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画家西西的中国记忆

时间:2022-07-14 05:55:42

女画家西西的中国记忆

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2004年10月到2005年7月,法国也在中国举办文化年。2005年7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西西中国印象画展》正是中法文化年期间活动内容之一。

此次展出的画家作品素材来自于中国远古的文字、云南地区的象形文字、基于基督教拜占庭风格和科普特风格的象征符号,并结合中国书法的笔墨和西方油画的技法,充分展现出了女画家Cecile(西西)敏感细腻的视觉感受力和精湛的绘画技巧。

“西西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五十几幅色调温暖、深沉的作品陈列在雕梁画栋的万寿寺绘画馆里,在古老的历史建筑中欣赏法国浪漫的现代派艺术,这真是另一种奇妙的意境。

金发碧眼的西西女士,在一袭黑色调子连衣裙的衬托下,显得安静而典雅,每逢有嘉宾发言时,她总是微笑着轻轻鼓掌示意。她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都展示在作品里了。

西西是一个对颜色很敏感的画家,画面上的图案都比较鲜艳、亮丽。她既喜欢中国的线条,又喜欢西方教堂彩窗的颜色,尤其是当线条切割着光色的感觉,角度的不同,常会让人感受到光线颜色奇妙的变化。《凝视的牛眼》是一幅非常小的作品,跳跃的颜色让它吸引了更多的注意,艳丽的色彩梦幻般的图案把人带入一种幻想的状态。还有,《蓝与黄的变化之一》和《胭脂》都是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在她的作品里,一方面通过中国书法、传统绘画演绎传递出一种东方文化的底蕴;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图案折射出西方文化的魅力,这体现了画家敏感细腻的视觉感受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特别有意思的是,笔者收到的请柬封面上是一幅名为《山鹰》的作品,画面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用油画技法叠砌的山石。而西西说:“这幅画有人会说像一只雄鹰或者像一只大鸟,但对我来说这并不代表什么,我只是追求多种艺术手法的影像融合。”她进一步解释说,那其中流动的黑色光影,就是用中国书法的线条表达的韵律。在西西的许多关于作品原料的说明中,都标明了“中国墨、丙烯、中国宣纸”等字样。

西西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说,她在同中国文化学院院长、中国花鸟画研究院的副院长徐湛谈自己的作品时,徐教授说:“西西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在法国传播中国文化,如书法、国画等。”西西很高兴别人这样看待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是她自己早年的一种追求,她在法国就这样做了。她自己是一名老师,在法国的一所国立学校里做绘画教学,两年前她开办了一个学习中国绘画的学习班,而且有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向她学习中国画。

“中国文化像大山一样摆在我面前”

西西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外国人,虽然学习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但是中国博大的艺术还是像一座大山一样摆在她的面前,她自己所领悟的东西还仅仅是初步的。

西西8岁时,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中国画,那时她为画中所表现出的树的盘根错节所震惊,然后画了很多临摹画儿。后来,西西在巴黎美术学院及卢浮宫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艺术史,其间,就产生了游学东方的想法。1995年,西西女士来到中国旅居。其间,她认识了一个纳西族的画家,西西认为这位画家所画的东西非常的美。纳西族的东巴文字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古象形文字”,被视为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西西特别着迷于纳西族的文字及绘画中的橙黄色和蓝绿色这两种颜色,并且决定要把这种文字用西方的绘画形式,再结合自己的风格表现出来。她希望自己能用画笔继续把纳西族文字发展传承下去,不让人们把这些神秘而古老的文字忘记。

在西西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她的这种执著的追求。

一幅《藤蔓架》的作品跳入笔者的视线,红黄色块构成的图案,有的线条棱角分明,有的线条仿佛是中国的太极八卦图案。这幅创作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作品在西西的意识里,就是要“巧妙地把中国书法和西方彩窗绘画艺术组合起来,里面画有基督教象征符号和云南纳西族象形文字”。的确,在西西的《河流》《大像》等作品中,中国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符号很是醒目。

西西结束在中国的游学后,回到了法国,但她对中国的记忆依然挥之不去,于是继续深入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研究中。她经常向一位中国画家学习中国书画的基本功,从竹兰到山石,从水纹到苔点,从“钉头鼠尾”衣纹线条到花卉点染,叶筋勾勒……在创作学习过程中,她们不断切磋,寻找着适合西西的创作风格。由于不断吸取东西方不同的绘画技巧和手法,她在西洋绘画材料与技术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中国笔墨的韵味,她的作品素材也由早期充满神秘色彩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发展到散发着灵性的中国风景画。

作品温暖、深沉的色调,浓缩着画家个人的成长历程。西西的艺术顾问阿涅斯・迪波说:“可以说,她的绘画艺术风格萌芽于中国,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种画法。”西西的绘画艺术,如同一棵大树,扎根在各种传统艺术土壤之中,所以今天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她对东西方文化的感受和热爱。

“中法文化年是一个让法国真正了解中国的好机会”

当笔者和西西面对面坐在星巴克咖啡厅里时,这样问道:“你生活在法国,却又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这两国文化之间有哪些特别不同的地方?”西西认真地考虑了一下,耸耸肩膀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认为中国人和法国人首先在看待问题上有所不同,法国人会直接表达出对一种事物的想法,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就比较含蓄,与事物的本身有一定的距离。”

其实,法国作为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留学生和最早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中国对法国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西西对中国文化也并不陌生。她就绘画举例说:“在绘画方面技法有所不同,尤其是对‘实’和‘虚’的理解,还有对‘白’和‘空’的理解也不同,中国绘画上‘白’用得比较多。对她而言中国代表的是东方的、亚洲的艺术风格,而法国是代表西方的、欧洲的文化。在画面效果上,中国的国画和法国的油画在质感上也有所不同。在西方油画是用颜料一层一层覆盖起来的,但是中国的画较多地采用填的手法。当然现在中国的画家也开始使用西方的层次感画法。”

同时,西西还认为,两个国家之间共同之处就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悠久与璀璨。谈到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时,西西说:“对现代艺术法国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很明显的断层,就是这样一直发展下来。而中国在近代经历过一些战争和苦难,因此,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上要落后于世界一点。”

西西认为中法文化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中国现在对外开放并以很大的步伐向前发展,中法文化节最好之处就是两个国家可以相互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相互借鉴和学习对方好的东西。所以对中国文化有着很深情结的西西愿意为中法文化交流做点贡献,她的这次画展就是中法文化年中的一个项目。

谈话中,西西字斟句酌显得比较谨慎地说,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是过于着急了,以至于把自己的传统,把中国的定位和身份不断地失去了。她举例说,就好像现在北京满大街都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店等,没必要将这些很表面、很俗的东西全都拿来推广。

当笔者问到在法国有没有体会到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时,她很客观地说,现在,中国人开始更加开放和更加国际化,已经不怕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了。不过,她也认为,在国外,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在法国就算有中国文化习俗的展示,也还是不够的。所以,她认为中法文化年是一个让法国人真正了解中国的好机会。

责编:雪 石赵 丽

上一篇:从受众出发,打造传播精品 下一篇:美国白宫新闻厅里的故事(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