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例在数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4 04:49:09

反例在数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要断定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必须经过严密的推证;而要否定一个命题,却只要举出一个与结论矛盾的例子即可。这种与命题相矛盾的例子称为反例。数学中的反例,既是简明有力的否定方法,又是加深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发现问题,活跃思维,避免常犯易犯的错误。

综观近年中考题,反例问题是个大热门,几乎年年必有。从对学生考查的角度来看,反例问题是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考查,从内容上来看,它涉及列举反例、构造反例、运用反例等;从方法上来说,它涉及概念中的反例运用与证明中反例运用等;从能力角度来说,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造反例的能力等。所以无论从考试角度还是能力培养上,在教学中都应高度重视,因此总结反例运用问题是很必要的。

一、什么叫反例

数学中的反例,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而又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简单地说,反例是一种指出某命题不成立的例子。

美国数学家盖尔鲍姆指出“数学由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而数学发现也是朝着两个主要目标――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数学问题的探索中,猜想的结论未必正确,正确的需要证明,谬误的则靠反例。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构造反例与提出证明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

1.反例可使学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在教学中利用反例,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比较。比较能确定与被比教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容易把握住所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因此,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正面的例子来深刻阐明其本质属性,而且要灵活借助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强化对概念的理解。那么,如何运用反例来加强概念教学呢?

(1)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当“教材”

如在学习“分式”的概念时,让学生讨论代数式■(x≠0)是不是分式?

很多学生认为代数式■(x≠0)不是分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分式的概念理解不深透。于是,我把这个反例拿出来“示众”,让学生对照课本加以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分式的概念,明确了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要根据概念看原来的分式,不能化简后再判断。

(2)选用恰当的选择题

选择题可以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严谨性、计算的正确性以及推理的严密性。一个好的选择题,正确答案以外的几个“答案”不是随意写出来的,而是由于错误地理解概念所作出某种错误的判断,或由作图不正确以及推理有毛病而得出的“答案”。出示这些答案,往往使学生“上当受骗”。因此,教学中要恰当地选用这些选择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反例是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

概念、定理的教学总是采用正面叙述的方法,而学生对概念的关键词理解不够,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对于一些初中学生要判断命题“如果a是实数,那么a2>0”的真假,只要举一反例a=0,而a2=0,这可能是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反例,但多年的教学告诉我们即使到了高三,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仍在犯这样荒唐的错误。

在初中,很多学生认为“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一组对边和一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其实,这两个命题都是错误的。

如图1,AC=BD,ACBD,但四边形ABCD不是正方形。

如图2,在等边三角形ABE中,BC≠CE,又ACD?艿CAE,则四边形ABCD满足一组对边和一组对角分别相等,但该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3.否定命题结论的主要方法

要否定一个命题,可用归谬法或反证法。但最有说服力的简单方法还是举反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一个函数和它的反函数,如果有交点,其交点一定在直线y=x上,甚至有许多刊物上也登载这类文章,并用它作为定理来解f(x)=f-1(x)一类方程的依据。其实,函数y=f(x)与y=f-1(x)的图象的交点未必在直线y=x上。我们来看一个函数y=■它的反函数是y=■,点(1,2)和点(2,1)都在两个函数的图象上,当然这两个函数也有一个交点(■,■)在直线y=x上。当然,我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反例,一个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交点在直线y=x上没有公共点,而它们的公共点关于直线y=x对称。

在很多书中和高考模拟试题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等比数列{an}共有3n项,其前n项和为Sn,则Sn,S2n-Sn,S3n-S2n也是等比数列”。其实这个命题是不正确的。如果等比数列的公比为-1,前2项和、中间2项和、最后项和均为0,显然不是等比数列。

构造反例并运用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构造反例有利于缜密思考,纠正错误结论,澄清模糊概念,开拓数学新领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作者单位:江西省横峰县港边乡港边中学)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低效的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