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经济中寻租与寻利的博弈分析

时间:2022-07-14 08:37:44

转型期经济中寻租与寻利的博弈分析

[摘要] 本文采用博弈和演化博弈的方法,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寻租行为,给出了“全寻租”和“全寻利”的条件,指出了在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一“混合条件”下,从纳什(Nash)均衡的角度看,“寻租”与“寻利”必然同时存在。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运用模仿者动态模型,给出了经济转型期社会中寻租者的演化稳定策略。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认为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使寻租者无利可图的制度环境,才能减少乃至杜绝寻租现象。

[关键词] 寻租寻利博弈纳什均衡演化稳定策略

一、引言

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寻租理论是目前西方经济学界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它使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从生产性的寻利活动扩展到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从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扩展到资源在非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寻租(rent-seeking)一词,最早是由安妮・克鲁格提出的,目前有很多种定义方式。布坎南等人把寻租定义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塔洛克(Tullock)认为“寻租是指那种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而巴格瓦蒂列提出了用“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DUP)来表达寻租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寻租活动产生于非生产领域,它所争夺的是既有的生产利润,包括谋求特权与优惠的游说活动,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放私等行为。因而寻租行为是降低社会总福利的负和博弈,与生产性领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寻利行为是完全不同的。

寻租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得到了较快的传播,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与研究。博弈论的诞生开辟了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的新天地,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外兴起的演化博弈理论,为分析人类认知活动的模仿性、系统演进性等提供了强有力工具。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寻租问题,在均衡结果稳定性、政策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采用博弈和演化博弈的方法,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给出了“全寻租”和“全寻利”的条件,指出了在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一“混合条件”下,从纳什均衡的角度看,“寻租”与“寻利”必然同时存在。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运用模仿者动态模型,给出了混合条件下寻租者的演化稳定策略。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认为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使寻租者无利可图的制度环境,才能减少寻租现象。

二、现阶段我国寻租问题的特点

西方寻租理论认为,寻租行为产生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抓住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从而把经济人的逐利行为误导到寻租上来。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即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政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政策及价格的双轨制等,从而产生了大量租金。据胡鞍钢等人的研究,1995年~1999年我国电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医疗机构等垄断行业年租金额高达1300至2020亿元人民币。在转型期经济中,寻租主要表现为非法的权钱交易,它或者以行贿的方式,从政府官员处获取特权,或者以回扣的方式从政府官员处获取平价生产要素和商品等。下面我们使用博弈论的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在什么条件下,人们会放弃寻利转而寻租,人们选择寻利或寻租活动的均衡点是什么,从而给出如何治理寻租的建议和措施。

三、寻租与寻利的博弈分析

1.模型基本假设

在转型期经济社会中,假设人们的的行为方式有两种选择,寻租或寻利。每一个理性的参与人以个人收益最大化为为目标,参与人采用不同行为策略的收益如下图。收益矩阵中,R,CR分别表示采取寻租策略时的收益和成本,P,CP分别表示采取寻利策略时的收益和成本,其中第一项表示参与人A的收益,第二项表示参与人B的收益,当博弈双方采取相同策略(即都采取寻租或寻利策略)时,由于产生竞争关系,其收益减为和,其中n>1,为实数。而且进一步假设,在转型期经济中,寻租和寻利都是有利可图的,

即。

图 寻租与寻利博弈的收益矩阵

2.博弈的均衡策略分析

由博弈的收益矩阵,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如下均衡结果。

命题Ⅰ 在上图所示的收益条件下,

(1)当时,纳什均衡为(Rs,Rs);

(2)当时,纳什均衡为(Ps,Ps);

(3)当且时,纳什均衡为(Rs,Ps)和(Ps,Rs);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即参与人A与B分别以相同的概率和采取寻租、寻利策略。

(1)中的条件意味着,参与人在竞争情况下,寻租的净收益大于无竞争情况下寻利的净收益,此时的纳什均衡为博弈双方都去寻租。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一个社会处于这样一种状况下,意味着该社会腐败横行,濒于崩溃。我们称命题Ⅰ中条件(1)为全寻租条件。

(2)中的条件正好相反,指在竞争情况下寻利的净收益大于无竞争情况下寻租的净收益,博弈的结果为参与人最终都去寻利。这是一种市场经济发育十分完美的社会,不存在“市场失灵”,不存在租或租很小,无人去寻。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中的极限状态,我们称条件(2)为全寻利条件。

(3)中的条件表示无竞争情况下寻租和寻利的净收益分别大于竞争情况下寻利和寻租的净收益,即无论是寻租还是寻利都是有利可图的。这种情况适合于转型期经济社会或市场经济还不十分完善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均衡结果为(寻租,寻利)或(寻利,寻租),即博弈双方一方寻利,另一方寻租。另外,还有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即博弈双方分别以概率p*和1-p*采取寻租和寻利策略。我们将条件(3)称为既有寻租又有寻利行为的“混合条件”。

3.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

上节给出的纳什均衡策略,是具有完全理性的参与人博弈的结果。下面我们使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来分析一个社会群体中,采用“寻租”策略的个体数量是如何变化的,最终会达到一个什么状态。首先,假设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有限理性,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构成:(1)惯性(inertia);(2)近视眼(myopia);(3)试错法试验。这意味着由于个体在调整行为方式时存在着一定的成本,系统中不同策略的分布表现为渐进的演化过程。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作为个体的参与者在与其它个体随机进行的博弈中,各参与者仅仅知道整个群体中采取不同策略的比例,并可以观察到其他个体在博弈中的策略收益,通过学习模仿过程,社会群体中那些采取较高收益策略的个体比例将会增加,最终达到某种稳定状态。在演化博弈中,最重要的稳定状态是演化稳定策略,简称为ESS。下面,我们应用模仿者动态机制,来建立混合条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

设社会群体中采取寻租策略的个体比例为,则采取寻租策略的期望收益为;采取寻利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期望收益为

模仿者动态方程为

记3.3.1式的右端为,由得三个稳定点 ,由,可得以下结果。

命题Ⅱ 在转型期经济社会中(即满足“混合条件”),社会成员间“寻租”与“寻利”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为.

4.博弈分析的启示

以上对寻租与寻利的博弈分析,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寻租行为发生的经济学动因,从定量的角度给出了寻租与寻利发生的条件,对政府如何限制寻租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根据博弈分析,在不考虑寻租的道德成本及有可能触犯法律等情况下,对于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来说,是否选择寻租行为,关键在于寻租是否有利可图。在“混合条件”下,寻租和寻利行为必然同时存在,要想完全消除“寻租”,从经济博弈的角度看,应满足“全寻利条件”,而要满足这一条件,必须要有制度保障,也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创建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使更多的“经济人”采取对社会有益的寻利行为。

第二,根据演化博弈的分析,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大群体成员之间的反复博弈中,那些有较高收益的策略将会逐渐取代收益低的策略,而被更多的群体成员所采纳。根据模仿者动态模型的分析,在“混合条件”下,采用寻租策略的成员比例将稳定在;采用寻利策略的成员比例将稳定在1-,它们均为ESS。要想提高寻利者的比例,就必须增加寻利的净收益,减少寻租的净收益。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也就是要构建这样一种制度,使得寻利者的收入较大,成本较小,而寻租者的收入较小,成本较大。

第三,在本文所设定的博弈收益矩阵中,n为大于1的实数,由全寻租条件知,一旦社会上寻租现象比较严重时,政府应采取严厉的措施,增加n的取值,如规范政府行为,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的创租行为。同样,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寻租成本,如严厉查处违法寻租行为,一旦查出,施以重罚等,以减少寻租的预期收益,使寻租者不愿为,也不敢为。

第四,寻租行为是非生产领域的寻利行为,博弈的收益矩阵,代表了一定的制度条件,在不同的制度下,经济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制度就是博弈规则,规则改变,博弈的方式和结果自然也随之改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寻租现象,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惩处不法寻租行为,引导人们去追求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合法的寻利活动。

参考文献:

[1]Krueger, Anne O., The Political Economy Rest-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64:291-303

[2]Bhagwati, Jagdish N., 1982: 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Polifical Economy 90(October): 988?1002

[3]张春魁:寻租理论述评[J].学术研究,1996.(9) 26?29:

[4]贺卫:寻租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5]过勇胡鞍钢,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61~69

[6]D. Friedman, On Economic 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1998) 8: 15-53

[7]B. Hehenkamp, W. Leininger and A. Possajennikov, 2003. Evolutionary Equilibrium in Tullock Contuts: Spitc and Overdissipation

[8]Lin Xu and Ferenc Szidarovszky,(1999), The Stability of Dynamic Rent?seeking Games, International Fame Theory Review, Vol.1, No.1, 87?1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步进顺控指令在霓虹灯广告屏控制器上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VMI的零售企业经营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