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的建设意义

时间:2022-07-14 04:31:52

黑龙江省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的建设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海啸、洪水、台风、干旱、水体污染以及恐怖袭击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突发事件频发,人们防范次生饮水危机的意识不断增强,应急后备水源地规划、勘查、建设工作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引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2005]45),其中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健全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各大中城市要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制定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合调度方案”。2006年国务院还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据此全国许多城市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应急后备水源地论证、勘查和建设工作。

北京自2003年起先后建成和启动了怀柔、平谷、房山、昌平四大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此外还拟在平原区新建一处应急后备水源地。

天津市在市区北部新建一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山东省于2006年启动了全省重点城市应急水源地的调查研究工作,对17个重点城市规划了应急水源地并进行了相应的勘查;河南省于2007年为22个市县规划了应急水源地;河北省于2007―2008年开展了重要城市应急水源地调查评价工作,为11个重要城市规划了13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此外,吉林、山西、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和云南等也相继开展了应急水源地的相关规划、勘查工作。

客观而言,黑龙江省城市应急水源地规划、勘查和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已不适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要求。多年来,地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不强,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找矿找水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据此,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依靠中央加强地质工作的大背景,紧密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适时地提出了我省地质工作“五大战略”,其中“找地下水”战略就是“针对我省13个地市级中心地市及部分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水质污染日趋严重、缺水问题突出和供水水源主要来自河流、水库等地表水水源地,在遭遇自然灾害、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战争、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时,供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实际,从民生建设角度出发,超前部署和实施中心城市应急后备地下水水源地勘查工作。通过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详查、勘探工作,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资源保证程度及环境影响程度,确定水源地建设的有利区段,探明水源地天然资源量和可开采量,提出水资源开采方案。到2015年,力争使13个地市级中心地市及部分贫水市县拥有或圈定优越的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在发生应急涉水事件时,应急供水规模可以满足本地短期内基本用水需求,达到改善民生、稳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

自1998年以来,松花江干流出现了百年最低水位,黄河等大江大河断流的天数日益增多。由于水资源的减少加之无节制的污水排放,使得我国大多地表水水源地面临污染的威胁。据2008年中国环境总站的监测成果,全国113个重点城市,243个地表水水源地中遭受污染而水质不达标的就有84个,占35%。2005年原国家环保局受理水环境污染突发事件76起,到2008年受理事件达135起,这些事件中绝大多数导致了供水水源地的污染。另外,像2005年松花江流域特大水污染事件;2007年江苏盐城饮用水源酚污染;2005年广东韶关冶炼厂超标排放含镉废水,沿江的英德、清远、佛山、广州北江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云南昆明滇池水源、江苏无锡太湖水源、吉林长春新立城水源蓝藻爆发污染事件;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以及南方强降雨引发的洪灾等,这些突发性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对城市供水系统造成的破坏往往更大。

我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也十分严峻。饮用水源地保护投入严重不足,工业污染排放和水土流失造成的水污染后果仍在加重,个别市县不同程度存在着水量不足和水质污染的双重威胁,应对突发涉水事件能力较差。最近十年来,我省也发生了多起水源地污染事故。除松花江两次化学污染导致哈尔滨等沿江地表水源遭到严重破坏之外,如伊春市带岭区水源地、南岔浩良河水源地污染;齐齐哈尔市浏园水厂污染;尚志市水源地污染等都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水。如七台河市(桃山水库)、北安市(闹龙河水库)唯一水库供水水源枯竭,水位低于临界最低水位,城市供水全面告急。所有这些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建设我省中心城市及部分贫水市县应急后备水源地,已迫在眉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上一篇:基于现场总线的滤棒独立驱动设计 下一篇:浅谈环境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