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4 08:18:46

多维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多维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表现教学过程程序性和架构的策略体系,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1]随着教学条件不断完善,高校教学模式日趋丰富灵活。[2]如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紧贴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教学条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即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目前主要的教学模式包括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概念获得式、巴特勒式、抛锚式、范例教学式、现象分析式、加涅式、奥苏贝尔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等,各种模式均存在不同的优势和不足。[3]

“环境工程学”课程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4]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可使学生独立地进行一般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转管理,并具有从事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开发能力。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环境污染处理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计算。编辑: 。

为达到该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李依丽等[5]采用“三点三环节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实践。我们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多维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到“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

二、多维教学模式的组建

1.传递接受——夯实基础理论

“传递接受”模式[6]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在讲解基础知识上比较有效,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但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不能合理应用,可能培养出没有思想与主见的高分低能者,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主要有四阶段: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该模式是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我们仅对每部分内容的专业术语和基础理论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如描述水质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水质标准、废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烟气高斯扩散模式的构建、固体废弃物类别的划分以及噪声、电磁辐射等污染水平的度量等,这些内容是学习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石,直接向学生们介绍,要求他们快速识记,在此后的学习与应用中再逐步进行消化。

2.自学辅导——鼓励独立思考

“自学辅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7]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等几个主要阶段。如何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需要教师较为精准地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督促,必要的时候作出有针对性的启发,对部分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则作讲解点评。

在“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一般在讲完专业术语和基础理论之后,留出3-4天时间要求学生对污染处理设备或构筑物的介绍进行自学,完成自学后让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自学情况,阐释所学设备或构筑物的结构特点、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的具体想法并介绍理由,教师对相关想法与学生们一起进行讨论,引导大家思考。经过6年多的实践,发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的思维不再局限在课本上所介绍的几种典型设备与构筑物,而且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学习,引起了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课余也会通过查阅众多文献了解相关构筑物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工作性能,在随后的“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发现学生们能够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想法。

3.范例教学——沟通理论与实践

“范例教学”模式是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该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教学中从具体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8]该模式的基本过程是:阐明范例→阐明同类→总结规律→运用训练,即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范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在“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介绍具[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

...[1] [2] 下一页

上一篇:关于城市公交青年司乘人员工作满意度及相关因... 下一篇:伯明翰学派电视研究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