要的娱乐情节之外,更多的是从他们的个人故事中传递出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和享有合理怀疑、疑罪从无的权利观念和法律理念”。

第一部小说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其实,改编成剧本的《十二公民》仅仅是李玉娇近年来众多作品中的一部。2005年,李玉娇经过半年的写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迷失的季节》。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对夫妇为生育二胎而假离婚又和他人假结婚的故事。文章的开篇便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陈霓裳和前夫任重远各自手里拿着标志性的绿色离婚证书、坐在法庭外椅子上凄冷而尴尬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鲜活的人物原型。”完成小说的这一年,正好是李玉娇结束辽宁省锦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工作的时候。5年的计生工作,李玉娇经历了当地一项较大的计生政策的调整,由原来的“一个孩子带环、两个孩子结扎”调整为“自行选择”的模式,即婚育男女双方可以按照各自的身体情况采取对自己有益的避孕方式。

李玉娇告诉记者,《迷失的季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当时,有部分人担心政策的改变会导致人口突增无法控制,所以实施计生监管就变得更加严格了;而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些受到传统生男孩以及多生小孩思想左右的人更加顺势而变,与计生监管者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游戏。李玉娇回忆,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比小说还戏剧性的故事:在一次与某村妇女主任联合检查的行动中,村中有几个怀孕的妇女闻讯后,不顾安全跳窗、跳墙逃跑。还有一些地方的家庭为了生男孩去求佛拜神,一次次相信迷信又一次次地违规再次生育,最后造成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重新回到贫困户的状态。

“单纯的政策说教远远不能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在工作调动的时刻,李玉娇感慨万千,她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于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就这样诞生了。

《迷失的季节》出版以后,可能是囿于题材的缘故,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民众对文学的漠视和对文字的冷淡正在成为一道日益加深的鸿沟”。李玉娇认为,只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看了之后,才对小说进行了肯定。不过,现实并没有打击李玉娇的热情,“至少它能给自己过去的五年一个交代;至少有来自市委宣传部门领导的鼓励,称之为‘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宣传计划生育国策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小说’”。

此后的几年中,李玉娇先后担任县级市市委副书记,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2009年又调入辽宁省检察院担任代表联络办公室主任。在每一次调任其他岗位之后,她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将所见所闻写成小说。“小说本是一种想象力和现实冲撞而成的虚构文体,但它在本质上比真实的东西更接近人性的,是对生活中缺少和流失的一种东西的弥补。”李玉娇觉得这就是创作小说一直吸引着她的地方。

练就了随时入睡的本领

相较于此前在政府部门就职的经历,李玉娇踏入检察机关的大门之后,创作思维似乎变得更加活跃了。李玉娇坦言,在检察院里工作,有太多的素材、太多的人物故事可以写。

李玉娇进入检察系统的第一年,辽宁省检察院正好在办理当时惊动一时的“608涉黑案”。案件刚刚结案,她就迫不及待地找到办案人员进行交流,并详尽地查询相关案卷材料和判决书。这一次她并没将创作视为自己一段工作的文学性总结,而当成是自己转变身份、定位于文学创作的开始。

以“608涉黑案”为原型,李玉娇写出了长达27万字的长篇小说《卧底》,描述了左云飞和程思伟两个黑社会团伙从形成开始到最终灭亡的过程,后来收获了很高的评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看完《卧底》后评价: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总如一团燃烧的火焰,把人的灵魂与肉体化为灰烬,留下思想和精神的价值。

《卧底》一书在2012年正式出版,这时候,人们开始知道辽宁省检察系统有一位能写小说的才女检察官。然而,步入五十而知天命之年的李玉娇有时候也会显得力不从心。长期的夜间写作,导致她的眼睛总是处于高频的眨眼状态,老花眼也开始慢慢袭来。

于是,有好多次当写小说或剧本熬到半夜,出现的倦怠恍惚时,李玉娇想过就此放下笔。而且她也明白,即使自己问心无愧地完全用业余时间在创作,也仍可能会出现闲言碎语,如果哪天有人发现工作不在状态,或者出现什么偏差,也许就会有人猜测她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小说上了。但她却常常选择再坚持一下,“写小说不仅仅关乎的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所以,每次在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都会事先给自己布置作业,一个礼拜完成一章,必须按时按量完成。平时下班后,除去吃饭和一个小时的弹钢琴放松时间,其实也剩不了多少时间来写作了。有时候有公务或者加班,时间就更少了,她就会晚睡或早起,补好当天未完成的“功课”。长期的坚持也让李玉娇感到自己的内心的充实。“当同龄人还在为失眠而烦恼最后只能用安眠药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却练就了可以在休息时间随时入睡的本领。”李玉娇笑说。

她觉得,写作源于生活但不止于生活,就如电影当中有电影、故事后面当有故事,这种背后的东西才是深刻的,否则就会变得太肤浅。李玉娇给这种创作取名为“使命”文学。

法律的终点究竟是什么

近几年,李玉娇始终保持着每年一部作品的进度,来持续记录法治进程和宣传法治理念。于是,《女反贪局长》、《白河桥》等作品相继出版。2015年年底,她的一部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等多部门支持,讲述酒驾危害性的交通安全题材公益性影视作品 《一路眩晕》也刚刚创作完成,并在前不久开机拍摄。

随着李玉娇在业内声名鹊起,也有不少商业题材影视作品的制片方找上门,但基本都被她婉拒了。“我的本职工作还是一名公务员、一名检察官,写作就是一种爱好,而当前普法题材、展现正能量的作品才是创作的前提与标准。”而且近年来,在“使命”文学观念的驱动下,李玉娇也在不断努力,希望将自己的作品与法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她更愿意做好一名法治理念的“布道者”。

如在《十二公民》中探讨的一个法哲学的诘问――法律的终点究竟是为惩罚有罪的人,还是保护无辜的人?娱乐化的剧情中能让人们认知何为“合理质疑”、“疑罪从无”等法律理念。尽管众多案例和细节涉及了建筑、物理、法律等各个角度的专业知识,让李玉娇用尽了自己在检察行业的专业知识,更深入社会各界进行调研,花费了大量的个人精力,但也为向大众传递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找到了实践和理论的连接点。

又如《卧底》一书中表现的是关乎人性的批判。为什么剧中人物左云飞和程思伟的两个黑社会团伙能够横行十几年?一些受害人为什么不敢指控他们的罪行?为什么上面有人通风、下面有人报信?李玉娇通过个案深挖犯罪的根源,进入是与非、善与恶的大审美境界,展示的是世俗烟火中的现代生活画卷,对个体欲望,尊严以及自卑、残暴、软弱、无助与颓丧堕落进行了人性的探讨,引发人们的思考。

而在《女反贪局长》一书中,则是正义与罪恶的较量。从一桩轰动全城的案开始,青年检察官穆刚和女局长赵艳君同时对这起已经结案的案件产生了置疑。赵艳君带领属下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与犯罪分子展开了殊死较量,并由此揭开了滨海市的反腐序幕。环环相扣的故事不但表现了反贪官员办案过程中艰难曲折的过程,更是展示了检察工作风采和重拳反腐的政治主题。

诸如此类的一部部蕴含法治理念的作品,常常花费李玉娇一两个月的构思和更长的时间写作,但是她似乎已经习惯于白天为工作奔忙,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真正静下来思考写作的辛苦模式。在她的心里,更希望在职业观念的驱使下,写出更为深刻的作品。

一位作家朋友评价道,“她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并经历了几多精神交锋、情感挣扎和无数次痛苦的磨炼,使蕴藏在她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熊熊燃烧”。事实上,平静背后的思想活跃,淡薄过后的情感升华,肃穆之后的理念交融,才是李玉娇最在意的事。

上一篇:能说话的那堵墙 下一篇:小马过河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