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瀚海挺起工业脊梁

时间:2022-07-15 01:18:30

大漠瀚海挺起工业脊梁

28年前,位于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跃上版图,从那时起,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阿拉善寻求工业腾飞的脚步便再没有停歇。

近30年来,从“转移战略”到“转移发展战略”再到“城乡一体化”,勤劳智慧的阿拉善人积极克服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和家底单薄等诸多发展“瓶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促进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逐步确立了“工业兴盟、工业富盟、工业强盟”的指导思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园区建设,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加快资源转换,加强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使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支撑全盟各项事业发展的经济强势。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底,全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75%,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0%,工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4%。工业经济成为支撑阿拉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脊梁”。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阿盟地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交汇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加之建盟初期家底单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面对“地大人少过度分散、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的生活亟待改善”等难题。怎么办?“穷则思迁”。当时的阿盟盟委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原则的“转移战略”。此后,进一步深化认识,适时将“‘转移’战略”深化为“‘转移’发展战略”,通过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农牧业向十大滩集中,迅速在全盟掀起一股发展热潮。“十五”以来,盟委、行署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全盟工业化进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以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全盟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2007年全盟工业增加值达到66.77亿元,是2000年的10倍;是1980年的近15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总额分别达到120亿元和19.5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123提升到230。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4%上升到2007年的74.11%。为全盟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入“十一五”,阿盟盟委、行署与时俱进地将“转移”发展战略的内涵予以进一步深化、拓展,提出“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加快资源转换,加强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在推进全盟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阿拉善工业开始了又一轮“起跳”。“十一五”头两年,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速都在30%以上,位居全区前列。

从“转移”战略到“城乡一体化”,从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实践证明,阿拉善用近30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符合盟情实际,符合科学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发展之路,也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依靠科技进步,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作为全区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阿拉善主要的86个矿种占全区已发现矿种的71.67%。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换水平,谋求工业腾飞、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历届盟委、行署领导班子在深入研究盟情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更是阿拉善20万各族群众多年的期盼。

从1980―2000年,全盟工业企业技术改选完成投资额4.38亿元。其中:“六五”完成3500万元,“七五”完成3800万元,“八五”完成4000万元,“九五”完成26500万元。“十五”以来,阿拉善盟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发展重化工业的历史机遇,依托地区优势资源,以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向深加工领域拓展,加快产业集聚、延伸、扩展。全盟共实施工业重点项目205个,总投资290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44个,累计完成投资额153亿元。其间共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技术30多项。在政策引导和投资的强力拉动下,一座座厂房在大漠深处拔地而起,成为推动“资源转换”的中坚力量。兰太公司引进美国杜邦公司金属钠制造技术,实现了电解槽的国产化,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年产500吨高纯钠项目引入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先进技术,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庆华集团与中国第二化工设计院、中冶赛迪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关系,设立新产品研发基地,部分煤化工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圣氏化学公司的氨基甘油项目是开发区2007年引进的高新技术项目,主要用于医药造影剂的原料,该项目的建成将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产品。科技创新,正在为工业腾飞插上翅膀,成为加快“资源转换”的强大动力。

20多年来,阿盟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开发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白一黑的简单采掘加工型格局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湖盐及盐化工、煤炭及煤化工和金属矿产品采选加工业为支柱、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湖盐及盐化工、煤炭及煤化工和铁、金等矿产品采选加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具有一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产品占全部工业产品的比重由2000年的不足5%上升到20%左右。盐及盐化工、煤及煤化工和铁矿石采选加工业三个产业之间也相互渗透,互为关联,初步建立起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小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主要工业产品由原来为数不多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60多个。

科技进步促发展,资源转换天地宽。通过依托科技进步,大打资源转换牌,改革开放以来阿拉善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为区域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8年预计阿拉善盟工业增加值可达115亿元,是2000年的15倍,是1980年建盟之初的300倍;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220亿元,是1980年的28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总额分别达到175亿元和25亿元,是1980年的900倍和100倍。

培植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园区,工业经济风生水起

2008年,20万吨煤焦油加氢、3.5万吨苯胺基乙腈等一批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的大项目陆续在阿拉善落地开工。环顾当下之阿拉善,从乌斯太到雅布赖,从腾格

里到赛汗陶来,在工业园区,在大型企业,一条条转动的流水线上,无不跳跃着“工业支撑”的强劲音符。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工业园区蓬勃发展,旗级经济不断增强――这是阿拉善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构筑起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哪里有资源,就在哪里建厂。阿拉善工业企业基本以“点”的形式散布于27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上。产品结构单一化,资金和技术力量薄弱、产业关联度低、聚集效应差等制约着工业经济发展。为改变现状,盟委、行署举全盟人力、物力、财力,在乌斯太地区集中规划建设了目前的阿拉善经济开发区。

作为阿拉善盟改革的试验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阿拉善经济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得到自治区、盟两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招商引资措施。短短10年间,全盟上下齐心协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以生态和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共吸引入驻各类企业137户,其中工业企业48户,规模以上企业31户,上市公司1户,中外合资企业2户,现有工业产品36种。到2007年末,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4.03亿元和5.01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8.54倍和46.6倍,工业增加值占全盟份额由11.83%上升到60%。与此同时,古拉本、吉兰太、腾格里、呼鲁斯太、雅布赖、长山等工业小区也在逐步发展之中。

伴随着工业园区的高速发展,骨干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成为阿拉善工业经济腾飞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在“三改一加强”的创新实践中,政府以园区为载体,引进国内大企业中盐总公司,实施强强联合,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吉盐化集团、雅布赖盐化公司先后成为中盐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并投资建设了40万吨PVC项目,5万吨硫化黑项目等大项目,项目的竣工投产对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循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节能减排和建立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策扶持下,民营企业迅速壮大。庆华集团通过不断地投资扩张,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大手笔动作,总资产已愈90亿元,成为跨国、跨地区、跨行业,集采矿、选矿、炼焦、煤化工、钢铁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大型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步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煤炭百强企业之一。迄今全盟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由2000年的2户已增加到11户。

在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使阿拉善工业产业的关联度日益提高,产品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形成产业内集中、企业间相互协作、上下游资源共享,以庆华、吉盐化、太西三大企业集团为骨干,雅布赖盐化、泰丰、达康、瑞钢联等百余家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布局。实现了由资源单一开发的传统方式向科技创新型、集约型、现代化新兴工业的转变。现已形成年产原煤1500万吨、原盐230万吨、铁精粉120万吨、铁矿石400万吨、纯碱30万吨、PVC50万吨、金属钠4.5万吨、高纯钠500吨、氯酸钠10万吨、金属镁1.4万吨、氯化聚乙烯12000吨、氯化异氰尿酸1万吨、氯气6.7万吨、靛蓝粉2.2万吨、酞菁绿1000吨、三氯乙烯60000吨、冶金焦炭310万吨、甲醇20万吨、铁合金24万吨、水泥250万吨、风力发电装机2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起锚扬帆

“要经济增长,更要蓝天碧水,要发展,更要科学发展”。这是历届阿拉善盟领导班子的共识。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05~2007年,阿拉善盟共实施50个能够促进产业延伸和升级的重点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99.3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和具备投产条件的项目22个。随着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目前阿拉善盟已形成了以制钠、氯气、PVC为主的盐化工,以焦炭、甲醇加工、焦油回收为主的煤化工,以染料为主的精细化工三条产业链。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以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原料、合成材料为主的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框架。构建起以盐化工、煤化工、特色冶金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格局,实现了产业的全面转型和升级。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先后被自治区列为全区生态工业园示范点、第一批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全区聚集效应突出、循环经济特色明显的十强工业开发区之一。内蒙古庆华集团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中盐吉盐化集团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面向未来,阿拉善将以改革开放30年来工业发展取得的骄人成就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资源转换,加强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在推进全盟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全盟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心声。

大风起兮云飞扬。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已近而立之年的阿拉善将紧握新型工业发展的命脉,撑起工业经济腾飞的风帆。

上一篇:外资并购中国的产业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立足扩大内需 坚持科学发展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