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就业空间探析

时间:2022-07-14 08:42:20

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就业空间探析

【摘要】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但产业转移才是根本。因此必须根据问题成因,坚持科学原则,以产业带动就业。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产业转移 就业空间

一、农业是就业主渠道,必须增强农业内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从我省农业内部劳动力的就业分布看,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仍占主要地位,但其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80年到2002年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林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变化不大,渔业和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上升,其中渔业增加了3.2个百分点,牧业增加了6.4个百分点,增幅都超过了100%。由于从事林牧渔业的劳动回报率高于传统的种植业,从而种植业出现了利益驱动的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趋势看,现代化农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继续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湖北表现为:本乡非农从业人数出现负增长,在本乡企业就业人数仅占转移总人数的11.2%,目前还在萎缩;本县非农从业人数出现负增长,农村劳动力在乡外县内非农从业的人数只占转移总人数的9.8%,且也在萎缩。这是由于湖北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市场意识薄弱,农村缺乏带头人等原因,在结构调整中缺乏市场预测,往往出现有市场没有产品、有产品又没有市场的现象,挫伤了农民发展林牧副渔业的积极性,使农村劳动力过多地停留在种植业上,农业内部吸纳能力不够。

国际经验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以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和保证的。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限制了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的运用,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湖北农业长期以来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粗放经营,农业的比较利益低;政府放宽人口流动政策后,大部分农村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吸纳不够。双对数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在2010年以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贡献将会较大,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每增加1%,就会吸纳1.88%的农村劳动力。从现实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农民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下,发展农产品多种经营,在一段时间内仍会内部吸收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因此,短期看来,第一产业是增加农民充分就业度的关键产业。所以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开展集约经营消化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开发型农业,拓展农业内部种植经营项目和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结合湖北资源特点,发展农业产业化,多形式、多渠道地培育与农业有关的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延伸到二三产业,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和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吸纳和农村内部转移。

二、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强的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突出表现在:流向省内大中城市人数大幅上升。据调查,200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县外省内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2.97%,比总的转移速度高6.22个百分点,比“到外省打工人数”增长速度还高1.75%;到省外打工人数仍保持大幅增长。调查显示,2004年湖北“到外省打工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1.24%,且“到外省打工人数”仍是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目前占转移总人数的59.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快速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占9%,其它行业占15%。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最强的产业仍然是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这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相一致。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湖北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对劳动力的拉力和集聚作用小。20世纪80年代后期,湖北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的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近几年,由于省内大中城市景气回升、良好的收入预期,使劳动力在县外省内流动快速上升。但是湖北由于乡镇企业受制于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的短缺和保守观念的制约,规模小,平均每个企业不足5人;素质差,平均每个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0.2人;技术、设备粗放,50%是国营企业淘汰的陈旧设备;综合要素生产力低下,层次重复,近53%的劳动力从事分散型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建筑等。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导致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缺乏载体。

因此,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各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大市场,选择有现实和潜在竞争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吸引外资,增加出口,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机会。其次是从东部引进合适产业,提高就业水平。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论和迈达尔等的梯度推移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的条件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梯度与经济梯度,处于高梯度的产业会自发的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低梯度地区的发展。湖北应结合地区比较优势引进适用产业,重点引进关联效应大的产业,避免产业的重复建设以减少冲击效应,提高地区的就业水平。

三、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具潜力的产业

从全国来看,工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呈现先快速下降后轻微上升的趋势。2004年的工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低于 1986年近13个百分点;建筑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的吸纳能力基本保持不变;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吸纳能力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近几年上升速度加快。这说明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具潜力的产业。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受知识技能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重体力的简单劳动上,有近53%的劳动力从事分散型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建筑等。双对数模型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湖北在2010年以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贡献将会较大,第三产业就业每增加1%,会吸纳1.36%的农村劳动力。

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不高,主要是通过地缘、亲缘和人缘等“三缘”介绍外出,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不稳定性,加上缺乏知名劳务品牌,所以,外出劳动力就业层次低,成本高,风险大,收入少;湖北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加工程度低,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相脱节。许多产量高、品质好的农林副产品由于没有加工能力或加工链过短,产品附加值低,销路不畅。农民只能拿到初级生产的利益,而得不到后续利益,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影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超过了60%,第三产业成为发达国家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湖北农村地区自然环境秀美,少数民族比较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开发旅游产品,引导农民充分就业。

湖北由于二元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致使城乡严重分割,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严重滞后,农业的生产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农民对土地的留恋心理强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会经历一个慢长过程。我们要从湖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标,立足于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以产业带动就业的稳步转移道路。

(注:本文章为湖北省教育厅社科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07Y121)

【参考文献】

[1] 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 湖北年鉴2006。

[3] 赵领娣、王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就业空间探析[J,中国水运,2007(4):205。

上一篇: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策略分析 下一篇: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