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胡适的读书之道

时间:2022-07-14 08:58:35

少年胡适的读书之道

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获得荣誉博士学位35个,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驻美大使等要职,因提倡白话文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胡适的博学多才,是怎么夸赞都不为过的。

胡适的聪明究竟是后天教育习得还是天生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少年胡适的读书历程,再来作答。

胡适189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绩溪。幼年丧父,由年轻的寡母一手抚养大。胡适3岁多就入了老家绩溪的私塾读书,是当时班里最小的一个学生,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准备科举考试的书。长他很多年纪的学生因这些书都枯燥难懂,困苦不堪,纷纷逃学,而小小的胡适却自得其乐。原来胡适在上学之前,父亲就教了他上千个字,而且每个字的意思都讲解得透彻清楚,所以胡适读起古书来,已经可以理解其大半意思,不像其他的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解其义。

真正为胡适的学习生活打开另外一扇天窗的是一次奇妙的偶遇。9岁时的一天,胡适在他四叔家的卧室里,看到了一本破书。书的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面也被扯破了。但就是这本破书为小小的胡适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原来这本书是《水浒传》,小胡适太喜欢了,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可是令他难受的是,这本书的前后部分被老鼠咬掉了,不知道其内容是什么。于是,小胡适就去找亲戚借,《水浒传》没有借成,却借得了《三国演义》。后来,《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生动有趣的中国经典小说都纳入了小胡适的视野,他读得津津有味,沉醉其中。到了十二三岁时,胡适的阅读水平大有提高,可以把书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本家姐妹们听。她们一边绣花做鞋,一边听小胡适用绩溪土话讲古代小说,往往听得忘记了时间。姐妹们为了巴结他讲故事,经常给他好吃的,如泡炒米、蛋炒饭。这在无形当中培养了小胡适对于文字的好感以及当众演讲的能力,为日后胡适在文学与演讲方面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1904年,胡适13岁,重回上海读书,入的是当地的小学――梅溪学堂,被编入第5班。刚到上海时,胡适说话与穿着都很土气,第一天入学引来了许多学生围观。但是6个星期后,胡适显示自己才学的机会来了。上课的老师提到某句话是出自《左传》,胡适当即指出是出自《易经》,这让老师大为吃惊,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可以指出自己的错误。于是,老师给胡适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孝悌说”,胡适写了一百多字交给老师。老师看完之后,说了句“侬跟我来”,把胡适带到了2班,这样胡适在一天之内就升了3级。

小学毕业后,胡适升入初中水平的澄衷学堂。这所学校的科目有国文、英文、算学、物理、化学等。胡适因从小没有接受自然科学类的教育,学起算学、物理等就比较吃力。为了早点入高年级就读,胡适没日没夜地自学算学,把身体累垮了,甚至一度两耳失聪。好在后来通过体育锻炼,身体康复,耳朵也不聋了。胡适就是这样勤奋刻苦地在上海读书,眼界、思想和知识水平有了质和量的提高。

1910年,19岁的胡适从上海跑到北京参加庚子赔款留美考试。头场考国文与英语,国文考了100分,英文刚好过了及格线考了60分。第二场考西方科学,成绩差强人意。不过,两场折合,还是幸运地榜上有名。临行前,哥哥特意从东北跑到上海交代胡适,一定要读毕业后可以好找工作的开矿或造铁路的专业,千万不要学没用的文史哲专业。

胡适到美国后,入读的是美国名校康奈尔大学。他对于开矿或造铁路完全不感兴趣,但是内心又不好违背兄长的叮嘱,于是采取折中办法,选择了和科学相关的农科专业。但是这完全不是胡适的兴趣所在。大学二年级,有一次教授布置作业,叫学生参照一本小册子的标准,在两个小时之内给30个品种完全不一样的苹果定下学名。胡适弄了半个小时,满头大汗,还没法定下一个苹果的学名,抬头却发现美国同学早做好了,全部跑光了。这让胡适非常沮丧,料定自己不是学农科的料,于是盘算着转个专业读。

1912年9月,胡适依照自己的兴趣转到了文学院,他在文学与演讲方面的才华得以充分地展现出来。1913年5月,胡适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征文比赛“卜郎吟奖”。这是该校历史上第一次有外国人获得此奖,因此当地报刊进行了隆重的报道,让胡适声满校园。同年,胡适参加在康奈尔大学举办的国际学生大会,正巧事先安排在大会上作演讲的两个人都有病未能参加,所以组织者要胡适即兴上台演讲。因为事发仓促,演讲之前胡适还内心忐忑,不料即兴演讲25分钟,演讲效果好评如潮,甚至被大会主席夸赞为其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演讲。

幼年胡适,早年识字,痴迷小说,能说善写,很早就激发出了对文学的热爱。少年胡适理性地认识到其一生的最爱是文学专业,并投身其中,矢志不移。后来,胡适在学业与事业上因为对文科的热爱,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开阔,并取得了让世人惊奇的一项又一项的成就:27岁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同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并当上北大教授……最后成为一个集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哲学家等等头衔于一身的大学者。

假如胡适一生只是坚持学他自己不爱,但是可以找到好工作的农学专业,也许可以成为一个二流的所谓科学家,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就会少了杰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家胡适。对于这一点,胡适本人也有着深刻的认识。1958年6月5日,年已68岁的胡适在面对台湾大学法学院的学子作演讲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青年学子,选专业一定要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而不是听从社会的、父母的需要,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帮助的人。

少年胡适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所谓的聪明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后天的教育。我们只要广博读书,找到自己的志趣与专长,投身其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定可以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上一篇:眼镜王蛇的王者之路 下一篇:你知道“虎”当姓氏怎么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