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 道不远人

时间:2022-07-14 09:19:0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悟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从感人的情节、鲜活的情景中体验作品蕴涵的生命之曲,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 天鹅的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天鹅的什么故事?能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鹅破冰的段落。

二、直奔重点,以情施教

哪些自然段描写了天鹅破冰的情景?

我们先来看看第五自然段。

(一)品读第五自然段

请大家轻声读读这一小节,(出示)看看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

1.学生汇报。

2.体验:同学,来!站起来,请高高举起你的手,用你的手重重地击打桌面。疼吗?

你是腾空而起地击打吗?(不是)可老天鹅是的,它落下的高度是我们的多少倍呀!

你是用整个身体重重地击打吗?(不是)可老天鹅是的,它受伤的部位几乎是身体的全部啊!

你是击打在坚硬冷峭的冰面吗?(不是)可老天鹅是的,它承受的反作用力会给它造成多大的伤害呀!

它的疼痛是我们敲打桌面疼痛的多少倍呀,那是彻骨的疼痛,那是撕心的疼,那是裂肺的疼!

3.尽管如此,但镜子般的冰面依然如故,它第二次――腾空而起,(引读)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

4.老天鹅头晕了,眼冒金星了,但它还是拍拍翅膀,艰难地站起来,第三次――(引读)腾空而起……

5.可冰面仍没有破裂,怎么办?第四次、第五次……(引读)它腾空而起――

就这样,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同学们看――(课件:老天鹅破冰的情景)。

此时此刻,你的心怎样了?

师生对话情境:

可怜的老天鹅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疼吗?

可爱的老天鹅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想活下去了吗?

敬爱的老天鹅呀,你为谁这样做?

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怎样的诗篇?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怎样的旋律?

让我们用饱含真情的朗读再现老天鹅带头破冰的情景。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

读到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用哪些美好的词语来称赞这只老天鹅呢?――(破冰勇士、勇敢智慧)(齐说)在它的身上有着一种可贵的品质,那就是舍己为群。(板书:破冰勇士)

(二)品读第六自然段

面对这样一只勇敢智慧的老天鹅,(出示1至4句)引读。

这时,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亲眼目睹了老天鹅的壮举,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出示第六自然段5至8句。默默地读,透过文字的表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只见这边几只天鹅――

又见那边几只天鹅――

所有的天鹅都在一次又一次地――

啊,眼见那只天鹅受伤了,可是――

这只天鹅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

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来把自己听到的声音模仿着喊出来。(克里克噜……)

开始,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喊起来――;接着,天鹅渐渐多起来――;后来,更多的天鹅参加进来了――。

他们的叫声此起彼伏――这叫声仿佛就是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

师生:兄弟们啊……

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奋斗之歌,这是一首团结之歌,这更是一首赞美之歌。

你们看(播放课件:群天鹅破冰的场面),你们听――

此时,这些天鹅们仅仅是在同冰面作斗争吗?(不是,是同死神作斗争,同环境作斗争,同命运作斗争)

是啊,它们齐心协力地在同命运作斗争,(板书:齐心协力)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场面。(齐读第六自然段5至8句)

(出示第七自然段)引读:小小的冰窟窿――(学生读:它们昂着头……)

这叫声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前两次各表示什么意思?

在这里,这叫声又是什么意思呢?天鹅们在说什么呢?

这欢呼声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这就是感人至深的天鹅的故事。你愿意再读读这个课题吗?

我们一起读。

(三)品读第八自然段

三十年来,天鹅那三种不同的啼叫声时刻回响在斯杰潘老人的耳边,老师和你们合作,读好这三次啼叫。(师生合作读)(寒潮降临,冰封湖面,清脆的啼叫焦急无奈――;群鹅破冰,齐心协力,劳动号子,激动人心――;破冰成功,欢呼胜利――。)

这声音总把老人带入那天鹅破冰的情景,带入那段深沉的记忆,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他的话。(出示第八自然段)

三、前后勾连,拓展升华

现在你知道斯杰潘的这支猎枪为什么挂在墙上,一挂就是三十年,再也没动过了吧?

补充动物界感人的一幕幕。(课件)你想说什么?

小结:这些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自我牺牲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为之震撼,生命如此灿烂,更应尊重、珍惜。

布置作业。

附板书:天鹅的故事

“破冰勇士” 齐心协力

珍爱生命

【教学反思】

卢梭曾说“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这一论断,我以为是极中肯的。儿童总是优先用感性来触摸世界,即使是符号性质的文本,他们也极乐意、极自然地借助情境来作模拟性的生活还原。我们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我提出了小学语文引领儿童“审美入境”的主张,这一堂《天鹅的故事》的教学也不例外。

在“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手“重重地击打桌面”来和文中天鹅用身体重重地击打冰面作体验性对比,从而感同身受地领会课文中的有关描述。同时,我们还创设师生角色扮演的“对话情境”。请特别注意那一句句对模拟对象的呼告:可怜的老天鹅、可爱的老天鹅、敬爱的老天鹅,三个修饰语的转换既是孩子们对老天鹅可能出现的情感态度,又是教者有意识的“价值观渗透”。

“入境”是全方位的,不仅诉诸肢体感觉,也不仅诉诸视觉、听觉(我要孩子们模仿天鹅“克里克噜”的鸣叫喊出来),更诉诸心灵的触摸和拥抱。我们固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视听震撼力,更运用了语言描绘的感染力。当老师和学生合作,感同身受地“读好”天鹅“三次啼叫”时,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触摸和心灵把握早就了课堂的沸腾状态,是“课感”的高潮。

我们并没有就此满足,因为我们知道“理性睡眠”终究需要轻轻地、亲亲地唤醒。于是我让课堂在高潮过后“冷下来”,沉潜下来,因为理性的思考和提升是必须的。我们的课堂不仅要情动于中,也要道显于文。在课堂行至尾声时,我要求学生思考:“斯杰潘的这支猎枪为什么挂在墙上,一挂就是三十年,再也没有动过?”在课件的感染和学生深情的诉说中,“珍爱生命”的道德认识积淀下来了。

道不远人。文本教化效果并非轻易获得,事实上,当文本让学生有切实体验,有会心体认时,道,才能近距离地影响人,才能走进儿童的心中。这正是《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的启迪。

(责编 钟 岚)

上一篇:自主学习 生成智慧 下一篇:梅兰芳为什么不看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