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

时间:2022-07-14 04:13:14

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

[摘要]全球化时代,文化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但同时,文化的重复生产和商品化现象也日益明显,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创意转向”。在此背景下,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时国内外创意旅游概念的系统分析,本文总结了创意旅游的核心要素和特征,分别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构建了创意旅游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对未来我国创意旅游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化旅游;创意旅游;旅游发展;旅游体验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3―0069―08

1 引言

旅游与文化间的关系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过去30年内,文化旅游的增长和发展是国际旅游产业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并且仍是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社会和经济复兴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已成为不同城市和区域提升竞争力、塑造独特形象的重要策略。但实践过程中,文化旅游市场开始出现重复生产与古根海姆化(McGuggenheimization)等现象,同质化的文化旅游吸引物不断导致旅游者的消费倦怠。面对文化的重复生产和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产品的两难境地,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creative turn)”日趋明显。国际上,旅游中的创意发展得到了新西兰、英国、南非、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城市和地区的重视,创意旅游发展战略和实践相继得以实施。同时,创意旅游这一特殊的旅游发展形式亦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和欧盟旅行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关注。伴随创意产业的兴起,创意和创意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中也渐起波澜,愈益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前,国内对文化旅游的创意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但主要侧重于创意的旅游运用和产品创新,缺乏创意旅游过程的系统分析。已有学者的创意旅游研究也仅集中于概念辨析和特征总结等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初步的引介和探讨阶段。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分析创意旅游的兴起背景和意义,明晰创意与旅游,特别是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构建创意旅游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以期推动我国的创意旅游研究和实践,促进我国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2 创意与创意旅游

2、1从文化到创意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凸显。由此,人们开始反思社会发展的模式,并逐渐认识到,社会、文化与制度等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的动力机制及空间特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开始希冀通过发挥文化的作用来抵消种种负面影响,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重要趋向。文化被认为是后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城市吸引力的源泉和地方塑造的主题要素,文化也日益成为城市和地区保存文化传统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文化主导的开发战略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众多城市推行经济重构、实现城市复兴的重要策略。面对经济重构和全球竞争,众多处于衰退中的城市力图通过形成基于城市文化和遗产资源的复兴方案,推动城市向象征经济转型,而许多乡村地区则将从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历史文化和乡村传统作为地区特征的关键要素,重塑地区消费空间。在激烈竞争的全球环境下,文化经济或文化战略成为塑造城市和区域独特形象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区域采用文化主导战略,文化吸引物的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并导致了文化重复生产、麦当劳化等现象出现。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单一的文化发展并不足以塑造地区独特性,特别是依托物质实体的文化战略在地方发展中面临着较多的争议和质疑。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和区域开始寻求新的替代模式,创意转向成为其中一种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方式。自1990年以来,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创意国家等概念相继出现,创意发展策略为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所采用。

尽管学者们对创意发展和营销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和分析,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关于“创意”的统一解释。《牛津英文大辞典》认为,创意是指“创造、想象的能力或者表现出的想象以及日常的能力”。佛罗里达(Florida)把“创意”解释为“对原有数据、感觉或者物质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新且有用的东西的能力”。而兰迪(Landy)则认为“创意是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极尽可能挖掘潜力,创造价值”,是“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给定的情况下寻找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法”。尽管创意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通过对概念发展过程的回顾,可以认为创意首要的是形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或者将综合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领域。

创意是一个普遍而持续的过程,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创意不仅是消费,也是生产的重要部分。随着消费者控制权和对话权的获取及增多,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文化创意者(culturalcrcatives)等创意消费群体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祖金(zukin)就认为,在激烈的城市和区域竞争环境下,创意城市运用文化资本吸引创新型商业和服务以及流动性的创意消费群体将极为必要。与此同时,创意生产过程也能够吸引文化部门的企业和个人,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乘数效应,有助于增强城市和区域中创意生产区的无形价值。

总之,从文化转向到创意转向的演化和递进已经成为近10年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这一过程表明,文化是创意的基础与平台,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文化提供创意所需素材,而创意是激发想象和形成创造的力量。与基于文化资源的发展战略相比,建立在创意基础上的再发展战略具有许多优势。作为一个创造的过程,创意可以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和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并促进文化经济发展。与创意相关联的创新也适应了动态和变化的形象需求。

2、2旅游发展中的创意转向

从生产或供给角度来看,文化主导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城市和区域中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文化导向的旅游开发在满足消费者需求、重塑城市和区域形象、提升其在全球化世界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理查德和威尔逊(Richards&Wilson)划分了城市中4类文化导向旅游开发的全球模式:(1)重大标志性或旗舰项目,构建体现城市特性的象征性实体,如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2)大型事件,以提高城市知名度,成为被广泛采用的策略;(3)主题化,侧重于体育、艺术、娱乐等特殊主题的推广和营销;(4)遗产开发,试图通过对文化遗产特别是建筑遗产的复兴进行再发展。尽管这些模 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度存在时空角度的差异,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区域不断采用“拿来主义”思想,成功的文化导向旅游开发模式迅速被模仿和复制。不难发现,文化的重复生产现象日趋明显,旅游空间趋于同质化。在此背景下,城市和区域不得不面对创新产品与重塑独特形象的境地,创意旅游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较为适宜和可接受的新方式。

从动机和需求角度而言,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也是旅游体验演化和推动的结果。大众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大多数人将假期的休闲主要看作是声望和社会地位的显示,是除实物之外的无形扩展。随着假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注的中心开始转向“看什么”或“做什么”之上,西方学术界用旅游凝视(tourist gaze)理论来分析其中的生产和消费现象。然而,伴随旅游消费的“标准化”、“商品化”以及重复性的出现,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形式和内容,对独特性和参与性的追寻逐渐成为旅游体验过程中“自我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旅游社会学中“存在主义真实性”理论,文化旅游中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加强调在目的地社区中的主观体验,希望借助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

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是多种社会经济要素影响的结果,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旅游发展中的创意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1)体验性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当代人们在塑造各自话语权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决定权,特别是在休闲和旅游过程中人们追寻更多的原始的旅游体验;(2)创造性构建:这一过程涉及旅游目的地中绘画、烹饪、手工艺品等“物的创造”(creation of things),而且这种“创造”融合了旅游者主动性的、智能化的参与,从而构建起一个基于个体体验的“自我感知”世界。正如克洛克(Cloke)所言,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将旅游体验的不同要素进行组合,产生新的创意体验。创意旅游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加积极而持久的体验,对目的地而言,则可以打造根植于地方的体验,从而塑造和维持其竞争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而,创意的运用将给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变化。概括来看,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强化“真实的”旅游体验。通过自主的、合作性的消费与生产方式,旅游者、经营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其他要素共同营造相互交织的“旅游景观(tourismscapes),形成发展的背景环境,有助于塑造更为真实而深刻的旅游体验。丹尼尔(Daniel)通过对旅游舞蹈表演中原真性和创意之间的分析表明,自发性和创意使得舞蹈传统更具活力,阻止了程式化,为旅游者和地方居民等参与者提供了体验式的原真性。

(2)扩展“旅游凝视”理论至多感官体验和创意领域。创意有助于充分调动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多感官运用,推动传统的“观”感向味觉、嗅觉等传递,使游客获得全身心的旅游体验。

(3)塑造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创意是一个生产也是一个消费过程,因而创意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看待旅游产品和旅游过程的方式,模糊传统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界限,形成了“产消一体(prosumption)”的旅游发展新模式,旅游者既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而且,这亦对传统的旅游组织边界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3创意旅游的概念

“创意旅游(creative touris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新西兰学者格雷・理查德(Grey Richards)与克里斯宾・雷蒙德(Crispin Raymond)于2000年首次提出的,随后这一概念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兴趣,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NESCOCreative Cities Network)的进一步推动(表1)。最早将创意旅游系统付诸实践的是新西兰,即创意旅游新西兰项目(Creative Tourism New Zealand,CTNZ)。近年来,新加坡、加拿大、南非等地的创意旅游发展呈现加速之势。

理查德与雷蒙德(Richards&Raymond)认为,创意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学习,激发自身创意潜能,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的旅游形式。游客的创意旅游行为“是积极而不是被动的,是学习式而不是观光式的,既是自我发展也是经济发展”,潜在地依赖于地方技能、技术、传统以及独特性。创意旅游新西兰的界定则从体验角度出发,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更为可持续的旅游形式,通过非正式的、亲自动手的工场参与和创意体验提供了解地方文化的真实感”。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在一份报告中也对创意旅游进行了界定: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的、可直接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并与当地居民相互交流,在生活中体验文化。2008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该组织的倡议和推动下,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召开了创意旅游国际会议,对创意旅游发展和实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我国学者对创意旅游的关注晚于国外。厉无畏等认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模式。

分析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更偏向于将创意旅游视为一种旅游产品或旅游形式,我国学者则是基于产业或整个行业视角来认定,将创意旅游看作是一种行业发展的新路径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可以说是创意产业的衍生品。国内如“旅游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提法亦源于此。

综合来看,创意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具有以下3点核心要素:

(1)文化是创意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资源是创意旅游的素材,对文化的消费和体验是创意旅游者的原动力。

(2)互动式学习与体验是创意旅游的实现路径和形式。创意旅游更加强调参与的重要性,包括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从业者的参与及互动。与大多数的文化旅游者相比,创意旅游者更加偏好交互式的体验过程,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动态的创造过程,与目的地的人与物产生互动,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体验。

(3)实现自我发展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创意旅游的目标所在。创意旅游应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激发旅游者各自的创意潜能,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塑造;二是实现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

从创意旅游的界定和基本要素来看,其与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以文化为依托。基于内容和特征分析,可以认为创意旅游的形成基于文化旅游,也是对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表2)。

但与传统文化旅游相比,创意旅游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征:

(1)创意旅游趋于个性化。创意具有稀缺性, 一般认为创意是相对少数人所拥有的特质,然而文化却具有宽泛性,传统文化产品普遍存在。基于创意的旅游形式更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体验需求,从而增加潜在价值。

(2)创意旅游具有高流动性。与有形文化产品相比,创意更具移动性。传统的文化资源如遗迹遗址、建筑设施,对该类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依托于文化资源的集聚。然而,创意却可以脱离基础设施而移动,艺术表演以及艺术品的生产等无需大量的实体建筑。因此,创意旅游是一个高流动性旅游产品,受空间局限较小。但同时,这一特征也意味目的地在发展创意旅游是面临如何吸引这些可自由移动的创意资源的重大挑战。

(3)创意旅游具有可持续性。创意是一个过程,通常创意资源比有形文化产品更持久。然而,博物馆、纪念馆等物质实体文化资源随时间推移可能破损或衰败,但创意资源却可以无限地进行更新和发展。

(4)创意旅游能够形成创新竞争性。从旅游供给角度来看,创意能够使目的地相对迅速地创造新的产品,从而形成超越其他目的地的竞争优势。

(5)创意旅游具有高创造性。创意旅游的创意过程不仅是价值的创造(经济利益),也是个体价值观的塑造。

因而,创意旅游被认为比传统文化旅游更适于全球化时代的流动资本集聚机制,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所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创意旅游可以脱离或无需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依托,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意旅游是较容易实现的旅游形式。事实上,创意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旅游目的地创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更需要旅游者自身的创意生产与消费。

3 创意旅游的生产与消费

3、1创意旅游生产

3.1.1创意旅游的合作生产模式

从供给或生产角度来看,创意旅游是一个便于旅游者塑造自我的过程,其中的实现途径要么通过暂时的快乐感受,要么通过个体文化资本的增加。

创意旅游的供给对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概念提出了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模式中,生产者提品,消费者(旅游者)使用。尽管生产与消费过程具有时空的不可分割性特征,但生产者与消费者间却存在较明显的界限,总体而言,旅游者是旅游产品的被动消费者,形成的体验呈现类似性。如果说具有体验上的差异,也只是从被动的接受中所收获的知识的多少,并不能为旅游者塑造个性化的旅游体验。与此相反,创意旅游供给过程中的生产者不仅包括旅游目的地,而且更重要的是旅游者,即创意旅游的资源不仅要靠旅游目的地来提供,更要靠旅游者自己去创造,旅游者身担创意消费者和创意生产者两职。

因而,创意旅游生产的关键是对“旅游者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的理解与认识。创意旅游者在创意旅游生产过程中通过各自的文化资本、专业技术、体验、情感等形成自己的旅游产品,这种产品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的标准化旅游产品无论是在生产的概念上还是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供给过程中,创意旅游生产者不能“提供”标准化产品,需要做的只是“便利”旅游者塑造各自的旅游体验,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创意性的合作生产(creative co-oroduction)”(图1)。

3.1.2创意旅游的发展形式

如前所述,创意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合作生产才能实现。作为创意旅游目的地,不仅需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提供体验环境,而且还要能够激发旅游者的创意行为,主动参与创意过程,并从所处环境中有所得,运用到自身能力的提高中,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积极持久的旅游创意体验。从时间尺度、消费内容、参与特征等角度分析来看(表2),创意旅游的发展形式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种:

(1)创意景观(creative spectacle)

此种发展形式是创意旅游中最初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旅游目的地通过表演、展示等方式,并在导游或其他导引系统的帮助下,向旅游者介绍各项创意活动或事物。各大艺术馆、博物馆,许多大型节庆、展览等是典型的创意景观,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迫使组织者不断地增加新的、创意性元素以吸引观众。这一过程中,旅游者主要是以被动式的参观为主,侧重于对当前展示的各项创意活动或事物的被动感受,对旅游者来说形成的创意体验是类似的。因而,以创意展览为主要特征的创意景观仍属于一种低层次的创意旅游,它不能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2)创意空间(creative space)

创意旅游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并与地方特质和文化特征紧密相关,创意生产和消费的空间集聚是创意旅游发展的重要机制。创意空间是指能激发旅游者创意灵感,帮助旅游者发掘其创意潜能的一个空间界线明晰的“飞地”,是一些以创意为特征的空间范畴。由于其鲜明的创意性,这类空间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感觉上都极具诱惑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以伦敦的苏豪区(SOHO)为代表的创意旅游区(creative touristdistricts,CTDs)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常,创意空间的特征包括:非主题化、多功能性、动态弹性等。当然,这些特征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创意空间的非主题化是指主题是不确定的,为旅游者的再创造预留“空间”,以便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题公园等已经主题化了的旅游环境对创意旅游来说是无效的环境,一旦其内涵或主题已经确定,创意生产的大门也就随之关闭,也就谈不上旅游者的创意再生产。创意空间是多功能的象征,没有了既定的主题,任何一种解释都可以成为合理的解释,某个特定空间的代表意义可以根据不同人的观念得到无限的丰富和扩张。与非主题化和多功能性相对应,创意空间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动态性,可以满足包括地方居民和外来旅游者在内群体的不同需求,有助于形成个体的创意体验,从而打造“旅游者化吸引物(tourist-created attraction)”。

从目的地管理的角度而言,创意旅游并不仅仅是为目的地生产的旅游产品增加一个创意元素,更重要的是通过目的地要素的创造性利用为旅游者提供发展和寻找自我的创意体验经历。因而,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何种形式的参与创意活动的特殊环境――创意环境(creative environment)就显得极为必要。

3、2创意旅游消费

3.2.1创意旅游消费特征

(1)互动性

从创意旅游的概念和特征来看,互动性是创意旅游消费的首要特征。一方面,是指旅游者的自我互动(reflexive interaction),创意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需要积极地融入“创意环境”中,通过自身创意活动的参与获得独特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是指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地方居民(甚至是特殊的创意阶层)的互动,以创意旅游为媒介,改变了以往消费过程中旅游者与居民之间的被动、单向联 系,这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2)创造性

创意旅游消费过程中通过创意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等的互动,实现的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等利益的获取,更主要的是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呈现的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文化性的创意体验。从这一角度来看,高创造性是创意旅游消费过程的内在特质,可以说,没有高创造性的旅游消费很难达到自我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同时,高创造性特质也对创意旅游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可能导致创意旅游“曲高和寡”。

(3)多样性

需求层面上,创意旅游消费的多样性特征是与“创造性”直接相关的。旅游者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参与,塑造了植根于个性化的消费形式、产品和体验。正是基于创意旅游消费的多样化特征,旅游者从中可以获取个体性的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也可以达到构建独特形象和品牌的目标,有助于避免文化重复生产与古根海姆化现象。同时,多样性特征也是旅游目的地多样化资源的反映,不同的资源条件所塑造的创意环境必定是多元性的。

3.2.2创意旅游者

尽管当前对“创意”的概念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创意活动和创意参与是人类生活中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因而,创意旅游中不仅对资源和环境具有异于传统旅游形式的要求,而且也对参与其中的旅游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意旅游者是创意旅游活动的行为者,是指以创意性旅游活动或事物为对象,且主要是出于体验、自我发展和提升等目的的旅游者。

创意旅游者是一类特殊的旅游群体,是原型化(prototypical)的生产消费者(prosumer),结合了技能性生产和技能性消费。在旅游动机、旅游方式、行为模式、自身素质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化旅游者具有较明显区别(表3)。

自我发展需求是创意旅游者消费的最主要推动力之一。创意旅游消费活动建立在内部刺激、旅游者自我技能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并趋向于价值创造的下一阶段――转型。从这一角度来看,创意旅游属于更高层次的技能性消费,其创意活动内容及层次需求与自身技能、素质和知识水平紧密相关。创意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满意度取决于他们面临挑战的性质和自身应付挑战的技能,只有当二者呈现平衡状态时,才能达到“畅(flow)”的体验。

4 结语与讨论

全球化和形象竞争导致了文化吸引物的重复生产和商品化,引起了文化发展的“创意转向”。这一过程中,创意旅游也愈益得到了国际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和实践,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创意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是多种社会经济要素影响的结果,既源于客观条件下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的同质化和商业化,也来自旅游者主观体验需求和自我发展的推动。创意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当前,对创意旅游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还未达成一致,存在研究视角、概念内涵与外延等方面的分歧。基于创意旅游的内容和特征分析,可以认为其与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文化为依托。创意旅游的形成基于文化旅游,更是对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综合来看,创意旅游这一概念至少应包括3点核心要素:文化是创意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对文化的消费和体验是创意旅游者的原动力;互动式学习与体验是创意旅游的实现路径和形式;实现自我发展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创意旅游的目标所在。

创意旅游对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概念提出了挑战。创意旅游的生产者不仅包括旅游目的地,而且更重要的是旅游者,需要旅游者自己的创造,“旅游者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从时间尺度、消费内容、参与特征等角度划分,创意旅游的发展形式应包括创意空间和创意景观两种。创意旅游属于更高层次的技能性消费,其创意活动内容及层次需求与自身技能、素质和知识水平紧密相关,具有互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三大特征。

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和现象,我国的创意旅游发展也呈现蓬勃之势,但相应的学术研究却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化和拓展。(1)从单纯关注旅游产品创意向更加重视综合性的“创意旅游”转移。站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产业发展视角,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创意旅游的形成与演化。(2)需要更加注重对创意旅游空间的格局、过程与机理的研究。创意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创意区为代表的创意旅游空间逐渐成为创意旅游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对其形成过程、结构和机理的分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3)强化创意旅游消费和需求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形式,创意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和行为模式等都异于传统的文化旅游者。开展创意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是科学、有效地引导旅游者需求,实现创意旅游目的地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上一篇:旅游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影... 下一篇:近22年世界遗产地研究进展